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重庆最美十大古诗”评选结果出炉江津这首简直不要太美!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重庆最美十大古诗”评选结果出炉,江津这首简直不要太美!
今年6月至9月,重庆日报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弘扬巴渝文化遗产为主题,推出“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
在历时近四个月的时间里,重庆日报釆访团队遍访重庆38个区县(自治县),行程逾万公里,梳理诗歌脉络、挖掘史料、对话专家、实地采访,共计推出约16万字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9月底,重庆日报从数千首巴渝古诗中精选出20首候选作品举行了“重庆最美十大古诗”评选活动,读者通过重庆日报官微、区县头条、同茂大道416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了网络投票。
10月13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系列报道暨江津区诗词文化建设研讨会在江津举行,30余名专家学者及我市部分区县文化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今年6月-9月,重庆日报推出“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在历时近四个月的时间里,遍访38个区县(自治县),梳理巴渝诗歌脉络、挖掘史料、对话专家、实地采访,共计推出约16万字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这组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充分体现了党报在文化引领、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与担当,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普及了巴渝文化,并就下一步如何传承、传播重庆古诗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提出了建议。
这组报道充分表明重庆日报是一张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文化特色和文化担当的报纸。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说,“重走古诗路”不同凡响,行程万里,搜诗近万首,满载而归,真是大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重庆古诗的全景图,为重庆市民奉上一份精神文化大餐。
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杨清波说,这组报道带着读者对重庆各区县进行了一遍人文和历史情怀的扫描,在追寻古诗人留下的足迹中穿越历史、连接时空、激活受众、倾听诉说、见证辉煌,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蒋登科表示,这次采访难度很大,“要收集各个区县的古诗资料、历史文献,涉及面太宽,要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大众媒体上讨论诗歌话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组系列报道体现了重庆日报对人文精神的坚守。
市记协副秘书长朱东称,这组报道影响大,效果好,锻炼了队伍,推出了佳作,是重庆日报采访团队践行“走转改”的生动实践。
“看了这组报道,谁再敢说重庆没有文化!这是一次精神的考古,它让我们从古诗中寻找自己的历史与来路。”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重庆文史馆馆员王川平表示,三峡文化是长江文明中最华彩的乐章,这其中就包含了诗歌。重庆为什么吸引这么多古代诗人留下美妙的诗篇?因为这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既热情如火,也柔情似水;既巍峨壮丽,又秀丽清新。这组报道让人读到了浓浓的爱乡之情,在古诗中领略到巴山渝水之美。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鲜于煌称,这组报道将重庆古诗进行了一次梳理,对传播巴渝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以‘诗圣’杜甫为例,他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其中就有400多首写于长江三峡,其夔州诗达到了杜诗的巅峰。重庆如今广为人知的许多城市品牌,古代诗人早在古诗里就有所体现,比如重庆火锅、广柑、美酒等,要好好利用这笔文化资源。”
重庆图书馆研究员王志昆说,自己参与编撰的《巴渝文献总目》历时7年而成,“重走古诗路”报道有异曲同工之处。看了重庆日报这组报道更可以自豪地说,巴渝是古代诗歌的重镇。我们有责任摸清家底,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巴渝文化及古诗资源。
江津区文联主席庞国翔、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黎洪、奉节县文化委副主任邹伯乐、黔江区武陵都市报总编郑清华、忠县文联秘书长向金龙纷纷表示,这组报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宣传报道,而是有意义的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的发现、挖掘、收集、整理行为,对助推地方文化建设、旅游发展和文旅结合意义重大。
江津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敏表示,江津的诗词文化积淀深厚。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江津的古诗有上千首。目前,江津区正在筹备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将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植根江津丰厚文化土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选择从古诗角度切入来报道地方文化,视角独特,受众容易接受,报道具有开拓性创新性。
蒋登科认为,这组报道将诗歌文化和历史地理、民风民俗、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诗歌与生活、诗歌和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这些报道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精神需求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诗意的熏陶。报道还留下了不少关于巴渝古诗的未解之谜,这也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杨清波认为,这组报道体现了“古诗视角、重走方式、时空连接”三位一体的精心策划,在报道方式上具有新意,其巧妙之处在于以诗歌这种富有美感的载体,以记者“重走”的方式,追寻古代诗人的脚步,发掘、寻访和打捞历史文化的遗迹,并在历史的穿越中关照现实。
在这样的系列化、大版面、融合式、持续性传播中,读者可以领略古诗中重庆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魅力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审美沉醉中浓郁乡愁,在古今对比中触摸沧桑,且兼具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凸显了可读性、价值感和参与性,引发了市民的自发传播和收藏、诵读、分享行为。
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黄晓东说,这组报道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联合其他社会资源,把高雅的诗歌艺术,融汇到百姓的生活中,共同涵养城市文化气质。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表示,这组报道很好地从地理学、符号学等方面梳理了重庆古诗,阐释了重庆地理、文化与诗歌的关系,回答了巴渝文化独特的基石和内涵,非常有价值。报道同时采用了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入了H5、漫画、朗诵音频等形式,扩大了影响力。
周勇建议,编辑出版一套“1+38”的《重庆古诗读本》。所谓“1”,就是将此次的文字报道结集出版;所谓“38”,就是全市每个区县选择部分古诗,适当加以注释和解读。建议这套读本统一版式,统一形象标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王川平认为,重庆日报弘扬传统文化的报道不要中断,可做相关后续报道,对重庆古代诗人、著名历史人物进行进一步挖掘。
“应该充分利用本次报道成果,做好线下推广宣传。”黄晓东说,可以广泛开展“重庆古诗词进学校”活动,用乡土教材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多渠道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还可在轻轨、地铁等交通工具里开辟“诗歌重庆”专栏,把“重庆最美十大古诗”贴在车厢里,让高雅诗词接地气,同时这也是很好的城市形象宣传方式。
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白九江介绍,巴渝古诗与当代文物研究、文物保护密切相关,许多自然风物、人文建筑因为古人的吟咏而成为文物古迹,与此同时,文物中也包含了很多诗歌题刻。他建议,重庆日报在进一步开展相关文化报道时,可以将诗歌与文物结合起来,同时与市文物局合作,共同挖掘巴渝文化。
重庆演艺集团总裁朱凯表示,这组报道的推出,给予他们新的创作灵感。重庆演艺集团正在策划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思君不见下渝州》,将精选报道中的古诗名篇入曲,给予全新阐释。届时,演艺集团计划联手重庆日报,将音乐会推广到古诗地图上的各区县,唤起社会对巴渝文化、对国乐的关注。
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李波建议,可以把重庆日报此次选出的“重庆最美十大古诗”打造成“重庆诗词”品牌,通过举办诗词朗诵会、打造旅游文化产品等进行传播,形成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沙坪坝区准备与重庆日报合作推出诗词诵读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