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感动德州”十大人物公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2017年10月,多校合并,来自赵虎镇的白云泽和王帅进入太阳城中学初一(5)班,与身患疾病的周程杰成为同班同学。周程杰无法正常行走,上下学由父母接送。身体的疼痛周程杰都会默默忍受,但每天上厕所成为他内心最大的负担,他不愿意麻烦老师同学,担心成为班级同学们的拖累。
上学第一天的课间,同学们都到校园里撒欢儿,欣赏着与以前学校不同的风光。周程杰却面露尴尬,小声问道:“有谁能带我去厕所吗?”喧闹声淹没了他的求救声音。看到周程杰无助的目光,虽然对新同学还不熟悉,王帅想起班主任王老师讲过,大家都要积极帮助周程杰同学,立刻拉着好朋友白云泽凑过来说:“我俩带你去。”三个小小的背影定格在楼道间。由此,也展开了他们长久的“合作”。
然而,两个人的搀扶并不顺利。“刚上初一那会儿,我俩只有1米65左右,要抬着跟自己身高和体重差不多的周程杰行走,上厕所还需要借助凳子,所以有点难度。每走一会儿,就得把他放在凳子上歇一会儿,每趟都得歇七、八次。为了让周程杰心理压力稍微小些,我们往往在上课前几分钟才去厕所,这样他可能少受些关注吧!”白云泽说。“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我俩的力气越来越大,每次上下楼,只歇一次就能到目的地了。”王帅边说边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结实的臂膀。“看着他们两个每次抬我都那么吃力,我白天几乎很少喝水,尽量少麻烦大家。”懂事的周程杰说。
事实上,每周的微机课、每月的公开课、讲座等活动都需要跨楼层,甚至是要去到别的楼,为了不让周程杰落下课程,不让他感到孤单,班里同学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他。路程很长,其他同学也都会赶来帮忙,有拿凳子的、有拿课本的、有轮换背的,但每次冲在最前面的就是白云泽和王帅,他们已经把这份特殊的“合作”当作自己的职责。“每次看到他俩都是满头大汗,这么小的孩子能有这样的担当,更可贵的是能够长久地坚持,这真的值得我们佩服。”班主任王老师如是说。据了解,白云泽和王帅在班级里非常有“分量”,班级的公开选举中,他俩都是票数最高的“阳光少年”,学校的评选中两人也被评为“雷锋标兵”。帮助是相互的,周程杰看到白云泽与王帅的成绩下降,心里便开始计划起为他俩补课的事。就这样,课下经常可以看到周程杰耐心地为两人补习功课,从语文的字词听写到数学的二次函数,从生物细胞的基础结构到物理的力学......虽然都是些基础的知识,讲得也没有那么生动,但这样互帮互助的画面成了班级里最靓丽的风景线。这份友谊,真挚而动人。
就这样,王帅、白云泽和周程杰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周程杰想去哪里,俩人就搀他到哪里。从刚开始其他班级眼睛里的诧异目光到大家都熟知这个组合,这一搀就坚持了两年。每当有人问他们是什么组合时,白云泽和王帅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是他的‘左右腿’。”
在枣乡乐陵,有这样一个人,他主动捐款捐物,每年付出数千元,关心关爱着数十位孤寡老人和百余名寒门学子;他的善行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网络人,用爱的阳光温暖着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他创办了网络义工组织,先后组织各类大型爱心走访活动30余次,累计为社会贫困送去爱心款物价值百余万元。他所创立的乐陵市网络义工协会先后获得“山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乐陵市青年志愿者先进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他本人被评为德州好人、乐陵市优秀员、乐陵市优秀党务工作者乐陵市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各类荣誉30余项,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1972年5月,潘学文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一名常年走京闯卫(天津卫)、吃百家饭的木工,母亲则是一名常年累月在家种20多亩地的农民,还有一个小自己4岁的弟弟。自从潘学文记事开始,父亲就常年在天津、北京等地走村串户做木工活,虽说收入比在家里种地强点,但每月都需要寄钱回家买“工分”。母亲虽说在家种了10多亩的棉花和10多亩的小麦,但一年四季没有男人在家帮衬的日子,一个女人拉扯着两个孩子土里刨食的艰难可想而知。
1997年,经过艰难苦读,高中毕业的潘学文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天津师范大学的大专学历,在天津日报驻静海记者站工作一年以后,终因爷爷病重回到家乡,在乐陵电视台当了一名电视记者。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身为电视记者的潘学文扛着摄像机去乡镇采访一个捐款活动,接触到了一名身患肝癌晚期的刘姓同龄人。望着全村男女老少你五块他十块的给他捐款,望着病床上因为没有钱治病而不得不“干挨”的采访对象,潘学文流泪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当时,潘学文拿出了身上仅有的10多块钱,连同“徒弟”王志勇身上的几元钱,都一并捐了出来。从那时起,潘学文就暗暗发誓: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只要自己有能力,绝不会袖手旁观。
