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些经典文化遗迹将复建重生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6年初始,重庆不少经典历史文化遗迹将复建重生的消息不断传来,这其中不仅有全国独有的山城缆车、见证开埠文化老街,还有历史份量极重文物建筑与工业厂房遗址。
依山而建、靠着缆绳上下穿行于江边、山腰的缆车,曾是重庆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如今,除了已经荒废的望龙门缆车,两路口缆车、临江门缆车、储奇门缆车都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就在今年,望龙门缆车即将修复,该项目的维修方案已具雏形,未来望龙门缆车周遭还将被打造成历史传统文化街区。
这条始建于1944年2月的缆车轨道由茅以升主持设计,于1945年5月16日正式通车。当时,乘坐缆车上下行票价是不同的,下行只要1分钱,上行2分钱。轨道长178米,每车载客50人,建成之初每日客流量有7000多人。按照缆车每天运行10小时、速度每秒3米估算,缆车刚运行时每趟车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为8分钟左右,而这还只是平均时间,高峰时段发车时间更短,跟今天轻轨的发车间隔差不多。
望龙门缆车使重庆先于国内其他地方有了这种独特的交通工具。由于重庆独特的山城地形,当时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便计划在望龙门码头、嘉陵码头等地修建缆车,并最终先在人流量最大的望龙门开工。
“复活”的望龙门缆车会不会继续运营?其实“有点恼火”,由于原有的望龙门缆车遗存离旁边的居民楼仅有1米多,修复完工后如果继续运营,将对附近居民造成噪声、振动等影响。但是复建后的望龙门缆车,车厢可能被原样复制后设为小型陈列馆,里面能看到当年的历史资料和老照片。而缆车两旁可能设立休闲步道。但最终方案目前尚无定论,有待与文物、规划等相关部门商洽。
渝中区的魁星楼也将在今年被打造成CAD(中央艺术区),春节后部分楼层进行改建,计划10月底改建完成。届时,市歌舞团、京剧团等四大老资格的艺术剧团将入驻魁星楼。名家大腕将在这里为市民定期提供免费的文化艺术表演。
魁星楼是府文庙的附属建筑。重庆的府文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年间,明洪武年间(1371-1374年左右),进行过大规模的重建。在明清两朝数百年之间,不间断进行维修;到了清宣统元年(1909年),川东道台衙门又将文庙加以大修扩建,但刚完工,辛亥革命就爆发了,很多事情就放了下来。
据介绍,府文庙的大成殿正中,面朝南方,立着孔子的木雕像。以区别泥胎佛、道塑像,以示正统。大成殿外面,有名宦祠、乡贤祠,供奉着本土德高望重的贤达士绅。
府文庙的门外,有一个泮池。传说泮池是孔子的洗墨池。后来各地修建文庙时,也都建有泮池。离泮池不远,有一座魁星阁。魁星阁为三楼一底塔楼式建筑,寓意魁星高照、金榜题名,高中魁首。如今魁星阁、夫子池均已消失,但还留有地名。
2015年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前来参观的人潮形成“万人空巷”。今年,位于北碚区文星湾42号的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也将进行升级改造,年内重新对市民免费开放。
重庆自然博物馆老馆是四合院形,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前身是卢作孚创办于1930年的中国第一家民办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及1943年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国西部博物馆”。这里曾是抗战时期中国自然科学的学术中心,汇集了不少知名科学家,蔡元培、翁文灏、张伯苓等名人也在此留下过足迹。这里还发生过很多影响至今的大事,比如中国第一具装架的恐龙化石许氏禄丰龙,就是于1941年在这里装架展出的。
自去年11月起,老馆暂时闭馆。目前了解到,工人正在修缮老建筑的防水、墙体等,并准备修复还原中国现代首部地震探测仪,还将尽量恢复该馆建成时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原貌,呈现更为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老馆预计年内重新开放,届时,这里将成为一个科研基地。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质。近期,在南滨路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弹子石老街、慈云寺老街、米市街三条老街的复建。大禹文化、码头文化、开埠文化等文化元素在此多元共生。
作为重庆开埠后连接码头的重要通道,三条老街经历了商贾云集、人山人海的繁荣。
从米市街出发,自下而上,可到报恩塔,再上南山。另一边,可以穿过杨家岗公园,与慈云老街相连一体。而慈云寺老街,径深800米,里面不仅有知名的慈云寺、重庆茶厂等建筑,也有黄家巷、八角巷等小巷风光。就在米市街辖区的下浩老街上,这里曾经藏龙卧虎。在老居民口中,老街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奇香花生米”的老板在这里发家,大大小小的袍哥老大藏身于老街之中……这个区域见证了重庆的开埠文化。
封闭两年多进行改造修复后,南岸区的米市老街将于今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而位于法国水师兵营南侧的弹子石老街,建筑规模达2万多平方米,全长1公里,将设计有“巴渝老街”、“寻味老街”、“乐购老街”、“寰宇老街”、“情定老街”5个主题,通过修旧如旧的不同风格建筑以及老店入驻来展现老街当年风貌。同期复建的慈云老街,将通过复原安达森洋行、黄家巷、茶场等建筑,集中展示重庆开埠文化、宗教文化、码头文化、抗战陪都文化。未来,这里将被打造兼具地域文脉和老城记忆的现代都市会客厅。
