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上海城隍庙:上海是一碗浓汤 城隍是浓汤底料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 中新社发 陈仕川 摄
那里是城市最初的回忆,哪怕在滴水穿石的时间面前,它也总是保持最执拗的姿态。上海老城厢内的城隍庙和豫园,便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这方圆不足1公里的地方,已经整整热闹了几百年。
拉开中国古代人物的长卷,秦裕伯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但他却成了上海的城隍,一座城市的保护神,实在是他的造化。有关于他在历史上的记载是,元末明初,这个有“智谋之士”之称的上海人,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屡次请他出来当官,他也还爱卖点关子,继续在上海过自己的小日子,直到“实在推不掉才勉强入朝”。秦裕伯死后,朱元璋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这个秦裕伯,实在是够精明。
也许正是因为他是前朝老臣,或者过于精于世道的缘故。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城隍庙的时候,不知道是否出于故意,知县将位于城中心的霍光行祠用来代替,霍光是镇守疆土的将军,他们让一个更值得信赖的人坐在庙的前殿,而后殿才供奉城隍神秦裕伯。与此相隔不久,就在城隍庙隔壁,豫园开始修筑,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老亲”修造了这么一个花园。乾隆年间,豫园卖给了城隍庙,改为它的“西园”,这以后,园中重建了湖心亭和九曲桥。
这些都是旧话,对于城隍庙和豫园的今天而言,端坐在庙宇中的那两座菩萨,早已成了一种类似于土地爷的化身。自从有了他们,这方水土总算有了现实中的源头。如果算上更多是一个商人角色的潘允瑞,这么一块地方,恰巧集纳了文武商的多重性格。这多少为构建一个市俗提供了很好的基因。
上海是一碗浓汤,城隍是浓汤的底料。普天之下的城隍庙不知道有多少,有意思的是,惟独上海的这座最终被被十里洋场团团包围,从小县城到大都会,城隍庙是上海最后的根,同时也随着这个城市完成了它的变异。
城隍庙紧挨着外滩,步行过去也很快便能到达。从洋人造的房子和街道里穿过去,你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穿过了那条过渡地带,就走进了今天的城隍庙。事实上,你不用将这里想象成是一个庙宇,或者一条每踩下去一脚都冒出来历史的老街。这是一个将嘉兴的粽子和麦当劳的汉堡挂在一块卖的地方。它是一种市俗的存在,总是能在不同的时候,为自己找到最合适的生存方式。就像今天,这种市俗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游客基础上的商业文化,不是说原本的市俗不存在了,你可以将这看作是一种被异化了的市俗文化,总归有人掏钱,有人收钱,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城隍庙就是这么自然,不经意地就成了这个城市市俗的标本。并因此乐得其中。
热闹也总是一样的,九曲桥上行人熙熙攘攘了几百年,拖着长辫的,穿着长衫的,打着领带的,他们鱼贯而入,并终将在另一个时空里消失。
人们为何要来到这里?这个到处是茶店、酒楼、地摊、百货的地方。你不得不承认,人是喜欢扎堆的地方,这种喜好最初仅仅是因为生存,后来变成为了祭奠曾经的生存。
1855年,当豫园里的湖心亭也被改建为了茶楼的时候,城隍庙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鱼龙混杂的市井之地。不要小看了市井之地孕育出来的文化。一个馄饨担,它也包含了面料肉馅、锅桶匙碗、油盐酱醋、小灶柴火等各种所需物件。你又怎么能说,从年糕团、蟹壳黄、酒酿圆子、臭豆腐干、烘山芋、热白果、沙角菱、梨膏糖这些如今依旧在城隍庙里随处可寻的吃食里,得到的仅仅是对美味的回忆?
在城隍庙的街角弄口,补碗的、箍桶的、捏面人的、代写书信的、变戏法的、看西洋景的、拔牙的、相命的……这些人已经不多见了,他们和着鼻烟壶、牙霜、水瓶塞、针箍、鸡毛帚等逐渐隐退为历史。
这种由于生存的需要而构建起来的市俗文化,其坚韧往往超乎人的想象。1924年8月15日,旧历中元节的时候,这一天,秦裕伯的神像被抬着,浩浩荡荡巡游他的城市和子民去了。他不知道,在他刚走出不远的时候,庙内已经大火冲天,一边是威风凛凛的视察,一边是呼天抢地的逃奔,保佑城市的人最终没有能保佑自己,秦裕伯像是一个黑色幽默中的主角,带着微笑回来,面对的是一片灰烬。换作常人,他就要无家可归了,好在这里是一块宝地,无数的商家要借以生财,少了这个城隍,还真不好办,快得很,一年多的时间,当时上海滩上像黄金荣、杜月笙这样的大腕就已筹足了银两,造了一个全钢筋水泥制的仿古城隍庙。
秦裕伯终于回家。木头的房子也好,钢筋的房子也好,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记忆的根须没有灭绝。从那以后,城隍庙和豫园里还是一个闹猛的中心,每年的十五元宵,这种热闹被推向了极致,牵着兔子灯的孩子们在人群的缝隙里窜来窜去,点点灯火最终点燃起整个城市童年的回忆。(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刘建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