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崇明历史名人丨龚清浩:中国著名会计学家

2023-04-24 06:29分类: 上海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龚清浩出生于崇明堡镇一户富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1921年被送进上海澄衷蒙学堂(1928年更名为私立澄衷中小学,即澄衷中学)学习。1926年从澄衷蒙学堂商科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1930年大学毕业,先后在青岛铁路局会计处、铁道部会计统计统一委员会任职。在工作中,龚清浩发觉国内的会计业务还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这一初级阶段,既难以反映一个项目、一个部门的财务状况,更没有相应科学的会计理论,远远落后于欧美先进国家,于是萌生了出国求学深造的强烈愿望,并苦学英语,做好留学的各项准备。

  1934年,龚清浩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远渡重洋,到达美国。考取伊利诺大学商学院,主攻会计专业,并在西北大学研究院攻读会计学硕士学位。龚清浩学习勤奋刻苦,加上他天资聪慧,一年后,获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和西北大学研究院会计学硕士学位,加入美国会计学会和美国成本会计人员协会,并获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

  1935年,龚清浩转入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36年秋起用课余时间在美国芝加哥赫勃罗会计事务所兼任审计师。兼职期间,龚清浩系统学习掌握美国会计业务和审计业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迅速提高了他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龚清浩在美国寝食不安,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当年夏天,他经过深思熟虑,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继续深造的学习机会,怀着“我的事业在中国”的满腔爱国热忱,毅然返回祖国,回到上海。

  回到上海后,龚清浩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从教育入手,以教育来改造人,拯救国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从1937年至1949年,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大夏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大夏大学会计系主任,并兼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教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龚清浩明白的宗旨是一心为人民,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因此拥护,以满腔热情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当年6月,他受聘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会计顾问。

  1951年7月,龚清浩调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任教授。并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任教授。

  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历史研究所、上海财经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律系合并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龚清浩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1960年调回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授、会计统计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调入复旦大学,任教授。1978年调回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龚清浩留学回国后,一面在大学执教一面钻研会计学。他精通国外会计理论,并主张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理论的同时,必须针对中国国情,建立中国自己的会计理论体系。为此,他深入机关团体、工厂车间,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精心钻研,撰写专业著作。

  解放初,上海的公用事业企业大都由外商经营,采用的是全套西方会计帐户体系。龚清浩受聘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会计顾问后,协助市政府公用局对各外商公用事业企业进行了一次较为详尽的查帐,摸清了各企业的情况,然后根据实际设计了一套上海市各公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并加以推行,使政府对这些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为机关和公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规范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龚清浩响应政府“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即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带领几个中青年教师到上海卷烟三厂,进行班组核算的试点工作考察。龚清浩一头扑进考察中,虽遇到各种阻力也毫不犹豫,他认为实行班组核算,能促进生产、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是响应增产节约运动的一大举措。于是,他在考察中认真总结经验,将班组核算形成可操作的一套制度,并在上海各工业企业广泛推行,取得了显著效益。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龚清浩积累了丰富的会计学方面资料。1956年,撰写和发表了一篇有关成本计算定额法的论文。在论文中,他从成本计算的目的出发,指出企业中通常推行的定额比例法存在着无法补救的缺点,应该推行有利于成本控制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他的这一论述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实践也证实,采用产品成本计算定额法能正确反映成本信息,强化成本计算的职能,有利于促进工厂企业的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龚清浩根据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编写《工业会计核算》(二分册)、《工业会计》和《工业会计图解》等教材。并考虑到国内还没有一本可供会计工作人员参考的会计专业辞书,主编《会计简明辞典》。同时,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龚清浩一直受聘负责编写大型辞书《辞海》的会计学科数百条词目的译文。他克服年高、视力不佳、书写和阅读不便等困难,孜孜不倦地完成撰述工作,默默无闻为会计事业增光添彩。

  特别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龚清浩考虑到国内还没有一本会计专业辞典,毅然担负起主持编写《会计辞典》的工作。期间,这一工作曾因历史原因中断过,80年代,龚清浩又重新组织班子,和他的学生徐政旦一起挑起了主编《会计辞典》的重担。在编纂过程中,有时为了一条词目的释文,往往要讨论好多天,用短短的几百字,将词目的定义、性质、用途和具体内容等科学而又缜密地阐释清楚,工作量大又繁重。1982年,《会计辞典》出版问世,填补了中国会计学辞书的空白,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新意和质量赢得了全国会计界的赞誉,成为会计学领域的一本畅销书。

  1980年,龚清浩提出我国应开展内部审计制度,并提出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内部审计的核心,而不应局限于审查财务收支事项。这一观点在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审计工作暂行条例》中已得到了反映,内部审计工作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环节。

  通过发表一系列观点、论文和编撰著作,龚清浩说自己有两点很深的体会:“一是作为一名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他的命运始终是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离开这个大前提,就会一事无成;二是做学问干事业,既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又要有不怕吃苦、耐得住寂寞的牺牲精神。”真情实语,发人深省。

  龚清浩治学严谨,造诣深厚,一辈子教书育人,始终忠诚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财会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经济界的著名学者和专家。

  龚清浩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大学教授,努力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高尚,并且善于思考,勤于探索,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德才兼备的理财人才。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明确树立“三管”思想,即管教、管学、管思想。并十分重视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才的问题。龚清浩是上海财经大学最早指导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之一,他经常对学生说:“读书做学问没有那么多诗意,需要一点一点去做,急于求成不得,要不急不躁,稳步前进。一个人的能力,是长期磨练的结果,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就比较得心应手了。就方法而言,也往往因人而异。但是,手勤、脚勤、眼勤、脑勤,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离开这四勤,入门不易,深造也难。”

  龚清浩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求学生正直做人。他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气如何,正直的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走自己正确的道路。为个人利益而奔波、追逐、竟争,甚至为追求金钱而堕落,这是很可悲的。作为一名财会工作者,整天与钱财打交道,为人正直很重要。”他谆谆告诫学生:“处世要作正人,要正派坦率,光明磊落;治学要作通人,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生活信条和治学原则,几十年来,虽多历坎坷,多费思考,但节操不变,持续追求。

  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龚清浩严格要求自己,作学生的表率,他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问题在于教师的这一桶水不应该是‘死水’,而应该是流淌着的‘水’,如此,课堂才不会是封闭的,学生就不会是书呆子式的,教师的教学生命也能永不枯竭。”龚清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又说:“我走过的道路,也不可谓不坎坷,尽管雨雪风霜,但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始终满怀“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红烛照人寰”的心情,渴望在有生之年竭尽绵薄,为我国的会计事业多做点有益的事。”他读书不倦、诲人不倦,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出色耕耘者。

  龚清浩还历任上海市第五届、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中国会计学会第一届理事会(1980—1983)、第二届理事会(1983—1987)副会长,第三届理事会(1987—1992)顾问;上海市会计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审计学会顾问,上海市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龚清浩重视自己的社会职责,特别对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这两个学术团体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使这两个学会成为当时同类学会中影响最大的学术团体。

  关注“上海崇明”——交一个工作生活的帮手,开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条喜欢小岛的理由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数字报刊平台

下一篇:深挖上海档案文献资源从地方志宝库里读懂城市精神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