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从码头文化聊聊重庆人性格的底色

2023-04-14 07:53分类: 重庆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两江环抱的重庆,历来都是一个水码头的城市,凭借两条大江的水路交通便利,在陆路因群山阻碍,行路艰难的情况下,水路是重庆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

  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就是说的走水路,从重庆到江陵(湖北荆州)的快捷。

  在重庆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的朝天门名称的由来,就是因为当时天子下达的圣旨,都是经水路从南京而来,人们在面朝南京方向的城门下的码头迎接天子派来的御差,故名“朝天门”。

  因此,重庆曾经万舸云集,商贾往来于水码头。特别是近代开埠以来,重庆成为全国第二十个,西南第一个对外开放城市,外国企业也接踵而来。重庆,成为西南最大的出口通道。

  在重庆这座城市,由于码头的重要性,因此码头也是个来钱的地方,这必然会被各方的势力盯上。为了维护各方势力和人群的利益,人们自发组织起帮会,帮会有帮规,有老大和大小各分舵的头目,用于管理各个码头和平衡各方的利益。

  在明末清初,打出“驱除鞑虏、反清复明”旗号的“天地会”的一个分支“哥老会”,在清末逐渐流入四川,四川便通称为“袍哥”(那时候重庆也属于四川)。

  由于袍哥组织是以够哥们,讲义气为特点,很多青年都加入寻求保护,这袍哥逐渐就成为管理码头的帮会组织。

  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同盟会”的策划下,利用各地袍哥组织作骨干,导引农民推翻清朝政权,袍哥由地下走到了公开,大量的下层群众蜂拥参加袍哥组织。

  至抗战前夕,重庆有六七万袍哥。当时重庆人口才47万(主城),即超过10%的人加入袍哥。这还是按总人口算的,如果再减去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个比例更加惊人,超过一半的青壮年加入袍哥。想想看,一个城市超过一半的青壮年都加入了同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是多么的牛逼?

  那时候,基本上各个地盘都被袍哥组织控制,不只是码头,袍哥的地盘都叫码头。

  到一个地方,不拜袍哥的码头,不管你是当官还是做生意,哪怕是讨饭,都混不走。

  因此,重庆这个城市,就通通被打上了袍哥的烙印。重庆的文化,就是码头文化,也就是袍哥文化。

  袍哥文化的核心就是兄弟至上,义气至上。这种文化塑造了重庆人耿直,豪爽的性格特征。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以文化为引领 武陵创意之星青年设计师大赛颁奖

下一篇: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