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后稷文化的亮丽名片——“稷人说稷”的影响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这个历史论断,对中国农业发展史进行了高度概括和精准定位。中华农耕始祖后稷故里山西稷山县,让世人瞩目。
后稷农耕文化现象,带火了一座稷王文化名城;后稷农耕文化品牌效应,激活了一个地方产业的振兴。
扬在脸上的喜悦,乐在心里的向往。在弘扬传承、创新发展后稷文化的进程中,曾荣获山西省县市报协会优秀名栏目稷山报“稷人说稷”,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辐射力、影响力逐渐提升,倾注了许许多多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稷山报》在研究后稷文化、宣传后稷精神方面起到了先行者的首导作用。“稷人说稷”,既是《稷山报》创立的品牌栏目,又是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十分热爱和共同维护的文化标志。
《稷山报》“稷人说稷”栏目,走过了18个春秋。2002年2月,时任稷山县委书记王琦,对新闻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当时,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报运城市编办同意批复,在原来县委通讯组的基础上,在山西省第一个成立了县委新闻中心,加挂县政府新闻中心的牌子。2002年5月,复刊创办了正科级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稷山报社,黄振廷同志任县委新闻中心主任兼报社社长,我担任新闻中心副主任、报社总编辑。报纸为周刊,发行到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和学校。每月编发月末版。
“一个农祖后稷”与“一座稷王文化名城”的情缘,绵延千年,至今不衰,讲述着后稷农耕文化的符号和元素以及千年稷山的蝶变之谜。的确是这样。
天下粮仓源于稷山。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尚书》《诗经》《左传》《国语》《史记》等古籍文献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大量的遗存遗迹表明,4000 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就是在这里,发现粒食,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新纪元。县名叫稷山,山名叫稷王山,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稷王庙,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沿续着为农耕始祖后举行春祭秋报祭祀活动的古老民俗。
在稷山这方璀璨秀美的沃土上,农祖后稷缔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孕育了后稷精神,开启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目前,稷山县域内有国家板枣公园、稷王现代农业示范园,稷王路、稷峰街,稷峰文化广场、稷王文化广场,稷王小学、稷王高中、后稷中学等。北京有稷山村,上海有稷山路,运城有后稷街。
为了把新复刊的稷山报办出特色,让读者喜闻乐见,按照当时的县委书记王琦、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润山、县委宣传部部长禹桂香的要求,在全县氛围内广纳贤才,抽调选拔了几位热爱新闻工作、有特殊文字功底的人才。
稷山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风景风光独特,风物风水众多优越,民间艺术、民俗民风、历史故事枚不胜举,名优特产名产名吃回味无穷。
作为社长和总编,黄振廷和我约请宁水龙加盟《稷山报》复刊团队。宁水龙担任文化副刊部主任期间,如鱼得水,利用新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堪称“稷山一支笔”的宁水龙,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乡土作家和文化学者,勤奋自学,笔耕不辍,在国家及省市报刊上发表多篇新闻和文艺作品,出版个人著作6部,主编各种书籍32部约600余万字。
于是,从复刊号开始,设立了《稷人说稷》栏目。当时稷山报社副刊由富有经验的宁水龙一手创办,开辟两个栏目,一个是后稷文化副刊“稷人说稷” ,一个是文艺复刊“五谷石”,每周轮流编发。后来,王红霞负责副刊稿件的收集整理,参与文字编辑。同时,广泛发展作者队伍,从开始的本地作者,逐渐发展到运城市和全省、全国各地,只要是反映稷山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内容的文章,无论是撰写后稷、羲和等中国历史名人的成长过程、历史贡献,还是写作地方八景、地名的来龙去脉,无论是反映当地民俗、信仰等方面的历史渊源,还是近现代地方人物故事,宁水龙同志都联系作者,精心编辑,征求意见。
“稷人说稷”栏目作者中,既刊登有杨山虎、杨志遐、杨海山、高炜、郑祥林、陈寿昌、任泉溪、安新明、樊喜庆、王俊明、吴因宝等近百位运城和本地作者的文章,同时,还把山西大学教授闫凤捂、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杨晓国、太原马晓东、《运城日报》原总编王雪樵等一大批全国的专家学者撰写有关稷山历史文化风情等方面的文章,编发在“稷人说稷”栏目里。
为留住根脉、记住乡愁、传承文化,稷山报“稷人说稷”栏目创新性地运用后稷文化元素和符号,讲好稷山故事,提升县域形象,体现了后稷故里文化的独特个性与魅力,展示了稷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稷人说稷”栏目刊发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形式新颖独特、引人入胜,文字犀利到位、尽显优美,篇幅长短相宜,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无所不包。因其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地方性、独特的趣味性,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而且报纸发行量直线上升。
稷山报“稷人说稷”栏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性,充分运用后稷农耕文化的丰富性,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和判断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审美价值、育人价值。稷山报“稷人说稷”栏目发表的许多文章被《山西日报》、中国文化报、山西农民报、《运城日报》等报刊和门户网站转载或摘编刊发,并收录入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山西》一书。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记者索取《稷山报》合订本或《稷人说稷》一书。
稷山报“稷人说稷”栏目在山西省县级报刊评选中,两次被山西省县市报协会评为优秀栏目,荣获一等奖。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根据组织决定和群众要求,“稷人说稷”栏目的文章结集。黄振廷与我认真落实,宁水龙与报社张建设、解翟刚、王红霞等人一起,把这个栏目中刊发的文章经过精心挑选,重新进行了归纳和分类。历经数月努力,结集出版,书名仍叫《稷人说稷》。
