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布的云南9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云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气候宜人,山川秀美,民族文化底蕴厚重,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但云南做为我国的西南边陲,红色旅游景区同样丰富多彩,具有时空跨度久远,遗址遗迹丰富,旅游品质高端的鲜明特征。涵盖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抗击外来侵略、早期革命活动、红军长征过云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国革命历史活动遗迹遗址,以及领导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的历史遗迹遗址等等。根据云南省文物局资料,在云南省革命文物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全省境内主要红色旅游资源点近500处。近年来,云南省为推动红色旅游深层次发展,根据红色资源多处于民族聚居地区的特点,注重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整合推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红色资源系列旅游线路,吸引了省内外、海内外大量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云南旅游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概述: 旧址以水城文化生态园为核心,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有百年树龄古梨树3500余棵。包括扩红台、史迹陈列馆、扩红广场、“乌蒙磅礴”大型群雕等主体建筑,展现了当年的扩红热潮,体现军民一家、渔水深情的感人场景。1935年5月,罗炳辉军团长、何长工政委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长征途经此地,受到穷苦百姓欢迎,一次性扩军1300多人,筹款10万银元。此次扩红是红9军团扩红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影响深远。
概述:皎平渡是距昆明市区200多公里的金沙江渡口,两岸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是云南与四川之间主要渡口之一。1992年在皎平渡建红军渡江纪念碑和红军渡江纪念馆,碑铭详细记载了红军渡江经历和在会理进行的两次激战。1935年的5月1日至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皎平渡36名船工7条船9天9夜奋力拼搏下,约3万名红军胜利甩脱了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真正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5月3日,、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渡过金沙江后,就在江边岩洞内办公住了三天三夜,指挥红军渡江,自此皎平渡写入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概述: 纪念馆位于柯渡镇丹桂村,主要包括中央红军总部长征驻地旧址,总参谋部作战室,、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长征路居丹桂村休息室及烈士遗物。1935年4月28日,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寻甸县,4月29日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30日中央领导进驻柯渡镇丹桂村,并对强渡金沙江作具体部署。1936年4月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等同志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再次进入寻甸县,并于4月9日进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战”打退了敌人的追击,连克十座县城,从丽江的石鼓渡口胜利渡过金沙江。
概述:石鼓渡口因在金沙江流转角处小山岗上建有一面汉白玉鼓状石碑而得名,距丽江县城70公里。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平缓,适于摆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后,在石鼓碑背后的高坡上建起 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和红军渡江纪念室。1936年4月25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率领下,渡江先锋团四师十二团团长黄新廷带领十几名战士找到到七条船,二十八名水手,还请木匠扎了一些筏子,经过四天三夜不停地摆渡,到28日晨,1800人全部渡过金沙江,将敌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概述: 元谋金沙江渡口位于金沙江中段,元谋县城北部32公里,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七大渡口之一。元谋县在龙街渡建有红军长征纪念中心,包括红色陈列馆、红色放映厅、红军泥塑回廊、红军蜡像馆、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塔等设施。1935年,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在龙街渡口诱敌佯渡金沙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从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留下了千古绝唱。
概述: 纪念馆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滇东北威信县城扎西镇东北角,是为纪念1935年2月中央政治局在扎西镇等地召开的会议而建立。纪念馆含扎西会议会址主体陈列和扎西陈列馆辅助陈列两个部分。扎西会议会址原为江西会馆(又称江西庙)和湖广会馆(又称禹王宫),是当地常见的木结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庄重。扎西会议陈列馆重点展示红军长征集结扎西和扎西会议的相关文物、文字、图片。1935年1月下旬,中央红军分兵三路从遵义向川南进发。由于土城战斗失利,红军一渡赤水后,在四川泸州、宜宾一带北渡长江严重受阻,被迫改向集结扎西,研究新的对策。2月5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先后在水田花房子、大词滩、扎西镇连续召开会议。因为扎西是会议结束的地点,所以史称这次会议为“扎西会议”。扎西会议使的军事主张得到全军的认可和贯彻执行,会后即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利——遵义大捷,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为红军继续长征并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概述:纪念馆位于独克宗古城日月广场北侧,于2007年08月20日建成开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展厅里有序陈列着当年红军进迪庆时使用过的船只、枪炮、标语、文件书籍以及马灯、药箱、粮袋、水壶等生活用品,以及大量图片。1936年4月底,红二、六军团由鹤庆、丽江进抵石鼓渡抢渡金沙江,抵达东岸中甸(香格里拉市)境内,在途径中甸的19天时间里,红军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深得藏族群众及广大僧侣理解和拥护,纷纷为红军筹集粮秣,支援红军。贺龙亲自书写“兴盛番族”锦幛赠予寺院,留下了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佳线.昆明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
