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20年走过100座城山西“懒鬼”一刻一画“百位历史名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他过着一种大隐于野般式的生活,整天思考于哲学的天地间,追问到艺术的极致;徜徉于艺术的殿堂里,天马行空,带着百年的温度,一生的痴情,篆刻出诸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成为传世之作。
他被号称为懒鬼,一间茅草房,几杯清茶,孕育出人间真情,一把金石之刀,几块石头,使冰冷的石头会说话,让石头列阵于世界,金戈铁马,左取西冷艺术精华,右承难老艺术衣钵,拼杀出一个禅意十足的艺术门派。
他只信仰真理,他为真理的解释就是篆刻,篆刻形成他人生的哲学高度,抽象成他的艺术世界,他每天沉醉于和艺术的对话之中,那流畅的线条,那凝重的刀法,还有那气势磅礴、决胜千里的意图,以柔情只与花相诉的情景,勾划成他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又以水墨画般的线条勾勒出王志强这个禅意流派开创者的艺术人生。
几孔黄土坡上挖出的土窑洞,一个由石头砌成院墙的小山村里,王志强呱呱坠地,从此,一个小生命与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落关联在一起。他从童年起,就过着跳跃于石头间,奔跑于羊肠道,戏耍在山泉里的乡野生活。乡村的淳朴养成了他憨厚的性格,田野的开阔培养成坚毅的人性,粗犷的山村生活培育了他落拓不羁的个性。从小,他就生活在叮咚的山泉声中,欢鸣的鸟语声里,起伏的庄稼田间,这些天然的艺术要素,构成了他一生砥砺前行的背景色,他的世界里,从此只有大山的伟岸,山河的奔腾,山花的妖娆,这些色彩与背景,注定成为他艺术的气质和生命的底色。
于朦胧中,王志强就从大自然的山水之色中接触了艺术,看懂了艺术之美,就每天陶醉于晚霞的绚丽时光,钟情于云舒云卷的浪漫时光,好奇于雷电交加的暴雨时刻,还欣赏着牧童与老牛慢悠悠相伴的闲暇图画中,这一切的天然熏陶,启蒙了他后天从事艺术创造的情愫,他与艺术的关联没有趋于学院派的机械,也没有落套于民间艺术着彩艳明的俗套中,而是别具一格,形成他充满禅意的新颖创作,让他那方寸世界的艺术特色别具一格,如一幅淡淡的水彩画,着墨少而艺术情愫多,线条美而不乏粗犷奔放,让他的作品有种柔情只与花相诉的意境,娇羞只向人间许的甜蜜,这种意境中,又不失冷峻,诸多艺术要素紧紧和历史事件钩沉,往事却犹如一曲如诉如泣的《二泉映月》,诉尽人生不得志,道尽世界沧桑事,寓意深刻,这可能就是王志强艺术生涯的情景再现吧。艺术就是一种缘分,缘分让王志强开启了艺术之旅,并以一生的信念支撑。
缘于艺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次,王志强出差于塞北大同,在云冈石窟,他被艺术震撼,那飞天造型的惟妙惟肖,那露齿菩萨的惊世表情,那露天大佛对世界的启迪,都让他流连忘返,驻足不前,让他潜伏于心底的艺术细胞激活起来,成为一种能传播出激情的灵感激荡在心头,久久难以释怀,他热血沸腾,情绪激昂,已陶醉在一种不能自拔的状况中,他由此知道,人世间的许多沉默,不能言说,能言说的路径原来要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为此,他激情澎湃,把心留于艺术世界中心不能自拔,他想到了飞。
通向艺术的殿堂,不仅是血和汗的滋养,也是执着与勤奋的交织,王志强开始潜心于艺术,一把刀,他能神往一天,一块石,他能温润半天,就这么痴情,他在金石世界踌躇满志,又是浑身悲壮,一步一回首,他走出了精彩绝伦,而他的身后,不知不觉遗弃了一米高,半堵墙厚的石头,一双细嫩的手,从此粗糙起来,宛如沧桑岁月,又似几枚莲花,绽放于金石世界,笑傲江湖。
