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0年到2020年山西50个珍贵瞬间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1906—1909年,在通往五台山的旅路上,人们头顶草帽,赶着驴从小路中穿过。
1919年,太原文庙被改为图书博物馆。这座文庙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逾三万平方米,是太原规模最大的文庙。
1933年,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刘敦桢、莫宗江等一起来到云冈石窟。林徽因坐在两尊立佛之间的照片,在后来成为了经典。
古城大同的四牌楼“和阳街”大幅坊额上的字为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所书。四个牌楼其余三个牌楼:西为“清远街”,南为“永泰街”,北为“武定街”。可惜的是,1952年,因妨碍交通,四牌楼已被拆除。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讲述了申纪兰在西沟村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的故事。去年9月,这位山西老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 1957年,山西采梁山的一个山村,一个小伙子(中)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未婚妻作纪念。
▲ 1958年,山西省寿阳县宗艾乡供销社“货郎”肖富年(左一)送货到老年人的炕头。新华社记者周树铭、张瑞华/摄
1958年,寿阳县宗艾乡供销社“货郎”肖富年送货到老年人的炕头。对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农村生活的人来说,供销社是他们无论购买生产生活资料、还是售卖农副产品都离不开的地方。
▲ 1960年,在晋中榆次参加山西民间歌舞汇演的艺术骨干们交流农村文艺活动经验。
60年代末,即将去山西农村插队的北京知青,正同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告别。当时许多知识青年们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全国大约有1700万中学生参与这场长达十年的知青运动。
▲ 1975年,山西昔阳县三都公社西峪大队抗战老民兵向青年人讲述日寇侵略罪行。
80年代长治劝烟老人,举一人之力树文明标杆,最佳道德模范。小朋友们可以回去问问长辈关于他的往事。
80年代的运城百货大楼,运城工业品贸易中心,当时是城区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1992年,太原钟百商店门前的抽奖现场人山人海。90年代,即开型彩票风靡一时,人人都想一试手气。
1993年,镭射电影作为激光技术和数码电路相结合的高科技产物,一打入太原,就受到了市民的青睐。
90年代初,长治的街面,步行和骑自行车是当时主流的出行方式,街上的小轿车很少见。
1997年,大同城区十四校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当时坐在观众席上的少年们,如今已是肩扛重任的父母了。
2000年,也是千禧年,00后们出生,他们是在互联网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
2001年,太原群众欢庆着太原市新世纪工程——长风大街长风大桥正式竣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