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人出殡遇涨水 300多名村民蹚水帮忙抬棺渡河 画面感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年轻时,总对父母那一辈人所坚持的人情世故嗤之以鼻,难以理解他们所无比执着的那看似毫无意义的人情往来,连带着对农村老家所保留的风俗人情也颇为不屑。
长大后,成家立业,成为家庭的顶梁柱,不得不直面所有一切未知的未来,以及尚未到来却终将要面对的人生大事,莫大的孤立无援感袭来,才终于读懂老一辈人的执着。
那些不被年轻人所理解的人情往来以及风俗习惯,在辽阔的农村土地上,既然能长久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保留下来,必然有着它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2023年4月4日,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峨溶镇,上演了一幅令人无比震撼的画面。
上百人抬着一口厚重的棺材,在湍急无比的河水里艰难朝着对岸行走,河水很深也很湍急,轻而易举没过送葬人群的腰身,稍不注意便会被水流冲倒。
他们分工无比明确,数十人抬着棺椁执着前往河的对岸,数十人紧紧围在棺椁周围进行保护,让抬棺的减轻压力,保护棺椁不落水不倒地。
由于河水过于湍急,第一批抬棺的走到河中央被冲散开来,没有过多的言语和交流,第二批人当即紧跟上前去接着抬,所有人视危险而不见,眼里只有一个目标:
浩浩荡荡300多人的送葬队伍,哪怕迎着湍急过腰的河水,也无一人有丝毫的退缩和怨言,是主家花钱请来的专业送葬队伍吗?
据逝世老人的儿子描述,画面里的湍急河流,是前往他们家祖坟的必经之路,避无可避。
当他们家人和数百名村民依照原定的日子为老人送葬,途经画面里的河流时,才发现河水因为天气原因水面上涨,已然能没过成年人的腰身,且水流无比的湍急。
平日里,这条河的水深才能到人的小腿,水流也很平缓,宽度大约十米左右,而河水的上涨,直接让河面的宽度达到了二十米左右。
依照当地的风俗,下葬的日子既已定下,便不能更改,只能迎着湍急且凶险的河流送葬。
整个过程用了二十分钟左右,村民们才抬着棺椁平安过河,“第一批抬棺过河的人被冲散了,幸好都没被冲走,第二批人又紧跟着上去接着抬,情况相当危险”。
作为家属的儿子,回想起这一幕,内心无比的感动,倘若没有这么多村民来帮忙,单单依靠他们一家人的力量,几乎不可能顺利将棺椁抬到河对岸去。
抬棺过河的一名村民介绍称,依照他们村子里的风俗,村里有老人村里,所有人都要从外地回来奔丧参加葬礼,无论是外出办事的还是外出打工的,皆是如此。
并且去世的老人一家平时为人都不错,所以前来为老人送葬的足足有300多人,队伍里有老人的亲属,也有同村的村民们。
“那一刻我们其实根本没有想过危不危险,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想尽办法也得把老人的棺木送上山,让老人能够入土为安。”
让正在经历人生大事的家庭不再孤立无援,让正在经历悲伤的家庭感受到温暖与慰藉,这种不计成本的热情和不计代价的帮忙,或许正是农村人情往来关系存在的最大意义。
就像贵州毕节的一位80岁老人病危,大限将至前从医院回到家里,欲在家里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而村子里的乡亲们则会自发上门进行陪伴,从白天一直到深夜。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陪伴大限将至的老人,完完整整的送老人最后一程,一方面是为了稳住老人孩子的情绪,让即将面临生老病死的家属们感到安心和慰藉。
那么日日前来陪伴的村民们,便是在这场暴风雨之中为逝者家属撑起雨伞的人,家里的人多了,人情味也就浓厚了,生离死别就没那么可怕了,家属的心情就没那么悲伤了。
人们的生与死的理解,大抵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待逝去的那一份入土为安,但对于家属而言,那不仅是世界上最为遥远的距离,更是此生最为深沉的悲伤。
而习俗人情的存在,邻里乡亲的帮助,则是为了让家属不再孤单,不再无助,给予的不仅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和体面,更是对生者的宽慰和鼓励。
逝去的亲人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或化作满天星辰,或化作汪洋湖泊,默默守护着我们,只愿我们平安顺遂,幸福安康。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