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北京成为国家都城的序幕从这里拉开

2023-04-14 12:23分类: 北京历史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4月21日北京即将迎来建都870周年纪念。北京建都始于金完颜亮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由此肇始,北京拉开了成为全国性都城的序幕。这是北京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因为,从这时开始,北京才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京最早的原始聚落叫“蓟”。而之所以称“蓟”,是因为它是依傍于蓟丘发展起来的。据已故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人称“北京通”的侯仁之先生论证,这个“蓟丘”就在今天广安门外的白云观一带。因其地势相对较高,其上长有蓟草,故而得名“蓟丘”。北京早期的聚落“蓟”,就是仰仗着这个蓟丘和附近莲花池水系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从地理形势而言,“蓟”的所在又是华北大平原的北端,“左环沧海,右拥太行”,“蓟”正处在华北平原与东北、内蒙古南北往来交通的枢纽位置之上。其作用有如华北平原北部的一个门户。所以,当“蓟”成为邦国中心,经秦统一六国,一直到成为隋唐的幽州之后,每当汉族统治势力强大,内足以压制地方势力的纷争,外足以扩张、开拓疆土的时候,就一定会以“蓟”为经略东北的基地。反之,每当汉族统治者势力衰微,东北游牧部族也常常会乘机内侵,此时的蓟城又会成为汉族统治者防御的军事重镇。

  自然,这其间也会出现一些比较平和安定的局面。每及于此,蓟城又会很快地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东北部的一个经济中心,并成为汉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物资、文化交流的良好场所。

  汉司马迁曾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夫燕(蓟)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公元10世纪,原居于现今辽宁西北部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当时叫潢水)流域的游牧民族一一契丹族的势力日益壮大,并于公元916年在临潢(今内蒙巴林左旗)称帝,正式建立契丹政权。当它在南下吞并了“燕云十六州”之后,便正式称国“辽”。

  辽在当时设有五京: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并在唐幽州建立陪都,即南京,又称燕京。其最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曾立于南京城内,而今尚存的天宁寺塔。

  公元12世纪初,兴起于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益强盛了起来,并于公元1115年正式建国,国号“金”,建都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而且很快将势力扩展至淮水(河)沿岸。于是金朝统治者便决定将首都从东北会宁府迁至燕京,并改称中都。从此,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便由此开始了。

  当金朝统治的势力已向南扩展到了淮河和陕西潼关的大散关一线,华北大平原也就转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原先设于会宁府的上京,虽是女真族的发源之地,但显然已难以满足庞大帝国的需求。而燕京作为辽国陪都的所在,也已具备了建立封建国都的条件。何况,燕京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迁都势在必行。

  其实,早在金熙宗时期(公元1136~1148年),吸收先进的汉文化,改革女真族落后旧俗的政治革新工作,早已在悄然进行。而海陵王完颜亮不仅早就是一位汉文化的向往者、推进者,而且一直仰慕中原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汉族文化,且还一直怀着南下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不仅如此,他是以庶长通过谋弑取得帝位的。因之,宗室中对他多心怀不满。这也就更促使他下定决心,通过迁都以摆脱守旧贵族势力的层层阻扰。

  当然,金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人亦在主张迁都。《元一统志》载,“上书者咸言上京临潢府僻在一隅,官艰于漕运,民艰于赴愬,不如都燕以应天地之中”。甚至还有人进言:“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世之基,陛下应修燕京,时复巡幸。”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完颜亮在颁布的《议迁都燕京诏》中这样说:“ 昨因绥抚南服,分置行台,时则边防未宁,法令未具。本非永计,只是权从。”

  而在行台既撤之后“又以京师粤在一隅,而方疆广于万里。以北则民清而事简;以南则地远而事繁。深虑州府申陈,或至半年,而往复;闾阎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馈困顿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未可时巡于四表,莫始于经营于两都。眷惟全燕,实为要会,将因宫庙而创官府之署,广阡陌以展西南之城。尸惮暂时之艰,以就得中之制”,随即下令迁都。

  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迁都燕京,完颜亮率文武百官抵燕,并改名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大定府。这样,连同原有的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称五京。

  修建完成的中都城,城内城宏伟,“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汉阿房、建章,不过如是”;皇城内外,苑囿密布,市面繁荣,士民辐辏;城外四周也修建整齐。当时的金人还有记:“入城,道旁无居民,城壕外土岸高厚,夹道植柳甚整,行约五里,经端礼门外,方至南门;过城壕,上大石桥,入第一楼,七间,无名。旁有二亭,两旁青粉高屏,墙甚高……”看来,建成后的中都城,还是一座环境优美、街市繁华的都城。

