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家园与文脉的传承——读马立明《晋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要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因为精神的东西一般来说难以用物质的载体来体现表述。这为我们真正进入人的精神内心造成了迷茫。但实际上对精神世界的把握并非不可能,其通道仍然有很多。比如通过阅读文字与图像,通过观赏艺术展示,等等。此外,了解某一特定地区或民族的人们做什么、怎么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虽然这些所谓的“做”难以用物质的形式来承载,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了解其独特的心理世界与精神品格,以及生活风貌。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是我们通达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通道。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山西地区可以追寻了解到华夏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与心理历程,可以体察感受到这一地区的人民对生活、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坚守。当然,通过对此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了解、保护与传承,可以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得以弘扬,并激励我们创造新的更具有生气的文明。山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品质独特,代表性极强。但与此相应的是研究与保护的任务也特别地突出。如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还需要做大量的艰巨的努力。不过,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社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保护与传承的有识人士日见增多。其中,在山西日报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青年摄影家马立明就是其中的一位。
马立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新闻报道。同时,他还是一位文化自觉者和文化传承保护的热心人。在新闻报道之余,马立明积极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用摄影的手段开展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高兴的成就。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文并茂的摄影集《晋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一书就是很好的证明。严格地说,这本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摄影集,因为其中还有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对山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介绍。可以说是一本集摄影作品与文字介绍于一体的著作。其文字部分比较简洁,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内对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基本的了解。主要是介绍某一项目的源起、意义、特点,以及其流传的情况。重要的是它在比较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某一项目的独特价值。如平阳木版年画即介绍其为中国年画的 “始祖”。同时,“版画之头,平阳启之”,告诉读者平阳木版年画乃为中国版画的源头。其摄影部分,许多项目有其资料性的图片,如侯马皮影戏、洪洞道情、浮山木偶戏、龟灵集、定坤丹等。但这些大都为历史资料,还不能说是马立明的摄影。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影图片,最突出的特色即是在动态中展示。图片虽然只是摄取了一个静态的画面,但要在静中现动,是需要功力与智慧的。如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其照片摄取了一双工作中的手及瓷器的毛坯。但通过瓷器胎体的细纹,使我们感到了其旋转的动感。其他如晋剧、风火流星、绛州鼓乐等的图片,都是在静中现动,动中有静。动与静的结合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
马立明的这部书还不能说是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只是选取了其中50多个项目,他还在继续拍摄记录着。事实上山西地区因历史悠久,遗存丰富,要想全面完整地进行研究介绍也绝非简单的事情。但是,通过这部书,使我们对山西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人民的生活、生产及价值观念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和感受。首先,我们对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有了了解。如平定黑釉刻花陶瓷,作为唐宋定窑系列的继承,其工艺的独到之处在于手工刻花。而这种工艺全国仅平定独有。杏花村汾酒,为中国白酒的始祖。在其产地汾阳县杏花村已发现有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从其出土的器物看,当时即有酿酒的活动。而绛州澄泥砚,则是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砚,为四砚中唯一的陶砚。其制作可追至西汉。其次,我们对生活在山西地区先民的创造力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相传尧帝城西南有玉泉,尧王亲往酿醯。在春秋战国时,太原清徐便有人开始以液态方式用缸、瓮等酿醋。到西汉时这里已经出现了商业性的酿醋作坊。而在北魏时,酿醋技艺由液态发酵改为固态发酵,为清徐老陈醋独特的酿造技艺奠定了基础。从清徐陈醋的技艺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先人在劳动生产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创造性成果。而早在唐贞观年间,今长子县一带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已遍及各地,享誉天下。可见山西地区的工业发展在1400余年前已非常兴盛。更为重要的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山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选择。如山西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而面食非常丰富,制作技艺比较出众,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面食。源于春秋时期的尉村跑鼓车,由军用战鼓演变而来,反映了当时的战争模式以及后人对由此而来的生活方式的追忆。而在明时,山西大移民形成了对移民地洪洞大槐树的祭祖习俗。大槐树成为家乡、血亲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