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特稿】大学文化:“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冯骥才谈《天津文化地图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天津大学2021年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里,有一份神秘礼物,7月12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揭开面纱。它是一种美好的提倡,是一个独特的创意,是为即将来津的大学生特地准备的一枚打开天津城市文化的“钥匙”——由冯骥才先生主编、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制、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天津文化地图》。
《天津文化地图》由一本口袋书和一张“天津文化导览图”组成,精致小巧,便于随身携带。编者按照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津门风情、文教精粹、地方风物、洋楼风貌、名人居所、红色记忆、艺博场馆、多彩生活10个分类,精心选择了200个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内涵、最富天津地方特色的点位。每个点位在卡通手绘的图上标出地址并以一句话点明其特色,在图文并茂的书中用短文加以介绍,还配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查看更多精美照片和服务信息。这样一种“体验式”读本,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创新。
小小一本口袋书、薄薄一张导览图,看起来生动活泼,读起来通俗易懂,却又浓缩了天津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它诞生于主编冯骥才先生的创意,凝结了他和编制、出版团队的大量心血。为了挑选出天津最值得探访、最需要了解的城市文化精华,编制团队耗时数月,踏遍全市16个区实地调研、拍摄,请来《今晚报》原文化部主任魏新生担任撰稿人,还特邀罗澍伟、甄光俊、尚洁等天津文化专家把关。
天津大学特地将《天津文化地图》放入2021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的套盒中,这让今年的录取通知书变得格外有思想、有文化、有深度、有创意,也格外接地气,体现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7月12日,由冯研院主办,宣传部、教务处本科生招办、出版社协办的“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天津文化地图》新书首发式暨天津大学2021年首批本科生录取通知书签发仪式在冯研院举行。校长金东寒当场签发了“0001号”录取通知书,冯骥才先生也现场为这份通知书里的《天津文化地图》签名。金东寒表示,天津大学一直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为己任,将服务天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招收的新生,经过4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培养,也会有很多人将成为天津未来的建设者。“我相信,《天津文化地图》将成为除专业课之外培养学生的鲜活教材。”
为什么要为新生准备这样一份礼物?冯先生表示,天津是一座非凡的城市。它历史雄厚、岁久年长、景观特异、文化奇妙、生活丰腴,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市井风情多彩多姿。然而,他发现很多大学生都不曾真正走出校园,走进这座城市好好地看一看,直到毕业都对自己青春年华驻足的这块土地不甚了解。因此,他希望大学生们走进天津市的生活里去寻访它、了解它、认识它、亲近它、热爱它,从而为天津的建设和发展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
“了解和亲近你求学的城市,将会大大丰富你大学期间的生活,多一份人生不可或缺的城市阅历和文化阅历,并在你进入社会之前,先打开自己对社会的眼界,增添你对生活的兴趣和情感,甚至产生出一个人最高贵的精神——对社会的责任。”冯先生在新书首发式上说。而这次活动的主题,也是新书副标题,正是他向全国大学生们的一个倡议,也是他衷心的祝愿——“热爱我求学的城市”!
你在自己城市的大学里读书,还是求学于另一个城市?你对你求学所在的城市了解吗?
在这个时间段里,你奋力用知识武装自己,在理想中渐渐确立自己追求的目标。你还在校园里求师问道、幸遇贤达,结识志同道合的学友,欣赏校园的春花秋叶、四季风光,并在喜欢的人文活动中显露自己的爱好与性情……但是,你是否跨出校园,去到你这个不曾熟悉的城市里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这可是养育出你的大学的土地,你青春年华驻足的地方啊!
你曾经来过这座城市吗?你是否知道它是中国唯一有生日的城市?它是国家的中心城市,首批开放的沿海名城,北方最大的港口,工业重镇、研发基地、交通和物流枢纽。中国历史和当代很多“第一”在这里,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就在这里诞生。能够诞生第一所大学的地方,一定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你不想问一问深藏在这块土地里雄厚历史中非凡的秘密?
它又是一个岁久年长、景观特异、文化奇妙、生活丰腴、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和市井风情多彩多姿的地方。这里的百姓不仅说话口音独特,还都性情爽快、幽默诙谐、热情好客。你不想走进这城市的生活里去寻访它、了解它、认识它、亲近它、热爱它吗?
