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上海的变迁故事(二)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别策划推出的这部动画片,选取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事件,以新颖的视角,展示上海从城市建设到市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鲜活地再现上海改革开放的创业故事,彰显上海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
正是了解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历史,认识了城市建设的艰难历程,才对这座城市更加热爱。让我们轻触屏幕,回看上海40年最美画卷,一起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力度与温度。
2005年,洋山港开港两天吞吐量破了16000标箱。得益于这位小伙伴的贡献,2010年,上海港一举超越新加坡港,成为全球第一大港。从40年前的4万标箱到2017年的4000万标箱,上海港连续八年稳稳占据全球港口老大的位子。
从荒芜小岛,到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再到“上海三座大门”之一,如今的洋山港,每分钟能吞吐31个标箱,还有了“聪明的大脑”——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
1988年8月8日,全国首块土地批租诞生在上海!在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按年限出让土地,带来的收益为政府筹集发展资金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浦西居民搬出了棚户区,浦东群众看高楼拔地而起。土地批租为上海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建设资金。不得不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土地批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 年底,上海航空公司招聘空姐轰动上海滩,来应聘的,竟然都是纺织女工。当时的上海正经历着一次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而曾为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纺织业,55万工人中的绝大多数都面临下岗。轻工、冶金等行业的 100 万产业工人也要应对剧变的人生。波澜壮阔的百万工人再就业大潮拉开序幕——1996 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短短几年,下岗职工通过这座“桥”实现了再就业的大转移,也让“下岗”成为了历史名词。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