李润山、乔登州担任《稷人说稷》编辑委员会主任,禹桂香任总编,黄振廷和我担任主编,宁水龙任执行主编。薛建登、郑天虎、张建设、解翟刚、王红霞、卫莲担任编辑,摄影栗卢建,栗铁龙对全书图片进行了统筹,武俊青担任该书的封面和装帧设计。李润山、乔登州以“弘扬后稷文化展示枣乡风采”为题为本书序,称《稷人说稷》一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既是发展所需、也是读者所愿”。
在收集整理稷山报“稷人说稷”栏目刊发文章基础上编辑出版的《稷人说稷》一书,分为枣乡名胜、圣迹贤踪、稷乡名人、后稷骄子、地名访古、特产名吃、习俗文化、历史回眸、轶闻传说、等篇章。本书以稷山人说稷山的特殊方式,全面系统介绍了农耕始祖后稷故里、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山西稷山县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名胜、名产和民俗风情、趣闻轶事等,所编发的文章既是回顾稷山历史、稷山概况、展示稷山名胜的小县志、小百科全书,又是生动的乡土教材,是打造稷王文化品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稷山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隆重举行了《稷人说稷》一书发行座谈会。在这次发行座谈会上,县领导郑重宣布成立稷山后稷文化研究会,确定由宣传部、新闻中心、报社、电视台、文化局、文联、农业等30多个县直有关部门参与,黄振廷和我都参与了后稷文化研究会的筹备和成立工作,曾经担任过副会长。副会长兼秘书长宁水龙主持后稷文化研究会具体会务工作和《后稷文化》杂志编辑发行。
《稷人说稷》一书编印发行,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工程,引起了当地社会和文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倾力支持。著名学者任国成、杨山虎、张大魁、樊喜庆、高炜等人,都对该书予以热情点赞和高度评价。当时,运城市在香港举办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会,专门要求稷山县需带上反映后稷农耕文化的代表作《稷人说稷》一书200本,在香港商业界、文化界和媒体记者中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
正因为“稷人说稷”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和不断扩大,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乔登州要求政府网站实施公信力、影响力提升工程,稷山报与政府网站对接,定时报送有关新闻信息和后稷文化方面的稿件。我让宁水龙同志在做好报纸副刊的同时,抽出时间,参与政府网站业务提升工作,定期提供有关县域新闻稿件和“稷人说稷”栏目文章,让更多的网民了解稷山新闻和信息,扩大后稷文化在全国的的影响力。时任新闻中心副主任薛建登、郑天虎撰写了许多有关稷人说稷栏目的稿件,受到读者欢迎。
作为县委新闻中心主任,时任县委书记乔登州要求我联系人民日报等媒体记者,到稷山来采访后稷文化等。2012年3月10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 本报记者孔晓宁、黄抗生采写的长篇通讯“天下粮仓源稷山”,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内外80多家报纸、网站纷纷转载。
在祭祀后稷、庆祝板枣丰收的过程中,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亚丽带领有关人员参加了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的录制,把后稷文化和后稷文化产业稷山板枣推介给了全世界。同时,县委书记乔登州、县长李亚丽力邀央视《乡约》栏目,专程到稷山录制播放反映后农耕文化和板枣产业的节目,时长到五十分钟,向全国电视观众推介稷山后稷文化和板枣产业。
县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薛建登、张建设先后担任稷山报(稷山新闻)总编,办好办精“稷人说稷”栏目,把后稷文化宣传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张建设带领报社编采人员开拓创新,积极搭建报纸、网络、手机报、书籍、外宣“五位一体”舆论宣传新格局,把后稷农耕文化事业产业宣传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近年来,稷山县委书记廉广锋、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宣十分注重传承后稷农耕文化 、打造稷王文化名城,使后稷文化在发展中得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局、后稷文化研究会具体承办了两届全国性的后稷文化研讨会,编印出版了论文集,开启了新时代深入挖掘传承发展后稷农耕文化的新征程,在新时代谱写传承后稷农耕文化实施乡村振兴的新辉煌。
县委书记廉广锋、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宣多次与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就后稷文化传承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有意义的探讨,实施了一系列传承后文化的民生工程。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姜存师对后稷文化的研究创新提出了新要求,组织有关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
在做好做实稷山报副刊栏目的同时,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稷王的传说”传承人、后稷文化研究会会长宁水龙与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黄建中、刘彦俊、王保军、杨继红等人带着感情做调研,倾注心血搞研究,成果颇丰。宁水龙还应邀在许多地方、许多场合宣讲农祖后稷对中华农耕文明的伟大贡献、后稷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后稷精神的时代特征,把后稷农耕文化讲到央视《我有传家宝》栏目、山西首届文博会,讲到了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农村。
“稷人说稷”,从稷山报的副刊栏目,到两次荣获山西省县市报优秀栏目一等奖;从《稷人说稷》一书的出版,到后稷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从《稷人说稷》走进香港,到全国专家两次云集稷山研讨后稷文化,“稷人说稷”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几个春秋,成为宣传后稷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新时代后稷故里稷山人不负众望、砥砺前行,以深化后稷农耕文化研究为依归、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手段,在溯源追根上寻求新的学术观点,在历史与现实的发展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把后稷农耕文化打造成为稷山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加快“四基地一名城”的建设中擦亮稷王文化名城这张名片,打响农耕源头文化这张王牌,让中华农耕文明在传承和发展中绽放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杨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