艺术之路从不平坦,每个人都在崎岖坎坷中负重跋涉。有人看到了艺术的辉煌,也有人心碎于艺术的艰辛,王志强在辉煌的从艺之路上,也有过败走麦城的故事,那时,他正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参加一场全国性金石大赛,结果名落孙山,又南下拜一名师,却被拒之门外,心灰意冷的他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无限失意袭上心头。对着冰冷的石头,他泪如雨下,似有无数衷肠倾诉。此时此刻,舞台上的灯光熄灭,舞台下的笑脸消失,只剩下王志强一个孤独的背影在徘徊。人间最孤独的背影从不诠释理由。
那一次,他长病不起,卧在病床上,他想到了难以释怀的往事,也想到了令人败北的凄惨,他无法走出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一颗饱经沧桑的的老树下,常坐着失意的他,偶有鸟雀盘旋,也是无法排除他的寂寞。他伸出双臂,向天呼喝喊,他知道天道酬勤的道理,但他难以改变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天人感应。只有故乡的山水,才能让他伤痕累累的那颗心寻找到诗意的栖息之地,让他那为艺术所累的身躯得到疗养。他在故乡彻底反思后,决定放下一蹶不振的包袱,重出江湖。
那一次,王志强再次告别故乡,意义不一般,这不是离别,而是叩拜于艺术的一种自觉,他放下一切包袱,背起行囊,千里跋涉,来到五台山,让思想觉醒于禅意的世界中。他从佛教世界的历史烟云中,找到艺术的真谛,发现了艺术之美的根源,让浮躁的心得以沉静,历练成一种人生经验,使红尘的诱惑化作成禅意,成为对艺术理解的一种把握,把艺术抽象到禅意的境界,他心中的线条不再生硬刻板,犹如一缕闪现着光芒的红飘带,凌空飘舞出人间最美的旋律,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惊艳了一池湖水,让远方和梦想联想在一起。王志强重出江湖之路注定掀起一场风暴雨,搅动艺术江湖的大动作。
此后,王志强开启了百城行,他先后带着艺术,参观了王阳明故居及得道场所,参拜了伟大领袖主席和总理周恩来等人的故居,参访了金石大师们的故居,集百家特长,允名家所长,解自家所短,逐渐形成具有自家特色的门派。而王志强的手掌,结满厚厚的茧子,部分手指,由于长期握刀原因,正在变形,勾勒出一种美,一种由劳动创造价值的美。这时期,周游世界成为延伸他足迹的标志,当人们见不到他的时候,他在拜师学艺的路上,当人们见到他的时候,他在金石世界中遨游。
他的眼里,只有金石,他的血脉中,赓续着南北艺术名门的艺术气质,为了艺术,他拼了。
他拼的山动地摇,他拼的舍身忘死,几次篆刻,他都处于废寝忘食状态,星空中,只有他孤独的身影,房屋内,他影子的高度都比不上他以艺术的名义篆刻出的石头高。在一次次石与刀的碰撞中,他找到了凤凰涅槃般的感觉。
梅花香自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在五台山,当许多高僧面对他篆刻的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佛经和一桢桢栩栩如生的佛像时,不知道是禅意的力量传递了什么因素,还是精美的篆刻感动了这些避世的高僧们,沉默片刻后,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这种超脱世外的情感,让王志强激动起来,有的僧人还当场为他诵起了经文,经声阵阵,这是对艺术的崇高致敬,一位高僧说:志强的每一部作品,充满深深的禅意,力透纸背,望其项背,是佛界的哲学,是哲学的经书。如此高的评价,来自一伙看破红尘超凡脱俗的僧人之口,此时此刻的他的世界,只有禅和袈裟,王志强哭的一塌糊涂,回肠荡气;王志强笑的满脸是泪,往事,前世,仿佛就在脚下,他的艺术在佛国开悟了。
