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缺角”还原百年前设计蓝图101岁上海老市府大楼实现历史性围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这座目睹了上海岁月流转的传奇大楼,今天再次见证了一个关键时刻:随着最后一根钢梁安装到位,老市府大楼实现了历史性百年围合,还原最初的设计样貌。
预计2023年底,老市府大楼的修缮建设将基本完成,争取在今年底实行部分开放。由此,实现从政府大楼到历史文化公共空间的蜕变。
老市府大楼建于1914年,竣工于1922年,由维多利亚风格和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交融而成。它曾是原工部局大楼,之后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爱因斯坦也曾在这里演讲。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由上海地产集团委派世博土地控股公司、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的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专事以老市府大楼为核心建筑的“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2015年项目正式启动,2019年10月老市府大楼修缮工程开工,在此期间,项目团队做足前期准备,诸如房屋征收、产权归集等环节。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开展资料排摸时慎之又慎,尤其是对于建筑原貌的把握,几乎翻遍了所有相关资料,最终收获意外发现。
原来,这幢楼启用时就是一栋未完成建筑。因为按照1912年的建设方案,它应该是个围合形态,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启用时只完成了三分之二,而这个半围合形态也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整整持续了一百年。
最终,保护性综合改造设计方案提出:对西南角长期“缺角”的部分进行弥补,改扩建后将形成由老市府大楼、小红楼、环形扩建建筑、庭院建筑、地下室共同组成的街区尺度的围合式建筑综合体,占地约1.52万平方米。
想要实现座围合庭院的设计理念,并非易事。承建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团项目负责人孙承介绍,为了完成世纪“握手”,项目部在前期施工阶段优化部署,并通过3D全断面扫描技术,精确还原工部局大楼的现状情况,结合BIM技术深化新建环形扩建建筑的钢结构布置,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围合之后,如何使新老建筑共存?孙承表示,由于建筑年份较早,老市府大楼是砌体结构,而新建的楼是钢结构。为了实现新老建筑的贴建,且不破坏老建筑,项目部在连接部位设置了变形缝,室内部分设置网络地板伸缩缝覆盖,屋面为了保证景观效果,通过建筑面借平,连接处通过统一设计风貌保持整体一致。预计6月前,完成主体结构。
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朱亦锋表示,对于老市府大楼修旧如故,蕴含两层意义,既要按照原方案的设计理念重现风貌,还要重塑其功能。“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应该不断更新以焕发生机。”
为实现老建筑修旧如故的效果,工匠们对原有构件进行色彩、材料、工艺、质地、年代等的考证研究,对于马赛克、大理石材质、木质构件等重点部位,更是投入太多心血。据了解,单就外墙上的漏洞就修补了2万多个,用严苛态度来追求每一个细节。
在功能重塑方面,建成后的老市府大楼地上面积42000平方米,70%将用于办公,30%将是文化和配套商业。同时还有三层地下室,拥有近三百个车位。围合庭院广场将是一个公共空间,对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