随着采访范围的逐步扩大,随着接触贫困的增加,潘学文渐渐意识到,单靠自己五块十块的往外捐款是不够的。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2006年,潘学文接触到了网络,接触到了。自2007年开始,潘学文连续多年被推选为乐陵吧吧主、郑店吧吧主、黄夹吧吧主。接触网民越来越多,一个想法在潘学文脑中出现:网友这么多,与其在网络上聊天,还不如凝聚起网络力量,让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为全社会奉献一片爱心。在张国玉、王光海、魏陵鲁、王琳、张永和等网络好友的大力支持下,潘学文的爱心圈子越来越大,相约线下一起走访慰问贫困成为常态。
后来,潘学文专门申请成立乐陵义工吧,联合更多的爱心网友开展线年,乐陵市黄夹镇青年董xx出车祸瘫痪在床、妻子改嫁他人,4岁的女儿“坚强妞”董xx不仅上不起学,还要伺候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后,潘学文以网名“乐陵记者”率先在网上发帖,呼唤社会爱心。先后引来全国各地数千好心人的捐款捐物,包括凤凰卫视、腾讯新闻、中央电视台等数百家媒体进行了转载或直接到乐陵市采访,“坚强妞”也入选山东卫视“中国十大孝子”。2013年,得知乐陵市丁坞镇23岁的女孩董xx身患白血病的消息后,潘学文呼吁社会关注,先后得到乐陵市佛教协会、捷安特骑行俱乐部等社会团体的积极响应,活动当天,有200多人参加了集中送温暖活动。2013年,身患肾炎的乐陵市交通局职工子弟马xx经潘学文在乐陵义工吧披露后,事业部专门派员送来2000元的慰问金。2013年,得知乐陵市郑店镇村民高xx的儿子高x身患淋巴癌后,潘学文不仅组织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还在情人节期间组织开展了爱心义卖鲜花活动,把救助活动推向高潮。
为最大限度的帮助社会上的,2013年,潘学文通过网络,积极争取到全国爱心平台-蒲公英组织的大力支持,先后为乐陵市云红教委、乐陵市花园教委、乐陵市阜盛小学、乐陵市英华双语学校、乐陵市特教学校争取无偿捐赠的学习用品、衣物等近500份,价值近10万元。2013年六一前夕,蒲公英组织北京方面的爱心团队还专门携带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募集到的“梦礼品”走进乐陵市云红中学,亲手送到填写“圆梦卡”的孩子们手中,使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了全社会的浓浓爱心。
乐陵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县级市),2013年,全市60多万人口,约有10万人在外地从事蒸馒头、磨香油、开宾馆等行当,留守儿童非常多。创办自己的义工组织,开展更多的爱心活动成为当务之急。既然想到了,那就干!2013年10月1日,在乐陵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潘学文创办了乐陵市网络义工协会,并在“娘家”乐陵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了成立仪式。此后,在乐陵市文明办、总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支持下,潘学文每年都筛选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寒门学子纳入救助范围,并建立帮扶档案。通过组织爱心人士走访、结对帮扶、不定期探访,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为他们提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学习生活费,让他们生活上、学习上得到帮助。
针对孩子们面临的青春期问题,潘学文还组织从事基础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会员与15名留守儿童建立了长期联系,不定期的与他们沟通。2014年,潘学文还专门邀请上海、广西的两名教育专家走进乐陵第一中学,开展了“感恩教育进校园”活动,使全校4000余名中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在潘学文的带动下,不仅乐陵市的爱心人士被带动起来了,许多外地素不相识的爱心人士也加入到活动中。2015年的一个中午,潘学文的微信上,忽然有一个陌生人想添加他为好友。经了解,她叫杨柳,是北京某媒体的一名记者,直接微信转账10000元赞助10名贫困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爱心,潘学文被感动了。一个外地人都能够关注关爱乐陵的寒门学子,自己多付出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承诺,一定将爱心款一分不少的都用在孩子们身上。一直到2019年,北京的这名爱心记者还在为乐陵的贫困孩子捐款,并承诺一直资助他们到大学毕业。
爱心自有天加佑,人间从不短善良。在获知潘学文组织的爱心活动后,年过半百的程淑贞大姐捐款2000元;南苑小区的邻居刘俊菊嫂子捐款200元;不说线元......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这笔钱怎么用,用了多少。潘学文心里清楚,这都源于信任!