见证过重庆开埠百余年历史的法师领事馆旧址,将在今年4月底修复完毕,届时免费向市民开放。
渝中区南纪门凤凰台35号,是一栋4层黄色的中西合璧的洋房。118岁的高龄让渝中区文管所于去年9月底开始对“她”进行修复。虽然整个领事馆正在全封闭修复,但是仍然能看到其外部遍布整栋房屋的卷拱、小青瓦搭建而成的歇山式屋顶和古色古香的木雕装饰。
法国领事馆今年已经118岁高龄,几乎见证了重庆百余年的开埠史。在设立法国领事馆的前6年——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把重庆列为通商口岸。当时的法国驻渝领事馆负责管辖四川、贵州、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的交涉、通商和法国侨民事务。修复前的法国领事馆为某公司的缝纫车间,里面堆着大量纺织物,而顶层天棚内则堆满了废弃的各种家具杂物。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这栋老建筑的风貌。专家们将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今年4月底就要全部完工,届时,市民可以免费参观。
位于渝中区凯旋路的东华观,一直被定为元代开始修建,可最近,我市文物专家通过大量史料研究发现,东华观的始建年代,应该从元代上溯到隋朝时期。而东华观现存的藏经楼,继清康熙年间大修之后,时隔300年,这栋主城现存最老的木质建筑再启修复工作。
隐身在渝中区凯旋路的东华观藏经楼,历经了大火和炸弹的洗劫,得以保存至今。现在人们所能看见的东华观,仅剩一栋已经破朽不堪的藏经楼,而它的本名更是已经鲜为人知。这栋藏经楼本名玉皇殿,它造型别致、风格古朴,房面琉璃瓦顶,翘角飞檐,脊上雕塑与众不同,做工考究,古色古香,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高规格建筑。
这栋小楼能保存至今着实不容易。1926年,东华观遭遇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将整个道观烧掉了整整三分之二。1939年,日军飞机残忍的无差别轰炸将东华观大部分摧毁。
多年来天灾人祸的破坏,让现在的东华观只剩下了藏经楼这样一栋建筑。因为东华观藏经楼原本是榫卯结构,因此在整个修复工作中,专家们也将遵循这一建筑风格,全程不使用一颗铁钉。修复完成后的东华观藏经楼将被作为道教文化的展示空间,免费向市民开放。
钢迁会,全名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生产车间,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不仅是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这一旧址将以最初的相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40年5月,英法联军用9昼夜的时间,将33万联军人员、装备从法国抢运到英国。这就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然而,早在1938年,一场同样伟大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已在川江航线上演。
作为抗战时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现重钢集团)于1938年开始西迁重庆,成为众多兵工厂的“原料库”,为源源不断地补充前方械弹的损耗奠定了坚实基础。抢险航道运送兵工物资,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露天炼钢……钢迁会不仅为国家保存了钢铁工业命脉,同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整个钢迁会旧址,也是筹建已久的重庆工业博物馆重点部分。她的修缮启动,也意味着工业博物馆的建设提速。2016年钢迁会的修缮完毕,也意味工业博物馆的雏形已成。
位于大渡口区重钢旧址的重庆工业博物馆,规划有95亩,建筑总规模约1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9万平方米,主要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在精心保留的重钢工业遗存中,老厂房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其中既有重钢原建于1940年的大型轧钢厂房,也有那栋灰砖厂房。
在规划中,工业博物馆的主展馆约5000平方米,行业展馆约1.5万平方米,以及多个体验式展场。目前,重庆工业博物馆已经收集了大量老工业文物。2015年底,一台重达120吨的老式蒸汽火车机头已经被运抵该馆,拟定未来进行展出。今年修缮完毕的钢迁会旧址,也会是展馆的一部分。
九开八闭十七门,书重庆沧桑变化;迢迢八千米城墙,写渝州峥嵘历史。今年起,渝中区当地将“圈”出8890米的明清城墙遗迹及原址,将重庆古城门及古城墙风貌现于眼前。
清朝乾隆《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门及八闭门,象九宫八卦。”这次修筑的十七座城门建筑特色各有不同,但经年累月,大多数都只留下了地名,城门及城墙难考。
重庆明清城墙原有8890米,现存仅4195米。而因建筑物遮挡等原因,目前发掘出来的城墙有41段共2979米,剩下的二十几段尚未面世。
十七座城门中,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是通远门、东水门,以及正在考古挖掘中的太平门、人和门。它们不仅现在仍是重庆人生活中常用到的地名,而且从留存的遗迹中也可管窥其昔日的壮美。
2016年至2020年期间,重庆渝中区计划将这些古城门和城墙“串”起来,形成一个“圈”。目前论证中的方案是先梳理经络。现在各个城门、城墙是隔断的,要通过统一的步行系统串起来。接下来拟重点打造现存的四座城门,并在有空间的地方建小游园,供观光休息。此外,当地正在考虑利用技术手段还原重庆古城风貌,将各具风格的城门展现给公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