浙江、杭州,古城集聚着天下名流,他们的每一刀,都是经纬之刀,他们的每一画,都是传世之作,许多大师都驻足在王志强的作品前,细细观摩,静神凝望,那落石的锋利,犹如横扫千军万马,那细致的刀法,似如黛玉的忧愁情感,每一刀,都搅动着艺术家们的心,恰似春色满园关不住,又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每一划,都是左边经纬,右边春秋,大气磅礴到气壮山河,精致细微成方寸世界。最终,专家们以高度的赞誉,宣布王志强的作品入榜,从此,志强作品带着名、刻着姓,进入艺术家行列。
在金石世界中,风格注定品质,气质决定一切。纵览王志强的篆刻作品,发现其侧面作品比较少,大都是正面作品,让作品与人面对面,才能让我的思想与观众的思想交流,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交流,这是王志强的哲学观点。
王志强是名有哲学观点的艺术家,他从不为自己的作品辩护,他保持着沉默,一切的语言他都以一种艺术形态进行表达。他认为,艺术家最高的行为是让作品说话。金石世界的最高宗旨就是让石头说话。
王志强每篆刻一部作品,总让思绪飞越上下五千年,然后才下刀,他的刀,从不为作品多刻一下,就如神来之笔,流畅千里之外,在雷霆万钧中,他巧夺天工,懒懒刻下一刀,却是马良神笔,深入一刀,惊天地泣鬼神,浅一刀,尤似展开一幅精美画卷,向世界呈现一个精彩人物。而他作品中每个人情绪描摹的精致,每种面部表情的细微,都于刀石的裂帛之中立体展现出来。那徐徐裂变的石缝,在手起刀落中恰似一曲天籁之音,贯通天上人间,成为气贯长虹的经玮之作。
但对艺术的追求,他不拘泥一切经验,不盲目崇拜任何经典,敢于迈出新颖的步伐,传承民间章法,独辟蹊径,形成自己的刀法,他又善于描摹经典,认同大家刀法,从秦汉到明清历代的高人中吸吮艺术精华,秦汉的哪一笔最传神,明清的哪一刀最深刻,他敢横刀夺爱,烽火狼烟中综合成自己的刀法,这样的情态于艺术而言都有尺度,也有讲究,更有规律,不能独跳金鸡舞,而要在排山倒海的大合唱中形成自己气势磅礴的金鸡独立,让这一刀借鉴成千古刀法,把那一刀创新出时代特色,娴熟成一个时代的刀法,在艺术上达到女娲补天的效果,刀刀章法让王志强在艺苑中翩翩起舞,欲与天公试比高。
苦海总有乘舟人。在艺术形态的探索中,王志强总不愿停歇,天天跋涉于金石世界,苦苦问道于艺术,他的每一天,每一分,都在艺术的方寸世界中修行,他把自己喻为不着袈裟的艺人,苦苦跋涉在艺术的精神苦旅中,他是艺术行为的苦行僧。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全是金石与刀淬炼的艺术作品,全是他以生命的名义涂刻出的艺术经典,而在他的人生世界里,全部是书和金石,当他在金石现场时,那一定是他在艺术的世界里修行,但对艺术的执着,已近乎一种变态,每一天,都是手握一石,握着握着,这块已被他的汗水浸润的石头,不知不觉已成为一方印石,蘸上鲜红的印泥,用力钤在纸上,呈反面的艺术构图,魔幻般成为一副作品,惊艳人间。艺术让生活成为哲学,哲学把生活解释成艺术。
王志强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哲学就是艺术的解释,对此,他每创作一副作品,总是从哲学的视角定调,凡是缺失哲学因素的作品,他从来不创作,而哲学因素不充足的作品,他也从来不让其出世。他说,哲学关联着人的审美情趣,如果只为艺术而夸张艺术,那是一场时髦,而艺术是一场历史,钩沉着历史风云,艺术是一种哲学,是人间的修行,所以,我的作品在一般状况下,都是正面对人,对人沟通着一切,对人解释着一切,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个角度问题,你以什么角度看艺术,艺术就以什么哲学方式回应你。
