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道”讲述文化山西18年(图)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碛口去过很多次,印象最深的,是多年之前的那个春节,我曾一个人独享整座古镇”,2月6日,张珉在每天例行的“太原道”微信公众号推送中,推送了自己的《走遍山西》中的一篇《一个人的碛口》,几天后,后台的阅读统计数据和往常的推送基本持平,阅读量超过6000,近40次点评,6人赞赏。只是,有一条留言引起了张珉的注意,“直到现在,去了李家山的一个农家院,老板娘都会提到你”。尽管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张珉也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与这家家庭旅馆的偶遇。那次旅行归来,他在自己建立的“太原道”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碛口旅游攻略》,许多驴友靠这份攻略,慕名找到了这家家庭旅馆。旅馆热闹起来,老板热情地寄来农产品表达感激之情。于是,在12日,张珉又推送了《碛口李家山,落在黄土高坡上的凤凰》,结尾处特意提到了这条留言,以及那个农家院。
在张珉带着“太原道”走过的18年里,像这样温情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太原道”就像一幅不断展开的画卷,将三晋大地的悠悠历史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展现在人们面前。
张珉是从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驴友,转而成为一个文化传播者的,“从1999年建站至今,被誉为山西地域文化网络第一站的太原道,一直是站长张珉一个人在战斗,于是有网友称之为网络时代的堂吉诃德,2013年,记者以《一个人的文化苦旅》为题向读者介绍了“太原道”,以及独自在它背后默默耕耘的张珉。
一次旅行归来之后,感悟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让张珉决定建立个人网站,传播三晋文化。他为旅游网站写攻略、为电视台的纪实片撰写文案、在文化网站上收集山西名人名篇……他的“太原道”一步步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透过窗子望去,尽是三晋大地上的人杰地灵。人们在这里爱上文化山西,也在这里凝聚成一个交流、传播地域文化的群体。
网站的点击率节节攀升,“太原道”QQ群吸引了近千名文化爱好者。然而,生活中的张珉既不是专业的文化研究者,也并非媒体人。他在省城地税部门工作,单位同事大多对“太原道”不甚了解,现实生活和网络身份对张珉而言,就像两条平行线,鲜有交集。
“一个文化性的网站并不像商业网站那样希望人们每天都去,不论是谁,不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人,只要他曾经来过,曾经在这里感受到三晋文化的博大深邃,那就是我的成功”,几年前的采访中,张珉表达了对“被关注”的淡然,几年过去,网络信息传播途径不断更新换代,文化热点你方唱罢我登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一个新概念——“自媒体”,然而标题党、内容变现、天使轮融资……当自媒体的商业硝烟愈加浓烈的时候,回头再看张珉和早就以自媒体形式存在的“太原道”,冷静如初。尽管从网站转向传播效率更高的微信公众号,依旧追寻着随时代远去的山西民俗、探讨着各地古街巷的典故、重温着人与建筑的那些过往。
2015年新年,之前对微信关注不多的张珉,看到了微信公众号阅读更便捷的优势,于是给“太原道”安了新家。“太原道”公众号开通以来,由于有网站10余年的内容积淀和影响力,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超过千次。“其中,阅读量最高的是《厚重的山西》,阅读量近20万。评论最热烈的是《远去的晋绥军,曾经的三晋子弟兵》,有近百条评论”,利用业余时间维护“太原道”的运作,张珉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读者的阅读热点和取向,但他知道,阅读量高的文章都是优质文章,“只有少数文章,虽然文章质量一般,但因为与时事密切相关或因读者喜闻乐见而阅读量较多,比如《风雨彩虹,铿锵太原》和《记住太原这一天,历史上第N次水灌晋阳》这两篇10万+的文章,其实都是应景之作,但因为紧扣时事与生活,所以阅读量和转发量都非常高”。