走过近20年的公益路,潘学文救助了很多贫困学生,也帮助了很多孤寡老人,至于捐款多少,救助人数多少,连潘学文自己也说不清。在这些年里:有妻子最初的不理解和自己闹矛盾;有朋友讥笑他白白往外捐钱是个傻子;也有个别人利用他的善良,借助他的签字骗取高利贷.......
只是潘学文自己知道:善行结善果。自己的公益路还有很长,只要生命不息,爱心就不会让孤单.....
齐鲁大地,豪杰辈出。2019年德州市陵城区宋家镇白集村村民高金明、白志国在北京街头徒手制伏持械抢劫歹徒,他们的见义勇为受到北京市石景山区表彰。
事情发生在2019年4月2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当天高金明和3位朋友去找老乡白志国小聚,晚上10点左右,他们在白志国打工的饭店吃过饭刚刚走出大门,突然听到一名女子呼救:“救命呀,抢东西了!”
高金明回忆,当时女孩已经被吓哭了,边跑边呼救,说有人抢劫。他们锁定嫌疑人后,立即追了上去。由北向南大概追了不到100米,在路口赶上了对方,趁嫌疑人回头张望的瞬间,两人一齐扑上去,高金明用胳膊肘将嫌疑人撞了一个趔趄,两人顺势抓住了他的胳膊,将其控制住。几乎同时,他们的朋友报了警。
嫌疑人比他们年轻、身体也强壮一些,一直试图挣脱,高金明和白志国用尽全力抓住对方的手腕,一动不动,直到警察赶到。“确定手铐铐住他了,我们才敢松手,这时候才发现,手心里都是汗。”白志国说。
原来,当晚女孩在ATM机上存钱时,被嫌疑人持剪刀抢劫手机1部、现金人民币300元。“姑娘提醒我们对方有凶器,可当时来不及多想,如果一犹豫,坏人就跑了。”白志国告诉记者。“光天化日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坏人作恶,这事儿必须管。”高金明说。
从两人听见呼救、追赶并控制住嫌疑人,前后不足1分钟。“整个过程很快,我们听到声音从店里跑出来,志国他们就已经把人抓住了。”白志国的同事任玉说,“当时周围有很多人,大家都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43岁的高金明、42岁的白志国都是陵城区宋家镇白集村人。两人在1995年前后到北京打工,年龄相仿、又都从事餐饮行业,在北京一直相互扶持。他们见义勇为的事迹,经过北京多家媒体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家住事发地附近小区的居民王女士说:“了解这个事情后,我心里感觉非常温暖,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如果大家都向这些榜样人物看齐,向这些富有正义感的居民看齐,社会肯定会更加和谐、美好。为这两位来自德州的务工人员点赞。”“这是高金明能办出来的事儿,他平时就特别仗义,作为他的同事,我们觉得十分光荣,还专门为他开了一个庆功会,号召店员们都向他学习。”高金明所在饭店的副总经理刘洪生说。这家饭店位于丰台区,身为店长的高金明管理着18名员工,打理着店内大大小小的事情。“店里的员工都是外地人,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高金明就像一个老大哥一样对待大家。”同事周长江介绍,日常工作中,高金明要求大家发现顾客遗失的物品,必须归还。“我们捡到的东西有很多,最多的一次有5万元现金,失主专门送来了感谢信。”
白志国工作的饭店距离事发地不到20米,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年。“白志国是个吃苦耐劳的本分人,工作起来任劳任怨。他是店里的面点师,每天4点多就要上班。店里无论是谁请他帮忙,他从来都是一口答应。”饭店负责人温彬说。
离家的20多年里,除了北京,白志国还去过辽宁、天津等地,给人打过工,自己也做过小生意,淳朴热心的秉性从来没有变过。在天津干快递员时,他捡到过一部手机,亲自把手机送还到失主手中。一次在北京火车站,他发现有小偷要偷一名乘客的钱包,便上前踢了小偷一脚,制止了犯罪行为。“当时他们是个团伙,我心里也有些害怕,可是不能不管,就警告了他们一下。”白志国说。
陵城区宋家镇白集村有280余户约1000口人。两人的双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高金明是家里的老大,有1个妹妹;白志国是家里的老幺,有3个姐姐2个哥哥。在北京见义勇为的事,两人都没向家人提起,甚至连同在北京打工的妻子也不知道。“孙女同学的家长在网上看到报道,跟我说了,我们才知道的。”高金明的母亲说,“又高兴又担心,回到家就给他打电话。”“金明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我们一直跟他说‘跟着好人学、多做好事儿’,现在他做了好事,我们脸上也有光。”高金明的父亲高同起说。白志国的父亲白同增是名老党员,提到小儿子,脸上满是自豪:“志国打小就懂事,吃亏了也不抱怨。这次看到别人受欺负了,按照他的性子,肯定上前帮忙。”
好村风、好家风孕育好村民。提到这两家人,村民们都竖大拇指。“好根出好苗,好家庭出好孩子。高金明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老实仁义,谁家有事都会上门帮一把。”村民白同业说。“我和志国家3辈都是邻居,这一家都是好人。以前闹饥荒的时候,粮食自家都不够吃,他奶奶还会分给上门讨饭的人。他父亲也是重情重义,曾经把朋友的老母亲接到自己家照顾了好几年。白志国是我看着长起来的,13岁的时候,他在湾里救起过一个落水的孩子。”71岁的白同俊说。
