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窗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课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全方位向世界诠释一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中国,同时为世界打开一扇五彩纷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窗。
北京冬奥会几乎所有“器”的相关设计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灵感,为世人阐释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
融入中华文化元素的场馆造型独具匠心。被大家称为“雪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设计灵感源于我国传统器物“如意”,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传达了对所有参赛选手的祝福;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巧妙化用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元素,不仅取其“向空中腾跃、飞翔”之意,也彰显了我国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则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造型,从空中俯瞰,犹如一条圣洁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
传统艺术助力冬奥会徽章图标设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冬奥会会徽的设计以草书写意的汉字“冬”为主体,会徽的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寓意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的曲线代表的是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BEIJING 2022”印鉴则汲取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此外,冬奥会代表各个比赛项目的图标也是汉字的变形,设计灵感同样源自汉代的篆印,蕴含着书法笔意的30个“小红人”(选用了中国传统印泥颜色“霞光红”),灵动飘逸,方寸之间动感尽显。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都是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冬奥会相关标志巧妙运用这些元素,让古老的传统艺术与激情洋溢的现代运动相碰撞,不仅向世界展现了奥运盛会的“中国特色”,也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
火种灯、火炬、奖牌以及制服上的中华文化印记。本次冬奥会接力所使用的火种灯设计灵感来源于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西汉长信宫灯,取“长信”之义,传达人们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火炬“飞扬”以及同心圆玉璧的奖牌设计基本延续了2008年奥运会的设计理念,蕴含着中国人“生生不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火炬造型盘旋向上,暗含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之意,手柄部位的祥云图案则表达了中国向世界致以吉祥的问候。同心圆玉璧奖牌取“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牌体由圆环加圆心构成,五环同心,同心归圆,传达了全世界在奥林匹克精神感召下团结一心、共享盛事的美好愿望。冬奥会的制服可以被称为移动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服装从图案选择到配色构思皆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
冬奥会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应该就是开闭幕式。与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演出的大气磅礴、绚烂华丽相比,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更多体现了“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美不言”的中华传统美学诗意精神。
农耕文化的诗意呈现。开幕式当天恰逢中国农历立春节气,这是严寒止、万物苏的时节,开幕式在二十四节气的四季流转中拉开帷幕,每个节气都选取一种代表性意象及一句古诗体现,并与冬奥会运动场景相结合,唯美清新、诗意盎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是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正如张艺谋导演所言: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古老智慧,展现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中的如画江山,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含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
“中国门”“中国窗”“中国结”的美好意象。开幕式上,所有入场运动员走过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的意境营造也别出心裁。一方面通过这一环节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全国各地几十种特色经典门窗图案以及大好河山的自然景观逐一呈现,另一方面与空中“迎客松”的焰火一样,以此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迎客之道,同时还传递了“打开窗口看中国”的美好意象。在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中国结”是一个被多次多维度呈现的美好意象。中国结是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寓意团结吉祥。“中国结”意象首次亮相,是运动员入场时引导员手持的引导牌,其设计灵感就是来自“中国结”图案,最后,所有参赛代表团的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台,这朵大雪花加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联结、团结、幸福、平安、吉祥这些寓意赋予了火炬台深远的意蕴。闭幕式上,“中国结”意象再次登场:中国农历12生肖造型的冰鞋车带着孩子们旋转飞舞,冰鞋车在地屏上滑出一个“中国结”形状。与此同时,由AR技术生成的美丽红线,向天空优雅生长,编织成一个巨大的“中国结”并包裹住了雪花火炬,“天”与“地”、“真”与“幻”交相辉映。挥舞着五彩斑斓参赛代表团旗帜的运动员们,就在“中国结”线条的包裹中欢快入场,身着不同颜色队服的运动员逐渐填充了“中国结”图案中的空白,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七彩“中国结”,世界各国之间的连接、联通以及世界大同的美好寓意在这一刻再次彰显。
“折柳寄情”场景营造的“惜别怀远”意境。北京冬奥会以中国古人“折柳寄情”的意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文化中“送别”的诗情画意之境:在唯美略显伤感的《送别》音乐中,80名舞者走出一幅“垂柳图”,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缓缓向场地中央汇聚。这其中每一个意象的选取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远意蕴。“柳”一直是我国古诗词中传达离别之情的重要意象,“折柳”是独具中华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表述。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离别之际,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在思念亲友时也会折柳寄情。因为“柳”与挽留的“留”谐音,既有惜别又有盼归之意。在冬奥会降下帷幕之际,“折柳寄情”这一场景在表达中国人惜别盼归的同时,又通过“一束光”以及“春回大地的绿荫”意象,传递出中国人不管在何种情境下“心怀希望”“面向未来”的乐观情怀。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北京冬奥会成功打造了一扇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让世界在感受唯美、诗意、浪漫的中国意境的同时体会到了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中国精神。(刘翠霞)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