了解和亲近你求学的城市,将会大大丰富你大学期间的生活,多一份人生不可或缺的城市阅历和文化阅历,并在你进入社会之前,先打开自己对社会的眼界,增添你对生活的兴趣和情感,甚至产生出一个人最高贵的精神——对社会的责任。
为了帮助你们探访和亲近这座城市,我们学院的教研人员联合相关的学者专家组成团队,从这座城市方方面面知名的公共场所和文化景点中选取精粹,凡200个,并依此绘成一张“天津文化导览图”,便于你们查找。同时还为你们编写一册“简介”,各处概要,一览即知。这份地图和简介正好放在你们的衣兜或随身的挎包里呢!
如果你是今年刚刚入学的本科新生,想必你已经翻阅过录取通知书套盒里的那本《天津文化地图》了。你对即将度过大学时光的这座城市是否有了初步的了解?有没有兴趣带着这本书,按图索骥,走出校园探访一番?
我们特地采访了这本书的主编——我校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请他谈谈为什么要给新生这样一份入学礼物,这本书又凝结了他怎样的深意、希望和祝福。
问:走在天大卫津路校区里,看到“热爱我求学的城市”这句话,让人特别有共鸣。这句话非常能表达《天津文化地图》这本书的内涵。请问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触发了您想要出这样一本书,做这样一件事?
冯先生:我在大学工作,跟学生接触比较多。很多学生来到一个地方上大学,只是孤立地学习专业知识,跟他求学的这座城市,跟这块土地的生活、人民、历史没有联系。我觉得这是人生的一点遗憾。大学是一个人完成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是人生很宝贵的一段时光,学生应该与他求学的城市融合,有一个城市的阅历,有对生活的一种视野、一种情感。
我总是想到一件事。有一年我去英国,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演讲,在那儿认识的人请我到一个小饭馆里吃饭,我发现人很多很热闹,人和人之间都很亲切,就问他,这些都是游客吗?他说不是,更多的还是在这儿上过学的学生,他们有时候假期要回来看看,但吸引他们的不完全是母校,还有牛津这座城市。这座城市跟天津有点相似,都有个“津”字。“津”是渡口的意思,天津是天子渡口,牛津是牛的渡口。牛津的城市历史比天津还要早,有1000多年,积淀的文化非常深厚,城市生活的滋味也特别浓,所以在牛津上学的人跟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习俗、生活方式、人情都融合在一起了。他们毕业的时候带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有厚厚的像故乡一样的感情。
就像爱因斯坦讲的,大学给人的不仅是专业教育,还是对一个人全面的素质的教育。不能让上大学只是获得学历学位的一个功利的手段。要让学生走出校园,那该怎么办?我觉得应该做一点提倡,这时心里就迸发出一句话,“热爱我求学的城市”。最初想到的是“热爱你求学的城市”,后来觉得,为什么不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说“热爱我求学的城市”?这样更亲切,接受起来也更自然、更容易。学生乍一走出校园是茫然的,还得给他一个工具,引导他知道应该去哪些地方体验一下。于是我们就出了这样一本书,还画了一张图。
冯先生:这是我们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首先要符合大学生从中学毕业进入大学的这个年龄阶段的需求。当然,这本书初中生、高中生,乃至许多市民也可以看。比如我在天津生活了70多年,书里面的点位也有相当一些地方,我都没去过。但这本书更主要的还是符合大学生求知的视野和兴趣。它是一个引导,同时还是一本教材,提供很多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包括文字的兴趣,也包括图片的兴趣。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来接受,而是给他们一把“钥匙”,希望他们主动地打开城市的大门。
我们在天津先找了大量同学们应该去的地方,从几百个当中选出最典型、最有魅力、内涵比较丰富、可看的细节比较多的点位,请专家们分为10类,结合学院团队实地考察的情况,反复掂量平衡,最后精选出200个。它看起来像旅游的书,但它可不是旅游书,里面的选点跟旅游书不完全一样。比如“天津建城日”,一般旅游书上不会有,因为每年只有一天才能去看。天津是中国所有古城里唯一有建城日的城市,它建于1404年12月23日。每到建城日这一天,在天津老城中心的鼓楼都要敲钟,你可以在这一天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生日,这是天津独有的,所以我们放进了书里。
我们还做了一张图,把这10大分类200个点位放在图上。每个点位都写了地址,还用一句有趣的话把它最大的特色介绍出来,能让你看到这个地方的“表情”。图上的200个点跟书里的完全对应。
这本书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二维码。每一个点位都有一个二维码,地图上也有一个二维码。你拿手机一扫,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更多精美的照片、地址的导航、参观的时间,甚至门票多少钱一张。我们学院的团队用了将近1年时间,把每一个点都跑过来了,这些信息都经过了反复核对。
有了二维码,这就是一本“活着的书”。因为二维码是这本书的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永远是活着的;后边有一个工作平台,要不断给二维码提供新的内容。新内容来自三方面的信息:一是我们的编辑团队要不断更换、优化里面的文字和图片,以后甚至会拍一些很好的视频放进去;二是这些点位所属的单位本身来提供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信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来自这本书的主角——学生,他们拍了很好的照片,有了独特的发现,都可以发给我们,我们的编辑团队和专家们把这些内容按照统一的标准体例,每几个月一次更新到二维码里,这样学生们就能参与进来,变成这本书的作者。我们还将建立一个“热爱我求学的城市”网络平台,跟学生沟通交流,发挥更大的潜能。
问: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名胜古迹,书中还选了诸如煎饼果子、嘎巴菜一类的天津小吃,以及大悦城、游乐场一类的场所,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冯先生:这正是这本书跟一般的教材不一样的地方。煎饼果子也好、嘎巴菜也好,选这些民间的小吃,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尝到天津人传统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通过这样一种“行为艺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这些点位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却是大学生全方位地接触这座城市、进入城市生活的一个入口。
问:天津的很多景观和近代历史上的中西文明冲突乃至战争离不开关系,比如大沽口炮台、聂士成殉难纪念碑等,选入这些点位,是希望给大学生带来什么启发?天津曾有九国租界,留下了大量租界建筑,对这些半殖民地社会留下的遗产,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和欣赏?