“我们村特别团结,一家有难处,四邻八舍都来帮忙。”白集村党支部书记白同敏说,“村里有近一半人在外打工,他们代表了我们白集村的形象,也代表了德州、山东的形象。我们号召所有村民都向白志国和高金明学习,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
2019年2月,一篇“最美一跳,公交司机张方木和好心市民冰窟窿里救起落水儿童”的新闻刷爆了德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大家纷纷转发,传播正能量,为善举点赞。而在公交司机张方木和好心市民冯付刚看来,他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
2月17日下午4点左右,市公共汽车公司22路驾驶员张方木在等待发车间隙,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洗手间出来经过一个小池塘时,突然看到一个10多岁的女孩在焦急地呼救。张方木转头只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正在池塘冰窟窿里扑腾挣扎,水眼看就要没过他的头顶。张方木赶紧跑了过去,跳进池塘中,用胳膊肘砸破冰面吃力地一步步向男孩靠近。
这时,德州市广播电视台退休高级工程师冯付刚象往常一样,刚来到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准备和老伙计们活动活动身体。见此情景,立刻也跳进池塘中,与张方木联手进行施救。池塘里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水有1米多深,浸到了张方木两人的肩膀处,冰冷刺骨。由于常年淤积,池塘底部有着厚厚的淤泥,两个人一脚泥一脚水地蹚过去,抱起孩子就往岸边走。由于衣服浸水,再加上抱着孩子,他们在冰冷的池水里举步维艰,两人合力将落水男童救上岸。经询问,呼救的女孩是男孩的姐姐,就住在附近,在无家长陪同的情况下一起到池塘边玩耍,男孩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里,幸好遇到张方木等人及时相救。
看被救男孩幸无大碍,跟着姐姐回家了,救人心切的张方木此时才感觉到浑身冰凉,他看了一下湿漉漉的自己,向冯付刚道了别,一路跑向附近的公交调度室。“赶紧给书记打个电话,找个人代我的班,快到发车时间了。”在同事的帮助下,换上了一身干净衣服,“缓了好一阵才觉得暖和过来。”这时,张方木才发现,自己的手在砸冰面时被划了好几道口子,脚踝上也有明显的被石头划过的伤痕,随身携带的手机也因为浸水而不能再使用,张方木说,现在想想也会有些害怕,但时间如果能够重来一次,自己还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毕竟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重要了。”
冯付刚的手机也进了水,右腿还磕肿了,他没有留下姓名,也悄悄离开了现场。事情过后,众多媒体、热心市民通过微信、网络发布寻人信息,查寻找他的身份信息。经过几经辗转,2月19日早上,终于找到了冯付刚。冯付刚今年61岁,家住贵都花园,当天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遛弯,碰巧遇到了男孩落水。危急时刻,他义无反顾纵身跳入冰冷的湖水中,与张方木合力救出落水男孩。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里要说的并非初恋时的心动,而是面对善行义举的感动。乍暖还寒的时节,河湖冰面消融,潜藏危机,贪玩的孩子意识不到其中风险,总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置于险境。庆幸的是,生死一线间,他们被路过的好心人救起。
救人者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没有睥睨众生的超能力,只有超乎常人的勇气,以血肉之躯纵跳入冰河,纵身一跃间留给全世界最美的身影。救人者给了落水儿童重生的机会,他们的名字值得每一个德州人铭记。
寒冷虽在,爱心不灭,一股热心救人的正能量在州城传播……春暖乍寒的凌冽中,温暖更多的人心,感染更多的市民群众。
在落雪未融的日子里,毫不犹豫下水救人,刹那间的反应背后是一颗火热的心。救人善举发生后,市民不停称赞:“天这么冷,两位师傅第一时间跳进冰窟窿里,不仅救了孩子更是救了一个家庭,值得学习。”2月19日下午,听闻救人事迹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有关负责人专程制作了锦旗送到了市公共汽车公司和市广播电视台。负责人说:“大德之州,厚德之人。两位师傅见义勇为的精神令人感动,也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和学习。”
张方木和冯付刚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善举源自他们人性的真善美和内心的善良和热心。作为一名工作在公交一线的老党员,张方木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工作在服务乘客的十米车厢。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优秀驾驶员”,2016年度被德州市公共汽车公司授予“优秀员”等荣誉称号。公交公司领导说:“张师傅平时工作就格外认真,还曾经被评选为优秀党员,我们公司应该也会根据张师傅这次英勇救人的事迹,做出表彰给予奖励,在公司内部,营造人人学模范、争当敬业奉献标兵的良好氛围。”