是的,一切的艺术形式,最美的形式就是能以一种哲学的方式审视人间,人间就是艺术。当人间成为艺术时,哲学就成为故事。王志强就是以这种方式从中勾勒出禅意艺术形态的基本结构。他认为,一切的艺术形式,核心在如何审美这一关节点上。是的,如何审美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从如何审美这一视角,弹奏出一个哲学话题,就是一个哲学问题,能把人带入一个哲学问题域中解决的不仅是如何跳出审美疲劳、审美偏见的圈子,还能让人入定,一切的艺术,始终关联着禅定,禅是哲学的思想,既可天马行空,又可莲花静绽,但禅从没有思想痕迹,其就是一种感悟,闪电般的感悟,犹如彩虹横空出世,在暴风雨之前,从来没有彩虹,在暴风雨之后,才能见到她的瑰丽,但人们从来追溯不到彩虹的痕迹,带着这种哲学见解,王志强开始进入禅意艺术的思考,这是一种大跨度的艺术追求,它横亘艺术三千年,横扫一切的艺术领域,使禅宗衍生出另一门派,那就是禅意艺术门派,再精致往小伸缩地表述一点,就是篆刻艺术门派产生了,于艺术领域而言,这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
当然,艺术与佛教,一直是相互关联,互为因果的两个门派,许多艺术精品,都是佛教世界的影响,才使其于孤独中从一片袈裟中走出来,走成一种艺术形象,既然知道了艺术于佛门的关联,王志强就潜入佛门,以苦行僧的姿势面壁式地生活下来,用一份艺人的执着情怀,把满身的诗意,一身的构思用于创建禅意艺术门派上,他义无反顾,开始修行于艺术之路上。
于世间而言,谁得人生不是一场奔波,于人间而言,那个人的生命不是一场修行?王志强带着对艺术的感悟,痴情行走于艺术路上,他披星戴月,执着艺术的天地间,几次生命垂危,躺进医院,就是在病床上,他也是以艺术的方式为生命呈现出一种忙碌的样子,不是刀握在手中,就是画刻在心间,正是这种争分夺秒的忙碌和视死如归的信念,才使死神望而怯步,让他重回人间,让他如天使样,一刀一春秋,一石一世界,把世界的五彩缤纷解释成一种禅意,让浓浓的禅意流淌出浅浅的艺术形象。这世界,注定是艺术家的精神家园,这家园,仿佛就是王志强的哲学天堂。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世界,即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的物质世界,我们在解释着这个世界,也在从艺术的视角建设着这个世界。世界就是艺术规律的破解。王志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统一的,精神世界就是艺术,物质世界就是为艺术构图,而在世界之外,王志强身披艺术袈裟,让方寸世界成为艺术。
在少年时代,王志强常登高临望,近处,乱石穿空,大山延绵起伏,小河蜿蜒曲折于群山峻岭之中;远处,是一处又一处人类家园的缩影,那时,他好想走出这山村世界,到一处繁华之地安生立命,对此,他常仰望星空,繁星点点,山水中的王志强联想到了艺术世界的五光十色。
当他从艺后,才感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越是艺术的东西,越是寂寞的产物,越是痴情的东西,越是孤独的产物,而只有百年孤独,才能让艺术横空出世,盛开于繁华盛世之中,对此,王志强常旅居于深山茂林之中,有竹相伴,有梅共赏,粗茶淡饭中培养出他温文尔雅的性情,养育成他儒雅的气质,一看面相就知道是一名修行到大彻大悟程度的人。而他的诸多艺术作品,也都是在幽静的山林,晨钟暮鼓的寺院里、红色革命根据地里所创作。他常远行,就为感悟生活,激发灵感,让艺术之树常青。而对艺术,他常改变笔法,)将善融入其中,把慈悲注入其中,伦理成为他纵横艺术天地的唯一标尺。对此,他的艺术作品不是拼凑的产物,而是云游世界的感悟,他的艺术形象没有刻板,不是笑傲江湖,就是忧天下而忧,用艺术呈现了人生百态。
