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的前世今生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今天的外滩以高耸林立的历史建筑成为上海的标志。实际上外滩经过三次大变脸才成为如今的模样。
第一次变脸是开埠之后,原有的荒郊江滩变成繁荣的港口。有两种主要的用地形式,一是江岸成为船舶停靠的码头。开埠初期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在外滩地区出现大量码头。当时外滩约有10余座洋行私设码头,以及道路码头委员会在福州路、广东路、北京路、汉口路外滩交叉口处的四座公用码头。二是经营贸易的洋行,形成商住一体的“外廊式”建筑,这种模仿南亚殖民建筑形式的建筑在外滩江滨拔地而起。总体而言,此时的外滩与现在我们看到的外滩无论在功能形态和建筑风貌上都差异甚大。
第二次大变脸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这时租界当局爆发过一次关于外滩未来去向的争论,有人认为应当将其改造为码头,但也有一派意见认为不应将其建成尘土飞扬的港口区,而是应保留其滨水休闲功能并引入金融机构形成商务中心,最终这一派意见占据上峰,外滩确立了以商务、休闲为主的功能定位。
外滩由早期的码头、洋行为主向大型洋行、银行、保险公司、航运公司等重要商业机构集聚地转化,成为上海租界的中心商务区。建筑形态上,外廊式建筑大多已被文艺复兴式、哥特式建筑所替代,以一至二层券廊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为主。
第三次大变脸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外滩建筑开设演变为今日的高楼林立。建筑高度达到8层以上,外立面装饰豪华。功能上亦是金融机构集聚,被称为“远东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