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沿着黄浦江,有一条马路有150年的悠久历史,那就是被誉为“沪东第一马路”的杨树浦路。这里曾经有造船、发电、煤气、自来水、化工、制皂等40多家大中型工厂,形成中国最具规模的工业区之一。这里封尘着杨浦制造的底蕴,见证了上海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根深深扎在这里。
杨浦是工业时代的缩影,也面临着老工业城区转型。杨浦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进行探索,区委书记李跃旗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说:“目前杨浦要沿着科创的路径,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新举措、新机制、新生态来激活新型生产方式,让‘工业锈带’转型为智慧新城,成为创业者的乐园,使民族品牌、老品牌在杨浦焕发新活力,让新经济在杨浦拥有勃勃生机,实现从‘工业杨浦’到 ‘创新杨浦’的蝶变,书写杨浦新的传奇故事。”
“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如今杨浦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备受瞩目。成绩和荣光的背后蕴含艰辛,杨浦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很长一段时间,杨浦曾试图通过重振国有企业、依靠大市政拉动、黄浦江综合开发带动,或者通过导入大量人口、高强度建设住宅区带动等多种方式推动转型发展,但都不具可行性。
杨浦是个老城区,没有增量土地资源,不可能走传统的外延扩张式发展老路,但是杨浦具有百年大学、百年市政、百年工业“三个百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这是杨浦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上个世纪90年代末,高等学府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济、复旦等高校整合发展,大学的发展给杨浦带来了新的机会,当时上海市政府也提出杨浦的发展要对标硅谷,要积极推动高校周边产业园区和孵化器的建设。杨浦顺势而为,依托高校、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来实现城区转型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城市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
随之而来的是,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应运而生,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在的国康路也出现重要转折点,第一次出现了科技孵化园的概念,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不断发力……就这样,杨浦逐步走上了一条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三区联动、三城融合”是杨浦发展的传家宝,多年来,杨浦一直坚持“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的理念,全力支持和服务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新的一年,杨浦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还将继续加强地区、高校、园区三方联动,推动研发和转化功能性平台的建设,推动智能设计和智能建造等产业的发展。
迈入2019年,杨浦提出了“创新U场”的构想,希望将科技园、创新走廊、知识经济圈等创新载体连成一片。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需要机遇。中央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给杨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也给杨浦的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两会期间,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改革方案出台,可以用“鼓舞人心”“摩拳擦掌”两个成语来形容这个消息带给杨浦的喜悦。杨浦目前科创型企业高达7600家,我们已遴选了近30家企业拟登陆科创板,希望杨浦的企业能通过科创板注册制试点工作的推进,借助科创板和资本市场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对于自贸区新片区制度创新成果,杨浦的创新创业发展要学习自贸区、乃至浦东新区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对标一流的精气神,要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干事创业充满闯劲和干劲。
如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突破一直是国家的重点战略。
杨浦也在不断积极作为。2018年4月,沪苏浙皖四地三类25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代表在杨浦共同成立了“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希望通过共同完善政策环境,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无障碍流动,打造长三角创新创业生态。
目前杨浦正在与长三角的双创示范基地协商,希望通过打造双创协同中心,实现双创示范基地之间的协同、融合和共享;与此同时,杨浦还在积极推进“双创生态地图”的编制,希望借此为更多想创业、愿创业的创客和创新型团队提供机遇、空间和载体,为他们在长三角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和服务。
“三大任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我们要主动作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各项政策落实,汇聚更多创新型企业,更好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使杨浦成为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热土和栖息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