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基理】因地制宜谋发展 山水文脉促振兴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习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天津市蓟州区下辖的郭家沟村和小穿芳峪村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年来载誉无数。
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习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天津市蓟州区下辖的郭家沟村和小穿芳峪村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年来载誉无数。郭家沟村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美丽乡村、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最宜居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小穿芳峪村曾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美丽宜居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天津市美丽宜居村庄、天津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创建工作样板村等荣誉。在一串串的荣誉背后,人们不禁要追问,这两个村有没有共同的发展经验,它们是如何因地制宜谋发展的?
郭家沟村的振兴源于2011年5月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以“京津地区最具中国北方民居特色的水乡旅游目的地”为定位,不搞大拆大建,对民居房屋、道路、里巷街道原样保护,新建旅游接待设施、示范房和安置房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水系景观,进行管线入地和变压器增容,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对村庄进行全面绿化。全村农家院户数由原来的15户,增加到45户,总床位约1000余张。改造后,郭家沟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之后,郭家沟村趁势而上,2013年开始实行公司化管理,组建旅游服务公司为全村农家院经营户提供服务。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公开招聘专业人员负责郭家沟村的经营管理,实行统一营销推广、统一服务质量、统一采购支出、统一分配客源的联合经营模式,保证了农家院安全、卫生、舒适。同时,区旅游局为全村农家院进行了星级评定,确定了统一的收费标准。在黄金周期间,为缓解村内车辆停放无序、交通拥堵、安全事故等问题,在村庄南北口还实行了卡口管理,住宿车辆进入村内,非住宿车辆统一停放在村口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有序的游玩环境,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和好评。
如果说,郭家沟村的发展是在山水和生态上做文章,小穿芳峪村则另辟蹊径,从文化入手,小穿芳峪村下大力气进行本地乡土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利用。小穿芳峪村立村既久,有关历史掌故、风物传说、逸闻故事很多,但一直以来村民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记忆主要依靠长辈口述传承,少有文字资料,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2016年,小穿芳峪村积极联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对村庄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挖掘。在双方后续合作中,通过彼此思想观念的反复碰撞,村领导班子坚定了依托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升级的发展方向。
2017年,小穿芳峪村得到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专门用于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专项资金推动了小穿芳峪村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了村子的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小穿芳峪村与天津社会科学院等智库机构合作,创立“三农”问题高端智库论坛“小穿论坛”,并将其确立为长期合作项目,为小穿芳峪村的文化品牌形象注入更高层次的养分。
郭家沟村和小穿芳峪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乡村文旅开发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要始终以人民为本,因地制宜开展建设。村民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文旅融合的落脚点是共建共享,村民共同建设、共享成果是基石和保障。习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决不能忽视村民的参与作用和创造性,决不能忘记村民的共同致富需求,决不能淡漠村民的不同意见或建议。一方面,必须坚持发展问计于民,畅通决策公开渠道,注重凝聚思想共识,形成乡村发展合力,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发展参与感。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改革,形成共享机制,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充分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必须坚持价值引导、建立文化认同,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对村落共有优秀文化传统的认知感、认同感与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