充分体现红色文化的磅礴之气|评江西兴国复排复演音乐史诗《长征组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每当《长征组歌》响起时,都能将观众瞬间代入到那充满艰辛又气势磅礴的红色之路中去。3月 20日,大型经典音乐史诗《长征组歌》驻地演出首演发布会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会上宣布,《长征组歌》将回归作者故乡、生根事件发源地实现驻场演出,预计将于3月31日在江西省兴国县长征组歌大剧院举行首演。
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是兴国籍开国上将萧华将军在患病期间,根据长征史实创作完成的音乐巨著,并由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根据红军长征的路线,到各地去进行民歌采风,然后将其运用在《长征组歌》的创作上而共同完成的。《长征组歌》由《告别》《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等十个曲目组成,其对长征历史的全面概述、真实描述得到了主席、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许。
《长征组歌》自1965年由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首演后,其影响和反响迅速遍及全国。58年来,各地、各类专业艺术团体和业余演出团队,一直依“战友”版本演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这部经典的、具有鲜明演绎风格和特定呈现要求的作品,正在逐渐失去原有的样态。
此次兴国将上演的《长征组歌》,是对演绎这部作品标准的又一次确立。如果说1965战友版是1.0版,那么兴国版则是升级和丰富后的2.0版。重新复排复演的《长征组歌》将严格遵循声乐套曲的呈现形态,在保留原作的原生风格和艺术品质的基础上,在“歌与唱”“视与听”“情与景”上,进行具有新时代审美特征和观演诉求的多项艺术创新和优化升级。
一是整体呈现风格磅礴大气。兴国版本《长征组歌》舞美的主形象以“红旗漫卷西风”定义,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磅礴之气。观众可以从中看到实景与影像的虚实融合,视觉特效与音乐的高度契合,当代造型艺术与传统舞台美术的有机结合。
二是营造沉浸式情境。兴国版本《长征组歌》运用时尚化、国际化的呈现语言,在原作单一化的视觉场景基础上,多层级、全方位地放大情景对作品内容的渲染,使作品更具特定环境所赋予的感染力。
三是融合音乐和音效,发挥音响效果。为更加真实、生动地体现作品内容,兴国版本《长征组歌》将战场激战的枪炮声、风声、雷雨声等音效与音乐进行高密度融合,并采用最新的音响技术手段,将剧场进行全覆盖设定,即使每位观众的座位不同,也都能如同身临其境般沉浸于作品氛围中。
四是丰富合唱与乐队编曲。为了使作品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体现得尽善尽美,此次演出的《长征组歌》对当年受条件所限的合唱与乐队编曲进行了丰富。为能体现声乐套曲所应具备的艺术规范,兴国版本《长征组歌》还采用了“云”伴奏的形式,即在北京由国家级的交响乐团——中国电影乐团先期录音、录像,而后通过“云”手段将乐队植入现场视频中,形成北京国家级专业艺术院团与兴国县级业余合唱团互联互动、协同合作的全新演绎形态。
五是达到专业演出水准。兴国版本《长征组歌》的主力演绎阵容,绝大部分是来自兴国县各行各业的业余合唱爱好者,他们当中有教师、退休职工、政府公务员等,其中有许多是红军的后代。为了完成高质量、严要求的演出任务,在《长征组歌》原版本的第四任指挥李晓娟的专业指导和这部作品所应具备的演出特性的特别要求下,合唱团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做出了巨大的付出,达到了专业演出水准。
为了充分体现苏区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首演场和未来演出的特别场次(如重要纪念日、节庆日等),在剧场内特设了“兴国红军战士”“兴国红军烈士”和“兴国籍56位开国将军”的席位,让今天的人们与革命先辈共同追忆长征那段峥嵘岁月,用歌声告慰他们的英灵,以此致敬革命先辈,感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作为赣州重力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兴国版《长征组歌》的重装公演,既是对红色文化的深耕和赓续,也是对经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长征组歌》回到并生根在词作者萧华将军的家乡,通过实现长久驻演、巡演,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不忘初心,是将红色IP发扬光大,也使其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