11年军旅锤炼、32年广电技术生涯,造就了冯付刚实干、沉稳、豁达、热心的性格。38岁那年,冯付刚检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然而,他仍然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甚至星期天节假日都坚守在岗位上。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他问正在发言的同事:“你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小?” ——他的听力出现了问题。继而,出现眼底出血,开始尿血尿糖,双肾出现问题,病情愈发严重。当时单位“整网”工作正是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自己住院,势必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展。思考再三,他没有回去住院,而是选择了依靠体育锻炼、规范用药、控制饮食的方法进行自我疗愈。每天步行上下班,工作之余挤时间锻炼,在饮食上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因病影响工作,甚至,屡次病重都未曾告知任何人。冯付刚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当身边的同事遇到困难时,也是全力相助。谈及救人的事,冯付刚说:“当时情况紧急,一心只想着把人救上来。咱是老党员了,遇到这种紧急情况理应冲在前面。”
张传义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鲁权屯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现为山东中威空调设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制冷产业联盟副会长、德州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作为闻名业界的中央空调末端生态供应系统中威“共享工厂”模式发起者,他的创新经验曾受到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高度评价。
自1997年张传义发起成立中威集团以来,始终秉承“质量重于成本,诚信大于生命”宗旨,坚持“品质至精,服务至诚”发展理念,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照章交税,有力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中威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子公司、七个事业部,生产经营中央空调、玻璃钢制品两大系列、三百多种产品及配套服务的企业集团,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金属风管标准起草单位”、“德州市中央空调玻璃钢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2018年度创新创优先进企业”等殊荣,张传义个人被评为“德州市优秀青年企业家”。
武城县空调产业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2016年底,共拥有规模以上企业近160家,个体工商业户1000多个,固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2017年,随着国家环保整治力度的空前加大,该县1000余家处于产业低端、管理粗放的“散乱污”企业受到极大冲击,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生死抉择,上万名从业人员濒临失业。
“决不能让一名工人丢了饭碗”,面对严峻形势,张传义对集团全体员工郑重承诺。他运用自己20多年管理知识和从业经验,创新建立了“共享工厂”模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厂房共享、设备共享、员工共享、品牌共享,将传统企业竞争关系变为合伙人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既促进合伙企业快速发展,又确保员工稳定就业。实行“共享工厂”模式以来,中威集团先后招募合伙企业30多个,各合伙企业在经营理念和市场资源的交融碰撞中,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全新变化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各企业业务量平均增长40%以上。加入“共享工厂”的张新桥、陈玉东等合伙人纷纷表示,“共享工厂”既富了“老板”,又富了“老乡”。
