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看重庆 五张地图告诉你重庆城区近百年变化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今年是重庆直辖20周年,而你知道重庆的变迁吗?26日,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设计推出新版《重庆城区及周边地图》,与历年来重庆城区图的对比显示,从1929年正式建市至今,重庆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拓城。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专家张海鹏介绍,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重庆主城区地图》均为竖版形状,能够全面展现重庆主城绕城高速以内及周边区域的地理信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竖版的形制导致其在装裱上墙时与常用的世界、中国和重庆三种横版挂图无法协调,对重庆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两江新区覆盖不完整等。
为全面反映重庆直辖20年来城市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横版的全新《重庆城区及周边地图》应运而生。
在样式上,新图充分考虑作为地图挂图的应用需求,参照最常见、常用的横版世界、中国、重庆三种地图挂图的尺寸和长宽比例进行设计,保持了与三种挂图上墙效果的一致性,更能满足市场和读者需求。
二是及时反映了当前重庆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对重庆主城区及周边长寿、江津、璧山甚至铜梁等区的城区都进行了涵盖,对主城区与周边区的区位关系、交通关系都作了宏观、清晰的表达,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三是科学展示了重庆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环境,对主城区及周边最具特色的平行岭谷和长江、嘉陵江等都进行了突出表现,全面、完整反映了山、水、城的关系。
四是针对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等重要地理信息密集的主城核心区域,单独划出并进行放大和内容完善,在大图右下开窗以附图的形式进行表示,使图的实用性进一步加强。此外,新图呈现了各种规划及在建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
1937年国民公报《重庆市街道图》,抗战前夕,重庆城市已经拓展到两路口、上清寺一带。
从1929年重庆建市以来,第一次拓城开始到第四次拓城之前,打开所有的重庆城区地图,其主要表现的区域都是渝中半岛。因为在直辖之前,呈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重庆城区,各组团之间多的是农田,尚未连接成片。
虽然重庆城市一直在拓展,尤其是一直在向北发展,但其城市中心始终未离开过渝中半岛。这一段时期重庆城区地图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以横版样式出现,只是范围从渝中半岛不断四扩而已。
直辖之后,也就是第四次拓城之后,城区各组团逐渐无缝连接起来,这一时期的重庆城区图范围开始由以渝中区为主图,拓展为西到歌乐山、东到南山的范围,城市连片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
在第五次拓城后,重庆城区地图的范围,直接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外扩,最后干脆以整个绕城高速为标准,重庆城区范围由原来的内环周边进行了质的外延,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时期,重庆城区图开始变为竖版样式,将整个绕城高速圈起的范围囊括图中。
如今,伴随着重庆城市的继续外扩和江津、璧山等城区的逐步融入,城市发展对地图的表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横版全新《重庆城区及周边地图》,对主城区与周边城区进行更加宏观和整体的表现,也满足了城市和时代发展。
根据新版《重庆城区及周边地图》与历年来重庆城区图的对比显示,从1929年正式建市至今,重庆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拓城。
第一次拓城,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重庆建市前后到30年代抗战之前,重庆开始从传统的码头商埠向现代城市发展。这期间,重庆大规模拆除城墙城门,修建连接新老城区的马路,向西开拓新市区,城市拓展到了两路口、上清寺、曾家岩一带。这一切在1937年的《重庆市街道图》上有详细记载。
第二次拓城,是在1937年底,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大量人口、学校、企业、政府机关为躲避战乱内迁到重庆,重庆城市急剧拓展。在1976年的《重庆市游览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除了拓展形成了著名的沙磁文化区并部分延伸到歌乐山、北碚外,靠近渝中半岛的长江、嘉陵江两江四岸地区也得到更多开发,奠定了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重庆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三次拓城,是改革开放之后,重庆城市经济活力和规模快速提升,城市区域开始了第三次扩张,石板坡长江大桥、石门大桥等两座跨江大桥建成通车,重庆城市往长江以南和嘉陵江以北加速拓展。
第四次拓城,是1997年设立直辖市后,重庆城市中心区域原有组团之间开始无缝连接起来,并逐步向西突破中梁山、向东突破铜锣山和南山发展。大学城和茶园等城市新区开始起步,如今又有高新区和经开区继续牵引。
第五次拓城,是2010年两江新区成立后,重庆继续往北、往东、向西发展,绕城高速附近的水土、龙兴、鱼复等片区相继被开发,成为产业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