冯先生:让学生熟悉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熟悉城市的历史。每一座城市从它诞生以来,就有光荣的历史,也有屈辱、苦难的历史,所以它的历史才是厚重的。在苦难的时候,这座城市一定会表现出它独有的精神,同时苦难也可能给我们留下一些历史的教训,需要我们去认识。比如大沽口炮台,承载着民族英雄抵抗列强入侵的不屈,也有当时的落后带来失败的惨痛记忆。近代百年,外来的列强在天津建立了九国租界,但那个时代也有“觉悟社”、有“张太雷”、有年轻的知识分子站在时代前列,承担历史使命,为国家民族努力奋进。
再比如意式风情区这样的网红打卡地,是天津市一个很重要的旅游景点。包括意租界在内,当时的九国租界是八国联军打败清王朝订立《辛丑条约》之后陆续建立的,毫无疑问曾是一个屈辱的印记,我们去看的时候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同时,外国人也有意无意地带来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审美习惯、生活风气,带来了电力、汽车、自来水等先进的城市硬件设施,带来了当时西方领先于世界的一些城市管理经验。这使得天津变成了中国近代最前沿的一座城市,如果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愈发显示出这座城市的独特,值得好好研究和认识。而且随着历史发生物换星移的变化之后,那些租界建筑也慢慢变成了天津本身的一部分,让我们能在今天获得一种异国风物的知识和异国风情的享受。
所以要给年轻人全面地看我们城市的历史。只有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才能对自己求学的城市慢慢产生出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是深沉的,不是表面地打个卡就能获得的。我觉得年轻人是善于思考的,他们去看这些地方,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了感受和思考,才能真正进入这座城市,才会喜欢这座城市。
问:您在新书发布会上说,《天津文化地图》的出版不是一个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开始。您接下来的想法和计划是什么?
冯先生:我从本世纪初被天津大学聘请过来,到现在已经20年了。我的这座人文学院,既然建在天津大学这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腹地,就必须要为天大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要影响学生的思想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比如搞艺术节、展览,还曾召开国际研讨会,把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的校长、学者请来,一起研究大学的人文教育应该怎么做。但我觉得我们一直没有抓到大学教育缺失的一个关键点,现在做的《天津文化地图》是我们这么多年思考的结果,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创新的方式。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还有待我们把事情做起来,慢慢地去体会、去反省。
天大的校领导们很明白这件事的意义,所以把这本书放入了今年本科录取通知书的礼盒里,而且金东寒校长还当场签发了第一份录取通知书亲手交给新生,这在天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接下来面向新生的通识教育,也将由学校全力推动。而这本书正是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工具、一个起点。我们希望借由这个工具,让“热爱我求学的城市”这个倡议深入学生心中。
实际上,这句倡议不仅说给咱们天大的学生,也是对所有在天津上学的学生,乃至对中国的所有大学生发出的。中国的历史太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灿烂多元,每一座城市都富有魅力。我们希望把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让“热爱我求学的城市”变成大学的生活风尚。这样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有获得感、让他们的心灵更加丰盈。将来回头看,这个宝贵的人生阶段充满了色彩。
(本版刊登于2021年8月29日《天津大学报》第4版责任编辑 李丹学生编辑 刘佳慧)
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系列评论之二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是落实立德...
日前,在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应急办组织协同下,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与重庆市急救...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