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化馆聚雅空间 怀抱晴朗——姚朋魁花鸟画作品展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前段时间回鲁至日照,在画室角落偶然发现几年前所购民国册页纸,2500张,尺寸为34cm-23cm,纸性绵而柔,且有韧性。适合表现水墨杂花类题材,试之,效果佳。携至京华,送卫国兄数纸,其亦言佳。
将之置于案首,与茶余饭后之间隙,随手涂抹近月余,得纸竟数百张,择其尚可观者,集成此册,名为《杂花册》。此册所画多为杂花野禽,皆为闲暇无事随手而为,所谓“无意于佳”也。“无意于佳”就自然带有随意性和无目的性,表达的多是瞬间的想法和感受,相对于尺幅较大的创作,就显得轻松、简洁的多。这样的创作状态似乎更接近于无为、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毛笔毛而涩的行进过程中,随机的生发取代了匠心经营,有意无意的点掇取代了反复的勾染,这样的状态笔者是乐在其中的……
绘画由宋代的格物致知,发展到明清两季的笔墨游戏,笔者认为这个过程是创作主体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绘画由注重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到注重自我个性和审美观念表达的过程。随着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绘画渐渐的脱离绘画的本体,而走向绘画的文学化阶段,自此绘画创作的主体由专业的画师转变成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士大夫和文人,绘画的面貌逐渐由具象转变为抽象。此时的绘画更加注重“画外之境”,客观对象已经渐渐成为创作主体表达自我审美和个性的载体,具体表现的是竹还是芦,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自我情感的抒发才是此时创作主体的唯一目标。
近日购得绢本册页数十本,绘古猿、杂花数十张,集成此册。因时客居京华陶然亭附近,遂命名曰《陶然册》,以取唐白乐天“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境。
此绢本册页温润细腻,适合用较为精细微妙的笔墨方法进行表达,此册中摇曳之凤仙、悠闲之古猿颇得己意。
绘画难得一“妙”字,然亦有可得之径,曰:“虚”中求。然“虚”者往往容易“薄”,且记之!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