“太原道”的推送文章多为作者投稿,张珉将读者们的评论和赞赏转发给作者,以鼓励作者多写稿、写好稿。公众号每天的更新,完全是张珉利用业余时间独自完成的,“维护公众号面临的困难有不少,最大的问题,一是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影响到了编排质量;二是优质稿件不多”,有些作者投稿时已经将文字和图片编排好,这给张珉节约了编辑时间。但大部分文章还需张珉审阅、修改,定稿之后再配图编排。自己的原创作品则更加需要投入精力,“比如《剽悍人生:索尔比的传奇故事》一文,在决定写这篇文章之后,我先阅读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在网络上搜索关于他的信息,然后开始撰写文字,文字定稿之后,又查找了大量配图。从开始写稿到完成编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集采编于一身,将业余时间交给“太原道”的时候,张珉更像是一位传统的媒体人,独立运营着一个日播文化专栏。
“太原道”的内容更新频率和粉丝数曾经受到运营商的青睐,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往往和张珉的传播理念有差异而难以落地。不排斥商业运作、希望有志同道合者加入、曾想过实现线下交流,可是张珉清楚地知道“太原道”应该呈现怎样的姿态,不需要随波逐流,更无需急功近利。日复一日地浇灌、滋养,才能让“太原道”向文化沃土延伸的根扎得更深。
2015年“太原道”公众号的一次热点推送,不禁让许多媒体人竖起了大拇指。当年11月21日,媒体的焦点纷纷落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网络视频、文字直播让这一话题炙手可热,奖项陆续颁出——以市长耿彦波为主人公的《大同》(又名《中国市长》)获得最佳纪录片奖、山西籍导演贾樟柯凭《山河故人》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山西传媒学院的毕业生毕赣以《路边野餐》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平时不太关心娱乐新闻的张珉在手机新闻推送中发现,这届金马奖竟然与山西如此贴近。“太原道”QQ群的话题也开始转向金马奖,大家纷纷流露出骄傲与自豪。然而此时,各大媒体忙着关注得奖大户《刺客聂隐娘》、影帝被冯小刚夺走等热点,张珉决定用“太原道”发出山西人自己的声音。
晚上11时许,张珉开始从权威渠道收集金马奖上的山西元素,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他查询资料、撰写稿件,两千余字的稿件完成之后已经凌晨2时。并非自己熟悉的话题,张珉对稿件并不十分满意,决定再沉淀一下,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第二天一大早,张珉根据头晚睡前对文字的考量,将稿件进行了修改,然后冠以标题《金马奖上的山西荣耀》。文章经“太原道”公众号发表后,阅读量激增,“这篇文章虽然不是太原道阅读量最高的文章,但却是阅读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朋友圈、微信群里在大量转发,阅读量每小时以万为单位在增长”,这让张珉看到了自媒体信息在面对突发新闻的爆炸式传播,也让传统媒体关注到自媒体的即时传播优势。
不屑做互联网的内容搬运工,张珉用一篇篇考究的原创文章夯实着“太原道”的口碑和公信力。撰写《大地的伤口:你所未见的山西长城》,张珉借自己徒步走完山西大部分古长城的经历,参考大量史料,系统地介绍了山西各个朝代长城的历史、分布和现状;发布《震撼!3D打印复原的天龙山石窟你一定没见过,期待太原巡展!》张珉参考门户网站对芝加哥大学天龙山项目负责人的专访,几乎翻遍了该项目官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解读了新兴技术对文保工作的推动……然而,每有精品推出,总在面临被盗用,相关网站、公众号视“太原道”为免费的内容补给站,公然剽窃的竟然还有正式出版物。“曾经联系过部分盗用者,要求停止侵权,但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自己也没有时间精力付诸法律”,张珉对不劳而获的侵权行为深恶痛绝,却也无能为力。
张珉更看重收获,能够为文化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促成了自己的一些原创作品,他觉得自己是在“做事”,“人生主要是在做人和做事,我是把太原道当做一项事业在认真地做、持之以恒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