概述: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内,主要包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以及梅贻琦题名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1938年4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从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为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其成就显著,有“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之美誉。1946年三校复员北返,云南师范学院留昆旧址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
概述: 旧址主体建筑为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砖木结构,东、南、西、北四楼对称衔接,成一方形四合院,占地约1.44万平方米。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所设,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毕业后任中下级军官。创办于1909年,至1928年共办19期,毕业学员达4000余人,每期一年半至二年,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种。在历届毕业生中,有的后来成为杰出革命将领,如朱德、等。第15期还招收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等国留学生。教官多数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培养新式陆军军官学校之一。
概述: 烈士墓位于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范学院)校园东北隅,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1981年起又在墓前左右侧修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展出有关图片、文物。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6000余名师生联合召开时事晚会,遭到反动派阻挠破坏,师生奋起罢课。12月1日,当局派遣反动军警、特务冲进学校,向赤手空拳的师生投掷手榴弹,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等四人中弹牺牲,10余人受重伤。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全市30余所大中学校的学生联合罢课,昆明市10余万群众到校园祭悼烈士;延安、成都、重庆、上海等地都集会声援,斗争取得积极成果,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概述: 民族团结誓词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民族团结园内还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关系十分复杂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周年观礼,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忱,他们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底的决心,全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剽牛喝咒水后宣誓立碑。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
概述: 遗址集中在松山山顶一带约4平方公里范围。主要包括“滚龙坡”战场遗迹、松山战役遗址纪念碑、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日军慰安所”遗址、日军蓄水池、弹孔榕树等。松山战役是整个滇西抗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远征军先后投入八个步兵团、两个炮兵团和一个工兵营加上盟军及其空军地勤人员4万余人兵力,历经大战十次,小战百余次。全歼守敌三千余人(一说1000多人),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一说大队)的战役,中国远征军伤亡官兵7600余人。松山战役铲除了日军设置在滇缅公路上的最大障碍,为夺取滇西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松山战役是滇西抗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是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性战役,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二战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战例录入教材。
概述:纪念馆始建于1944年,位于腾冲县城西南来凤山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腾冲人民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而修建的烈士陵园。主要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陈列馆、纪念塔等组成。它是抗战中全国最早建立的抗日烈士陵园,而且保存完整、规模空前。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保山、德宏和怒江、临沧等地,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这场血战,以日本军队对我国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缅甸和滇西的进攻为肇端,前后延续约3年时间,战争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2年2月至5月上旬为日军进攻时期,缅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相继沦入敌手。第二阶段,从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为敌我相持阶段。我国滇西守军为扼制日军进犯攻势,及时炸毁滇缅公路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同时派部队深入腾冲、龙陵等地,组织沦陷区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敌后游击战争。第三阶段,从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为中美盟军大反攻时期。以卫立煌上将为首的20万中国远征军,在盟军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强渡怒江,向盘据滇西的数万日寇发起全面反攻,毙敌21000多人,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将侵略者赶出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
