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续写津味儿传奇 旧民宅脱胎换骨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尽管不是第一次来古文化街,但也没有白逛,还是有新的收获,其一就是发现了一家很大的杨柳青画社。我原本以为上次拍的大福堂就是杨柳青年画的聚集地呢,没想到竟忽略了这个更专业更全面的店。墙上、展柜里、地上,铺天盖地的全是杨柳青年画作品,小小的一幅价格就令人咋舌,因为全是手工描画的,并不是整批印刷的。其二,在戏台前的那片空地上,发现了画糖人、捏面人的手艺人。几把红彤彤的大伞遮住烈日,围满人群,手艺师傅带着天津人特有的质朴介绍他们的作品。画糖人的很快用糖画出一朵玫瑰,一个动物。他还告诉大家,如果想吃就买那种黄色的糖人,不要买染色的玫瑰什么的,因为里面掺了色素,如果要保存观赏,不要放进冰箱,就是太阳晒也不怕。我从人群里看到师傅完成的作品,一只红艳艳的螳螂,一只黄灿灿的大公鸡,真是神气……”这是一位外地女孩写的《游天津古文化街》的博客,在她眼中,逛古文化街每次都能逛出新意来。
今年7月30日,古文化街正式启动文化夜市,历时60天。现在,每晚来古文化街逛上一逛,又会让游客体验到新的味道。
晚上7:00刚过,古文化街便迎来了大批市民和中外游客。几名外国游客在糖人、面人等展示摊位前,好奇地驻足观看,听着一旁翻译对这些传统技艺的讲解,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而戏楼和两端牌楼的一盏盏大红宫灯更是衬托出了这里的文化韵味。古文化街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灯光效果。还有每晚四个小时的专场文艺、曲艺演出,老字号文化墙……古文化街俨然是一座人间不夜城。一位老天津市民在游完古文化街的夜市后骄傲地对记者说,“20多年来无数次来到古文化街,这次再逛夜市,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老街老瓦新景致,古色古香新味道’”。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60岁生日之时,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古文化街又要换新颜了。从现在起到“十一”前,古文化街将进行全面提升改造,让市民及游客在古文化街充分体验津味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充实海河精品旅游线路的内容。
据介绍,此次提升改造,将建设“中华老字号名品街”,向国内外游客集中展示津门老字号。该项目一期工程将开发37间店铺,将于“十一”前建设完工,目前盛锡福、义聚永、老茂生等10余家天津老字号已确定进驻。有的老字号选择了较大面积的仿古小楼,准备作为旗舰店,还有不少老字号将进行独特的商品文化展示,比如在义聚永内,游客可亲自体验酿酒过程。同时,浙江金华火腿等一些南方省市的老字号也有望进驻。另外,名品街入口处新建的高大彩绘“老字号”牌楼,也将于“十一”前与游客见面。
此外,古文化街旅游区在7月30日至9月27日每晚6:30—10:30,举办“2009古文化街民俗旅游文化夜市”,活动历时60天。本次文化夜市主要为五大板块。其间,除举办民俗活动、文艺演出外,还将引进台湾小吃,举办老字号展示展卖。夜市期间,旅游区主街的文艺活动与亲水平台形成互动,初步形成海河沿线的不夜城。
新闻摘录:1986年1月1日,《天津日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古文化街开市大吉的消息。文中对古文化街的经营项目、坐落在古文化街上的店堂字号等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
背景资料:作为“津门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系商业步行街。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2007年5月8日,天津古文化街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闻摘录:1998年10月5日,《天津日报》以“整修一新古味浓郁古文化街异彩纷呈”为题,报道了中秋佳节之前,整修一新的古文化街节日气氛浓郁,生意红火。据介绍,市政府投资百万元对古文化街道路、路灯进行整修,并集资规范店摊,建统一摊亭。
背景资料:整修后的古文化街调整了其经营商品结构,更突出了中国味、天津味、文化味、古老味等特色,经营商品50多个大类,达2万余种,成为世界和全国的旅游购物胜地。国庆期间,更是有很多外地、外国游客前来观光购物,每天达5万人次。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60年沧桑巨变,60年辉煌腾飞,新中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将历史的风云变幻都收入到影像之中……详细
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更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