得益于“共享工厂”模式,武城县引导规模以上企业作为平台搭建“共享工厂”,在全县成立了96家共享平台,使全县800余家小微企业实现蝶变重生,上万名工人重新上岗就业。武城县的“共享工厂”模式及经验做法,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2018年4月,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德州调研时,专门到中威集团清洁共享通风超级工厂察看,并与张传义进行交流,对其运作模式、技术水平等给予充分肯定。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创立中威集团二十余年来,张传义始终秉承“诚实守信”发展理念,把诚信经营作为企业发展的根基,受到业内广泛赞誉。
他重义轻利,严控质量,确保企业健康稳步发展。2018年5月,中威集团在行业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收到一批紧急产品订单,一时陷入生产成本与产品质量以及企业利润的矛盾之中。有人建议,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成本的方式,确保企业利润的实现。但张传义坚决不同意,他说:“质量重于泰山,诚信大于生命。中威集团二十多年的发展,凭借的就是诚信这块金字品牌,从来没有让客户承担损失的理由和先例。假如让客户受了损失,我们的损失会更大,因为我们会失去诚信,这样的事,我们坚决不做。”最终,中威集团几乎以亏本的价格,保质保量完成了这批订单。类似事例,在中威集团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屡见不鲜。张传义依靠诚信,带领中威集团与各供应商及客户建立了牢固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力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另外,二十多年来,中威集团在张传义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年度财务状况审计,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完整、准确核算应纳税款,依法足额交纳税金;并按时归还银行贷款,坚决杜绝逃废金融机构债务行为,受到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张传义历经二十多年奋力拼搏,依靠勤劳智慧和诚实守信将中威集团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现代化企业。二十多年来,他作为一名员和成功企业家,始终把履行社会责任、爱心奉献担当视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力支持家乡建设,关爱帮助困难职工,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因为张传义多年热心公益,积极参与家乡建设,2019年2月被推选为本村——鲁权屯镇小李庄村德州同乡会会长。作为一名成功企业家,他极为珍惜这一职位,甚至视为一个至高荣誉。他说:“这是乡亲们的一片真心,我绝不辜负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同时,他更将这个职位视为自己建设家乡、回报乡亲的一个平台,积极参与到扶贫济困工作中。他每年都到村里低保户和困难群众走访慰问,能帮钱帮钱,能送物送物,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生活帮助,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怀,并先后帮助多名困难群众就业创业,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
张传义常说:“中威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企业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回馈社会,帮助他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通过有关渠道了解到,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及沈阳第六医院在隔离病房建设中急需通风设备,自大年初一开始,他就紧急组织中威集团及其“共享工厂”合伙企业复工生产,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共享工厂”产能优势,以“德州速度”助力“中国速度”,将产品快速交付给建设方,确保了几家医院快速投入使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担当精神,为全国抗疫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中,张传义细心关爱企业职工,不仅从不拖欠员工工资,而且不断改善员工福利待遇,每逢有员工过生日,他都会安排专人送去生日蛋糕;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都会派人给员工送礼品上门,并向职工家属表达节日祝福,向他们介绍公司发展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张传义尤其关注困难员工的生活,每年都向困难员工发放特别福利,并对家里发生变故的困难员工给予特殊资助。2017年6月3日,一名家庭困难员工在上班期间,家人突发脑溢血急需住院治疗,张传义得知后亲自开车将员工送回家,帮助员工将家人送到医院,并为其支付了医药费。事后,这名员工和家属专程到公司致谢。
