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天津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娜:追逐“青春梦” 与城市共成长

2023-04-17 11:33分类: 天津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应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你的言行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对学生灵魂的滋养。一堂好课,一位好老师,是会对学生人生道路的正确取舍有所助益的。”陈娜说。

  陈娜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如今已成为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的她,有着令人赞叹的闪光履历:29岁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7岁晋升教授、博导,迄今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

  来津二十三载,她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与这座城市互为见证、一起成长,她职业生涯的每一道履辙,都成为奋斗者致以这座城市最美的献礼。

  1983年,陈娜出生于江西南昌。赣鄱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了陈娜厚重的精神滋养,她自儿时起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虽然从小在南方长大,但我一直很向往北方。天津是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近代报业又十分发达,在我还没有来到这座城市之前,就已经喜欢上了她。”2000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班的陈娜,犹如一颗茁壮成长的小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料。除了潜心投入专业学习之外,她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涯的忙碌和充实,让她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2004年,陈娜以优异的成绩保送本校传播学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正是这个转折,让渴望成为一名新闻记者的她一头扎进卷帙浩繁的故纸堆,将史论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正式开启了她的学术生涯。

  “我17岁离开家乡,至今已经在天津学习生活了23年。说实话,我对自己家乡的了解都不及对天津的了解更深。”陈娜说:“这座城市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正是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生命中的贵人,正是因为他们对我的知遇之恩与呵护培育,才成就了现在的我。这也正是为什么我愿意把自己所学所悟的微薄之光,尽献给这座城市的不竭动力。”

  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陈娜,成了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先后主讲《中国新闻事业史》《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以及《当代中国名记者研究》等专业课程。从立志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到肩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重任,陈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

  站上讲台,陈娜有着无限的热情。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讲好一堂课就是一种幸福”。但初登讲台的她渐渐发现,在实践性非常强的新闻学科中,不少同学会对史论类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会觉得和业务类课程相比,学习新闻史“没什么用”。

  “从历史中可以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新闻工作者如果没有历史的视野和思维,往往很难看清楚当下。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在讲授历史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单向灌输,做不到唤起学生们心中对了解历史以及勾连现实的好奇心,或者无法切中学生们对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诘问的释惑。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老师讲的东西走不进他们的心灵。”陈娜说,为了能把新闻传播学科中最基础的史论类课程讲好,她开始潜心研究教学艺术,把自己的课堂当做阵地,积极探索大学课堂教育教学的底层逻辑和本质规律。

  “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无冕之王?你们如何理解新闻自由?”在陈娜的课堂上,永远回荡着“十万个为什么”,她时常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向学生抛出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而有些问题恰恰正击中了学生们的盲点甚至误区。她总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甚至彼此展开激烈的辩论,而当大家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上来之后,一贯沉默无声的史论课堂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

  “在我看来,每一门课程就是一个阵地,每一个知识点和价值观的传递就是一场心灵格斗。”陈娜说:“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为将军,我们的千军万马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我们的兵法就是我们的教法,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守护阵地、取得胜利。总书记说,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唯有此,才能培养出党和人民信任、放心的新闻工作者。”

  近年来,在不断地实践探索和理论梳理下,陈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在全校、全市、全国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不仅如此,在天津师范大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陈娜入选学校首批教师培训师团队,并作为团队专家,积极分享经验成果,致力于把讲好每一堂课的智慧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青年教师。

  2009年,陈娜考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让她见识到了很多只有在教科书里才能听闻的新闻传播学术名师。“面对这么丰富的学术资源,我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学子留下点什么。”也正是这份初衷,最终推动她走上了口述历史研究的学术道路。

  事实上,口述历史研究的门槛虽然不高,但是要想真正做好并不容易。无论是海量的文献收集、整理、消化、吸收,还是锲而不舍的前期沟通、实地访谈、统稿撰文,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以及面对“活的历史”的充分驾驭,都使得许多研究者对此望而却步。“在我看来,研究历史不仅要沉潜到故纸堆中,更要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对于中国当代新闻传播学术思想而言,学者们的记忆、情怀、思想、经历是直接影响到他们渐次形成各自学术思想甚至学术体系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学习他们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往往不能忽视这些看似冰冷的论著背后每一段鲜活生动的学者人生。”正是在这个使命感的推动下,陈娜开启了一段探寻之旅。

  自2010年起,她一直奔忙在搜集历史亲历者个体记忆的路上。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先后完成了30余位当代中国杰出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专访,积累了逾百万字的口述史料,陆续发表的阶段性成果被人民网全文转载,多篇文章还被收录于各类名家文集中。此外,她还一度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上开辟口述历史个人学术专栏,集中推进专题研究。

  不仅如此,陈娜还将口述历史带进了课堂,开设了《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课程,引导更多有着相同志趣的青年学子走进这个领域,学会运用历史叙事的方法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守正创新,迭代超越,这是我对自己职业状态的要求,也是我与天津这座美丽城市同向而行的一份默契。我爱这座城市,也愿意在这里继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陈娜如是说。(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革命丰碑——天津市红色旧址展览”亮相天津城建大学

下一篇:三年完成夜灯五大主题 天津打造“北方不夜城”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