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院长解说故宫带7岁+孩子的读懂紫禁城的历史与艺术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如今,伴随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开始对外开放,昔日的禁苑成为了人人都可以踏足、参观、学习的公共文化空间。
如今,故宫研学也成为大中小学的热门研学项目,然而,面对这个巨大的历史文化现场,从怎样的角度去观看,才能真正了解故宫,不虚此行?
近日,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邀请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为孩子们撰写的《给孩子的故宫》正式出版。
李文儒先生告诉少年读者,看故宫需要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脚走,一种是用心读。用脚走的路线图有最佳设计,用心读的思维导图也有高屋建瓴的视野。
今天,《给孩子的故宫》一书编辑木子为大家带来了该书的精彩书评,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大略——
2006年夏天,画家吴冠中登上故宫午门城楼。这时候正是暑期旅游高峰期,故宫每日涌入的七八万游客如彩带般,飘动在午门广场上。昔日唯帝王才能行走的中轴大道如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吴先生凝视着五颜六色、欢乐兴奋的人流,静立良久。
第二天,吴先生就画出一幅故宫墨彩:高高的红墙包围中,流动着一列色彩轻快的队伍。画上题字:
站在午门城楼上,望着眼前年轻的人潮,吴先生想到的不是历朝皇帝,而是曾经皇宫里女性悲苦的命运。他感叹道:“古老的故宫打开大门了。”
打开大门的故宫,向全世界敞开怀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2016年,故宫接待参观人数突破了1600万人,而且参观人数还在逐年上升。皇帝的紫禁城,成了老百姓的博物院。这是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巨变,也让故宫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国家和历史的标志。
当年负责接待吴先生的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作为天天在故宫上班的“宫里人”,李文儒对故宫的感情深沉而复杂。他走遍故宫的每一处角落,震惊于中国建筑艺术的精美,感慨中华文明的伟大壮丽,也深深为故宫的封闭肃杀感郁闷。
在故宫里,抬眼即见高高的红墙,壁垒森严的空间分割,那是彰显皇家威严和等级功能的设计。而今天,红墙内到处是喜悦的参观者,他们的流动,使这座“禁城”充满了生气,变成可以欣赏的美景。
已经建成六百年的故宫,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前五百年的皇宫,后一百年的博物馆。
从大明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紫禁城就是中国古代建筑集大成者。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座皇宫,有的在历史记载中规模更大,更雄伟壮丽,比如秦阿房宫,汉未央宫,但是它们都没能留下来。
中国建筑的木结构特质,使得它很难躲过火灾的毁灭。北京城的这座故宫,虽然也经历过多次焚毁,但明清两朝的历代皇帝一直将其作为皇家宫殿,因此它不断被翻修,终于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国皇宫建筑仅存的标本,也成为中国帝制历史的标本。
作为世界范围内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无疑也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1987年,故宫被评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它已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占地16万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沿着宫墙、院墙完整走一遍,要20多公里。
故宫建筑气势非凡,中轴线上“前三殿后三宫”:殿宇雄伟宏大,后宫堂皇华丽。还有能容纳十万人跪拜的太和殿广场,厚至七八米的宫城城墙,连绵铺排的琉璃瓦屋顶、三米多高的屋脊“大吻”、精美无比的汉白玉栏杆等等,处处皇家气象,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对这样一座集文化、历史、政治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独一无二的宫殿群,仅仅走马观花游一遍,未免有点遗憾。
李文儒先生在故宫工作二十余载,每年看到成千上万的游客——其中很多是青少年——进出这座昔日的皇家宫殿群。他总在心里琢磨,应该怎样让孩子们真正了解故宫,不虚此行。因此,他特别愿意专门为孩子写一本故宫之书。在这本《给孩子的故宫》里,李先生想告诉少年读者,看故宫需要两种方式:
走进这片雄伟的宫殿群,故宫建筑设计的玄妙之处就一一展现眼前,可谓处处有讲究,步步是胜景。
中轴御道是故宫的灵魂,从南边午门进入故宫,直到从北边神武门走出故宫,中轴线上除了三大殿、三大宫,还有各司其职的重重门洞、广场、金水河金水桥等,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建筑、天文、历史和艺术知识;而东西两大区域,则是昔日皇族日常办公、生活的场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载入历史的故事。
即使走出神武门,故宫也还没看完。登上北面的景山,俯瞰故宫全貌,以及越过故宫,远看南面的永定门,再回头向北,眺望钟楼和更北面的奥运公园,这条以故宫为核心的北京城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就像一条脊梁,支撑起北京城的版图,展现出一种宏大气魄——北京的城市规划,将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空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故宫在规划建造时,糅合了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集合了最顶级的材料、人工、技术,因而成为中国建筑领域一座无法超越的丰碑。
今天瞻仰故宫,我们惊叹古典皇宫殿宇辉煌壮美的同时,也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高深和智慧所折服。
故宫的历史,背负着五百年皇宫生活的包袱,刻下了帝制时代的深深烙印。明清24位皇帝在此生活、理政,形成了中国帝制后期的政治核心圈。因此,我们看故宫,仿佛在触摸中国几千年帝制的形态和现场,遥望已经逝去但并不遥远的皇权时代的面貌。
我们走进故宫、谈论故宫,看到的不仅是雄伟的宫殿、奢华的建筑、瑰丽的珍宝,还有中国的帝制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千百年的巨大变迁。
大众总是对故宫充满想象。昔日皇家的禁地,在很多人心中神秘而至高无上。但就像吴冠中在午门城楼上想到的,李文儒也想在这本书里告诉青少年,故宫曾经是中国皇权的代表,也是反映皇权专制、残酷、封闭、奢华的现场。这个空间里,演出过我们今天也许很难想象的,充满压迫、恐惧,随时可剥夺生命的骇人故事。或许,那些真实的故事,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自由生活。
《给孩子的故宫》,是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第17本原创作品。本系列的宗旨是,给孩子传达知识的同时,更为他们提供看待世界、历史的方法和视野。因此,这本书不是简单讲述故宫知识的读物,而是让孩子站在历史的高度,触摸历史遗留的现场,通过真实历史的标本去理解文化,为孩子启蒙。它是一本故宫的导览书,同时也是一本生动的中国历史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