对艺术的感悟,就是对艺术形态的完美呈现。而对艺术的感悟,就是不仅钟情于这种艺术作品,不仅留恋她的美,也要陶醉于她的造型中。为刻好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王志强行走多座寺庙,从寺庙的藏书中,细端这部经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之美,以历史的方式呈现出这部经书的字体之美,让每一个字都刻成一种人物符号,使每一个造型都表现出历史风云,而他的作品中即有让金石呈天然崩裂的状态,也有让字体现古拙苍劲之美感,不让一笔一画有瑕疵,让每一幅篆刻之作,不输丹青之美,以恢弘的气势,壮美的画卷,步入艺术殿堂,成为传世之作。
有人说,艺术就是一场修行。是的,篆刻艺术就是一场奔赴天地间的修行,上天采石,下地造佛,他要用这把刀要扭转乾坤,让石头会说话,他又要以这一刀定经纬,一石惊四座,而相伴他们的人,就是孤独。但他的世界,联想在天地间。每一日,都生活在艺术的构图中,可能,一尊作品一刻就是一年多,有时候,把握不住线条,一个月只刻下浅浅一道印痕,艺术规律的把握不准,也会让苦恼中的王志强火冒三丈,把身旁相伴多年的茶杯掷的粉身碎骨,还的重重踩上几脚。有时,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呆就是一个月,只是发呆,不做与艺术有关的事情,那样的日子里,王志强身心受到煎熬,其实,他所构思的艺术作品也在刻骨铭心的煎熬中,人心与艺术总是相互呼应的,艺术之人,半生繁华,半世孤独。
为了艺术,王志强关闭了很多外交生活,他痴迷于沉默,经常是一天连一夜地沉默,心中只有一幅鬼斧神雕的图景,那是人与天地对话的构图,那是走火入魔的痴情,艺术就是一种折磨人,但为了艺术,多少日子,就这样被艺术折磨到不成人样,人比黄花瘦。当灵感来袭之时,王志强纵横疆场,挥刀而作,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时候,是最惬意的时刻,但是,余下的日子,为艺术的苦思冥想,又让王志强陷入一种苦情之中不能自拔。艺术家的作品从哪里来,就是从这种状态中而来,这是王志强对艺术的一种篆刻感悟。
艺术,总是一种生活的根源,贯穿着一切宗派的血脉,历史上的一切艺术根源,总能在艺术上得到解释,因为艺术己皈依历史。作为自学成才的王志强也不例外,虽然他没有正式的师傅,但他问道于各个门派,又从金石经典中吮吸精神,他的艺术血脉中,传承的何止是一个门派的力量,而是对诸多门派的传承与综合,才形成我从天地间来的豪气与气派。
花开人间都是诗,数十年磨练,数十年修行于杭州孤山,晋祠悬翁山中,多年穿梭于五台山和云冈之间,王志强修炼成仙,挟大师衣钵和真传,裹名作熏陶与描摹,形成独立鹤群的禅意流派,成为一代宗师。他的金刀之刀卷起千堆雪,掀起千层浪,角逐于艺坛,震撼于书画间,人们纷纷为这名艺坛新人的满园春色惊叹,各种社会荣誉也纷至沓来,他常常忙的忘了东南西北。
但他很少参与各种应酬,依然天马行空,常是一壶茶,一把刀,行走在艺术家园修行,从石中,他在方寸世界演绎历史,用篆刻的力量,打通在水一方的人间情结,让石头讲起普通人的故事,他又常是一袭袈裟,在禅意中问道艺术,进行盘古追问,让篆刻回到人间,成为具有禅意的哲学艺术。
依然,成名后的王志强还是一介布衣,穿梭于艺术长廊,漫步在民间小巷,对一幅图画,一方印石,依然情有独钟,不能释手,对一个问题,依然争论于古今中外,为还原一个艺术故事,依然跋山涉水,行走于天下,他就是王志强,董寿平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难老印社常务理事,山西民建画院副院长,中都书画院秘书长,灵石印社社长,台湾书画学会荣誉副理事长。其实,他依然是懒鬼,不论艺术内,还是桃园中,依然一壶茶,一把刀,一块石,在享受生活,也在追溯哲学,在闭关创作,也在远方和诗意中为艺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