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房动迁征收中的同住人认定:“实际居住”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在上海市公房征收补偿利益分割类案件中,共同居住人的认定一直是左右法院最终裁判结果的重中之重。如被法院认定为“空挂户口”,进而排除出系争房屋的同住人,则极有可能在房屋征收补偿时不能获得任何利益。
共同居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征收决定时,在被征收房屋处具有常住户口,并实际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况除外),且本市无其他住房或者虽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难的人。在被征收公有居住房屋处有本市常住户口,因家庭矛盾、居住困难等原因在外借房居住,他处也未取得福利性房屋的,也视为同住人。
因此,同住人认定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户口”、“实际居住”及“他处无房”。其中,“户口”没有太大争议,“他处无房”的具体认定已另文有所释明,上海公房动迁征收中的同住人认定:“他处有房” 在这里不做赘述。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实际居住”并不要求在房屋被征收时实际居住在被征收房屋内。一般理解上,此处的“实际居住”指当事人户口迁入房屋后,在任意时间段内连续居住满一年的,即可认为其满足“实际居住”的条件。
同时,解答中关于同住人认定的“实际居住”也明确指出:“特殊情况除外”,同时也列举了家庭矛盾、居住困难这两类常见情况。也就是说,某些当事人虽然在户籍迁入公房后没有“实际居住”,法律上也认可其同住人地位,其享有相应的征收补偿利益。
具体来说,公房往往面积畸小,居住困难,但户籍人口则可能因为婚姻、出生等原因不断增加,此时如全部户籍人员都要求居住在此,一方面现实条件下很难允许,一方面也极易滋生家庭矛盾。因此,必然会有一方考虑到家庭和睦和实际困难等情况,暂时放弃对公房的居住利益而自行解决居住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该方完全放弃公房的居住利益。
当此类公房被动迁征收时,如果仅仅凭借是否“实际居住”来认定同住人资格,进而作为分割征收补偿款的依据,那必然会导致当事人之间利益的严重失衡,也不符合法治社会的公平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