概述: 施甸县位于怒江中游东岸,保留了大量江防遗迹。主要有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望江台碉堡、小乌木碉堡、中国远征军261团阵亡病故将士公墓、二台坡碉堡、岩子头碉堡、杨家山碉堡群等17个单位。1942年5月3日,日军攻破国门畹町,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5月5日上午抵达怒江天堑惠通桥,我守军炸毁惠通桥阻敌东进,与日军形成了隔江对峙的局面。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为防止日军东进,中国远征军在施甸境内怒江东岸125公里江防线上沿江设防,直至滇西反攻胜利。战后,在施甸境内太平、何元、姚关、酒房4个乡镇沿江渡口要道及险要位置,留下了碉堡、掩体、战壕等大量遗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概述: 遗址以纪念馆为核心,仿茶山人住宅样式建筑,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三面青山环抱,保护范围1005525平方米。1989年6月4日开馆,馆内陈列有清末明初片马人民使用过的原始生产生活工具刀、弩、矛以及英军使用过的火药枪等展品116件。十九世纪末,英国侵略者在把印度沦为殖民地后,为了实现打通印缅,穿插藏地,连接长江流域之势力范围野心,于光绪二十六年正月上旬(1900年2月13日)率兵一千余人入侵原属我茨竹、派赖、滚马等地。清土守备英勇抗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宣统二年冬至三年春再次出兵两千余人再次进据片马。傈僳族头人勒墨夺扒(土司管事)带领片马地区的各族人民组成了四百多人的抗英队伍,并与泸水各土司派出的“民团”一百多人汇合,组成了一支五百多人的民族自卫队,他们用土枪、土炮、弩弓、长矛、大刀、滚木、擂石等原始武器,在岗房、古浪等地巧妙伏击敌人,大家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把英军杀得人仰马翻,仓惶逃遁,沉重地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
概述: 班洪抗英盟誓址位于班洪村民委员会南0.3千米大榕树旁,有榕树2棵,其中山丘顶上的一棵为当年剽牛盟誓活动时拴牛所用。1992年,沧源县人民政府在此树北6米立“班洪抗英遗址碑”一座。佤山班洪为我国近代史上“班洪事件”的发生地。1934年,侵占缅甸的英军武装侵占班洪、班老等佤族部落共管的银矿区,企图开办银厂,掠夺资源,班洪部落王召集17个部落王在班洪聚义,剽牛盟誓,武装抗击英军,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在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阿佤人民把侵略者赶出了国界。著名的“龙头山血战”至今仍在民间传颂。“班洪事件”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保国戍边的一次重要事件。
概述: 故居距昭通市彝良县城约5公里,为3间草房,坐北向南,面阔13米,进深7米,面积120平方米,为罗炳辉17岁离家从军前居住地。罗炳辉(1897~1946),云南彝良人,1915年入滇军当兵,因作战勇敢升至营长。1929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红九军团军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从事统一战线,以及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指挥枣庄战役,1946年6月21日在山东临沂病逝。
概述: 乌蒙回旋战旧址占地面积52亩,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回旋纪念馆、回旋广场、红星广场、风雨廊、得胜桥、鱼水桥、主题雕塑、英雄墙,以及外围的广德关、南天门、巴溜三合头贺龙指挥部等。1936年2~3月,红军二、六军团(后更名为红二方面军)在贺龙、肖克等人的率领下,在滇黔边区镇雄、彝良、赫章、毕节等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给养困难的地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同围追堵截的军展开了迂回打圈的乌蒙回旋战,将十倍于己的敌军甩在镇雄一带。曾挥笔写就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便是对这段历史的褒奖。
概述: 遗址主要有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和畹町桥。纪念馆于2015年12月建成,位于畹町森林公园旁,占地面积十余亩。纪念馆由纪念碑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呈三角形造型的纪念馆设计,代表着3000余名南侨机工,又象征着历时三年的漫漫援战之路,是我国首个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为主题的纪念馆。畹町桥的前身是一座横跨中缅两岸的木桥,千百年来马帮由此往来贸易。1938年“滇缅公路”全线贯通,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同年,木桥被拆除,用石头建成的畹町桥登上抗战的历史舞台。公路修通后,运送抗战物资的司机却不够。1939年,在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的征募号召下,3200余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南洋华侨青年积极响应回国,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奔赴滇缅公路。据相关资料介绍,这3200余名南侨机工战死、病亡、失踪共千余人,有千余人自愿留在中国,千余人选择回到南洋,我们永远铭记南侨机工抗战功勋。
畹町是我国西南通往东南亚的捷径,而畹町桥作为中缅两国的界河桥,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畹町桥自诞生之日,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承载起不平凡的使命。从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45万多吨国际援华物资就是从滇缅公路通过畹町桥运往内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的抗战,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为祖国立下了奇功。
概述:黑山门战斗遗址分布范围达几十平方千米,海拔1571米,它是畹町门户,天然屏障,地形十分险要,易守难攻。现遗存主要为日军修筑的部分防御工事,有多段百米堑壕、交通壕,以及更多的单兵、小组、小队掩体、指挥所等。战斗发生在1944年12月27日至1945年1月20日共25天。1945年1月20日凌晨,远征军第11集团军中央预备队第71军及各部向扼守黑山门隘口的日军残部发起总攻,至下午3点半,黑山门主阵地被攻克,日军被全歼,此战又称国门收复之战。黑山门战斗遗址是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国土最后一役的战斗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概述: 怒江驼峰航线平方米,是国内唯一陈列驼峰坠机残骸珍贵文物、并辅之以详实图片资料,全面反映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纪念在驼峰航线上英勇牺牲的中美飞行员这段惨烈历史的展览馆。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中美空运大队飞越驼峰8万架次,空运物资80多万吨,保障了缅北战场抗战物资的需要,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中美两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中美共损失飞机609架,牺牲飞行员1500多名。1943年3月11日,美国飞行员吉米·福克斯与中国飞行员谭宣、王国梁驾驶中国航空公司C-53运输机从中国昆明飞往印度汀江途中,因遇到低气压、强气流而不幸在泸水县片马镇境内坠落。1996年6月C-53坠机残骸被缅甸猎人发现,2003年,县委、县政府决定筹资建立以C-53坠机残骸为主体的怒江驼峰航线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9平方米,修复并展出C-53坠机原形,同时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及一些坠机残骸展出。
概述:基地位于云南西部施甸县南端,距离施甸县城44公里,主要由善洲林场第一代场部、善洲墓园、善洲小道、陈列室等构成。杨善洲(1927~2010),汉族,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生前任保山地委书记10年,退休后带领家乡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2年,晚年又把林木价值超过3亿元、面积达5.6万亩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他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淡泊名利地位,公而忘私、廉洁奉公。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