  1990年,金中都水关遗址发掘现场。金中都水关的发现,可以基本复原历史上金中都城内一条重要水系的发源、流经方向和位置。证实了金中都的修建,基本上是仿照宋汴京的官式作法。

  赵福生为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们介绍水关遗址出土情况考察。图中从左至右为单士元、罗哲文、于杰、侯仁之、赵福生、王金鲁、孔繁峙、苏天鈞、陈旭。

  不仅如此,为了断绝女真上层贵族复辟的念头,还于贞元四年(公元1156年)尽毁上京宫殿、宅第,乃至将原在上京的王陵,悉数迁至中都城郊外,安葬在大房山云峰岭下。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不仅标志着金朝历史开启了新的一页,就是在北京的城市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新纪元。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几个历史悠久,且非常重要的都城。如陕西关中平原的西安,地处华北平原的北京。

  西安是从先秦一直到唐代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时数千年;北京则是从元代一直到现代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历时数百余年,且少有变更。而金中都城正是从西安转移到北京来的过渡性都城。它既开辟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先河,也奠定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不仅如此,金以燕京为都,将中原汉族都城的规划建设、营国制度引进了地处华北平原北端的幽燕之地。且在金中都城的规划建设中“制度如汴”,即是以宋朝汴梁城为则,在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建成后的中都城包括外廓城、皇城和宫城,即辽南京城的方形“子母式”城格局,即皇城套于外廓城的西南隅,改建成“三套方城”的格局,皇城套于外廓城中央略偏西南,由东、南、北面形成套式,西面则是皇城和外廓城的共城墙。城内的总体布局,乃至宫阙制度都法自汴京开封。

  宋朝的汴京,又法自汉、唐,金中都则法自汉、唐和汴京。在宫门作画施彩等装饰上,更是直接仿自汴京。在都城内外则营建的中央官署(如内阁六部、尚书省、会同馆等)、内省(皇帝的近侍官署)、宗庙、祖陵、学府、寺院、苑囿、园林等均仿自汴京。

  金中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还为元、明都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开创了先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内地的汉式营建程式,又通过金灭北宋后捕获的大批能工巧匠,将汉文化传到了北方。而中都城的东、西、南、北城门,各以施仁、彰仪、端礼、崇智命名,寓有崇尚仁、义、理、智之意,正是汉文化在这里的具体体现。

  不仅如此,金中都在修建过程中,虽征调了大量的兵民服役,但承担设计的匠师亦多为北宋的人,且在建筑过程中甚至还直接拆取汴京宫殿的门窗,连汴京城内原徽宗作假山的艮岳石也被拆下运抵中都点缀御苑。

  修筑完成之后的中都城,官殿弘伟壮丽,“延亘阡陌,上切霄汉,虽汉阿房、建章,不过如是”。皇城内外更是苑囿密布,市面繁荣,“士民辐辏”。

  在治国制度上,金朝在迁都燕京之前就已作了多项改革。迁都之后则更在礼乐、仪卫、职官、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强化改革的措施,全面采用中原的传统礼乐、仪卫制度,“日修月葺,粲然大备”;在官职设置上,则大量采用唐、宋制度而略有调整,中央政府置“三师”“三公”“三省”,独置尚书而罢“中书”“门下”。两省以下的院、台、府、司、局、署、所等,大多参照唐、宋时的设置,“各统其属,以修其职。职有定位,虽有常数,纪纲明,庶务举,是以终金元世守而不敢变焉”。在文化教育方面,如设进士、律、经童、制举、武举、试学士院官、司天医学等科,“皆因辽、宋制”。在政治、经济、生活习俗、衣冠等,亦大量同中原传统制度保持一致的改革……

  总之,自金迁都燕京,建成中都城之后,北京便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帝都。它不仅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开启了成为中国淮水、秦岭以北,半个中国都城的先河,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亦为元、明、清三代,多民族大一统的王朝定鼎于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字 朱祖希(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原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授。本文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定都北京有哪些奥妙?历史地理学专家唐晓峰:三条大道在此汇合

下一篇:中国“最”早的国际旅游城市入选世界十大古都不是猜想的北京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