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专门为这位苏州人办了个展览!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就在4月7日,一场专题展览在上海交大开展,展览的主人公是苏州人杨嘉墀。
4月7日,科教兴国 开创未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院士专题展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开展,通过展览精要地展现了吴江震泽籍院士杨嘉墀奋发求知、科技救国的高远志向,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孜孜以求、踔厉奋发的创新精神以及爱党爱国、情系九天的赤子之心。
本次展览设在文博楼第一展厅,面积700平方米。展览以杨嘉墀院士的成长历程为经纬,设置“蔚然成才 矢志报国”“协力同心 两弹一星”“战略前瞻 创新航天”“嘉木成荫 墀耀万春”四部分,精选图片200余张、实物珍档100余件、音像资料8段。
本次展览的展品,还包含首次公开展示的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功勋证书、奖牌和奖章,交大求学期间的入学登记表、英文毕业证书、成绩单,求学工作期间使用过的计算尺、笔记本、眼镜等,以及钱学森图书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杨嘉墀院士部分论文手稿、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发动机等,精要地展现杨嘉墀院士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孜孜以求、踔厉奋发的创新精神以及爱党爱国、情系九天的赤子之心。
本次展览配套出版《嘉木成荫 墀耀万春杨嘉墀画册》,精选300余幅图片生动记录杨嘉墀院士的非凡人生,充分展示了他的崇高风范,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两弹一星”伟业的奋斗历程。
杨嘉墀是交通大学1941届电机工程系校友。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党的感召和祖国的呼唤,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用满腔热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投身“两弹一星”、国防事业和科学事业。
1919年,杨嘉墀生于吴江震泽镇的一户丝业世家,从小勤奋踏实,喜欢钻研。1937年,他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交大王牌专业电机工程系。
杨嘉墀求学交大期间,日本全面侵略中国,日军飞机肆意轰炸我国领土。飞机轰炸连绵不绝的声响和战争的混乱,给他留下了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强烈印象。他曾回忆到,“从那时候起,我就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
杨嘉墀的交通大学入学登记表(左,1937年)及交大毕业时的留影(右,1941年)
怀着学好知识、科学报国的崇高理想,杨嘉墀在炮声隆隆、风雨飘摇的孤岛环境中度过了艰苦的大学生活。毕业后,他受聘为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助教,后赴美深造。在美期间,杨嘉墀始终怀着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1956年,他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
1956年9月15日在深圳入关时,杨嘉墀夫人徐斐代为填写的“回国留学生登记表”,表中写明回国原因是“回国服务”,工作志愿是“研究”。
20世纪60年代前后,杨嘉墀组织研制火箭发动机测量仪表、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领导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参与并制定了我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在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方案论证与设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面对当年新中国的“一穷二白”,杨嘉墀坚持独立自主、自主研发,铸就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丰碑。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组织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图为访苏代表团在苏联雅尔塔海港留影(左一为杨嘉墀)
站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中,杨嘉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他参与创建自动化学科,紧跟国内外学术前沿,扩大国家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力。他高瞻远瞩,与王大衍、王淦昌、陈芳允院士共同促进了“863计划”的颁布,提出了与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北斗导航应用相关的一系列建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的进步。
从0到1,从小到大,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
1958年,杨嘉墀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自动化系第三专业的“仪器仪表”课程,还开创性讲授自动检测专业课。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返回舱于10月16日安全返回地面。10月22日,杨嘉墀与我国首批航天员在“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前合影。
“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这是杨嘉墀院士的人生箴言。如今,家乡苏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铭记、传承和弘扬院士的精神:
位于吴江震泽镇底定桥畔的杨嘉墀院士故居,正在进行修缮,力求修旧如旧,全面真实复原故居原貌,未来将做好展陈,讲好杨嘉墀的生平故事。
在吴江太湖新城,一座崭新的学校被命名为杨嘉墀实验学校,以此纪念这位功勋科学家。学校预计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