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关于上海这座城市你还有很多需要了解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市民政局携手广播节目《市民政务通—直通990》激发创想,从2014年一号课题引发的社区治理变化为脉络,呈现民生新气象,展现城市新风貌。书中所有的社区故事都在广播节目平台分享和并经过基层实地调研,这也是这档开播于2011年的广播民生节目特有的气质:走进基层,关注民生。我们的关注覆盖上海所有辖区,从百姓的视角看城市的变化,从基层的故事呈现治理的科学。
《会吃上海菜》介绍了上海菜及其文化渊源、沿革、特点和制作方法,选取了百余道上海特色菜,又将其分为经典、弄堂、品味、时尚和点心系列,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内容为读者逐一讲述菜品背后的故事。
全书立足广阔的国际背景,通过难民群体视角,凭借口述回忆、报刊记载、档案资料等珍贵史料再现了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的东方一页,凸显了上海以及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弘扬了中国人民友善包容的情怀和爱好和平的传统。全书史料扎实、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故事感人,对何凤山的“生命签证”、犹太难民的人数、虹口犹太隔离区设立因由等进行了考证和探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优秀历史读物。
作为曾经的上只角居民、老城厢外孙,插过队务过工,又打造了多档电台、电视台知名节目,作者对上海的物理和精神生态有着独特的体验和解读。音频的加入,为本书的读者增加了一个直观感受书中文字的渠道,也顺应了如今的移动阅读潮流。
《上海市井(第二辑)》作者李大伟,长期混迹于生意场上,到十六铺进过蔬菜,同济大学门口卖过西瓜,泰山底下开过饭店……生意之外,还恋文成癖,在《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上写散文随笔,野路子门派,嘻笑怒骂,自成一格。
继《海上遗珍》第一辑《武康路》2017年出版之后,2018年出版的第二辑《衡山路》依然延续原有的风格,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等撰写的关于衡山路(辟筑于1922年,旧称贝当路)和宝庆路(辟筑于1902年,旧称宝建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章,既有对建筑历史沿革的精确考证、对轶闻趣事的生动记述,也有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的深情回忆,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摄影对于记录曾经的生活与场景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它佐证了一段时光的存在。正巧此时,刘海粟美术馆要举行由施瀚涛先生策划的“上海祭忆1980”展览。《上海祭忆1980--七位摄影师的影像记录》通过七位摄影家对于1980年代上海城市的影像记录,我们又能触摸到那个年代的生活,又一次在时间的向度中看到社会的多个剖面。这七位艺术家从各自的视角记录了80年代上海的社会生活。
《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将沪剧作为城市民族音乐学的一个研究个案,著作以历史为轴,按照年代贯穿,并且提出不同年代的主要关注点。靠前章、第3章从历史角度阐释问题,以历史为定位,运用了理存的原始及二手素材,评估沪剧在上海的产生、改变等问题,并针对20世纪中期上海沪剧的发展形态,延伸对剧种历史的思考。第二章、第四章通过特定时期的实施例证,思考社会问题,关注女性表演者在沪剧发展目前的重要影响,涉及音乐与性别的讨论,以及音乐如何刻录社会变革,即1949年以来沪剧的戏曲改良、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很后,通过个案研究,从方法论上对学科理论进行反思。
《上海广度》一书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钱平雷的生活随笔和科普散文的精选集。全书共分为“岁月抒怀”、“多彩世态”、“旅途随记”、“科文学思”四个板块,展示了一位老科普工作者对于科普文学的创新性尝试和对于生活中正能量事件的记录。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上海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分区域考察,考察范围包括上海代表性的马路,如淮海路、静安寺路、峨眉路、四川北路等,也包括上海的古城墙、纪念碑、游艺场、戏院、百货店等文化地标。本书主要以对上海的历史和现状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为读者对象,内容详实,文字优美,代表篇目有《石像与城墙》《千年龙华》《中西会通徐家汇》《静安寺路物语》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