二十多年来,张传义以诚实守信、责任担当和爱心奉献,不仅诠释了一名成功企业家的高尚情操,更书写了一名人的 赤子忠诚。
姚军,男,汉族,1974年出生,庆云县志愿者协会会长。2007年起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一员,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数千小时,2017年当选为庆云县第十届政协常委,庆云县爱心大使。
今年46岁的姚军是庆云县尚堂镇姚千村人,家境殷实,自己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业务经理,喜欢结交朋友,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姚军爱车,早在2007年与朋友一起成立了“庆云爱心车友俱乐部”,以车会友的同时,还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
2008年,姚军开车出门办事时不慎遭遇车祸,导致左臂丧失了全部生理机能。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这对正值壮年的他,打击很大,觉得自己变成了全家的累赘。但在恢复的过程中,家人们的不断开导,朋友们的不断帮助,县残联的关爱,姚军渐渐从这种情绪中走了出来。
出院之后,姚军努力克服身体原因带来的不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除了像以前一样帮助困难家庭外,他还开始关注残疾人群体,成为了一名“特殊的志愿者”。“亲身经历让我体会到残疾人的诸多不易,觉得应该集合大家的力量,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姚军的志愿服务范围很广,除了助贫、助学、助残,更是热心公益事业。夏天热了,他为全县环卫工人安置多个爱心冰箱,为他们送去爱心早餐;冬天冷了,他早早带着冬衣、棉被送到孤寡老人手中,嘘寒问暖;要高考了,矿泉水、湿巾纸、防暑药品、应急爱心车辆一应俱全,全力保驾护航;年节到了,米面肉油、生活日用品早就有序分发到惦念的人手里;上学路上,偶遇堵车,主动充当临时交通协管员疏导车辆行人的是他;创卫途中,号召着学生家长挥汗如雨、一起让庆云环境变美变靓的是他;定期到敬老院慰问的是他;走访的是他;自费为残障人士送轮椅的是他;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学一技之长、实现个人价值的还是他……
渤海路街道石官堂村村民王泉新,早年由于一场车祸成了植物人。为了救他,全家债台高筑,生活陷入低谷。姚军得知消息后,组织会员带着慰问品定期前去看望,积极为他的家人提供帮助并不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我爸出事以后整个家都倒了,没有姚叔叔的帮助,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些。”王泉新的儿子王全明说。
庆云镇松树高村村民高福松夫妻二人患有先天性发育迟缓,行动不便。爱心车友俱乐部的成员为他们送去了轮椅,并经常带他们出去游玩散心,夫妻二人也加入了俱乐部,“姚大哥的举动特别令我们感动,我们也得向他学习,不光要精彩地生活,也要传递正能量。”高福松说。
为了帮助更多人,姚军与庆云县残联、民政局等部门合作,开展志愿服务,俱乐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会员也从最初的40余人发展到一百余人,其中还有10余名残疾人。10年来俱乐部捐助款物数额达100万元,姚军也拿出自己大部分收入约70万元,帮助困难群众240余名,其中三分之一是残疾人。
2019年冬天,在庆云广场、县武装部、商贸广场等地,姚军和志愿者们将一份份热气腾腾的爱心早餐递到200名一线环卫工人的手中,以此向冒着严寒工作的“城市美容师”表示感谢。这已经是连续多年“给环卫工人送早餐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姚军又忙着参与抗疫活动,带头购买捐赠防疫用品。在他的影响下,近20名志愿者持续到交通检查卡点和部分居民小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他的儿子也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父子档”志愿者令人交口称赞。
姚军做到的这些,比身体健全的人要多付出加倍的辛苦。他也是个普通人,出身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靠着自己双手打拼。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姚军被人亲切的称为“军哥”。在庆云,你可能没听过姚军这个名字,但是说起和“军哥”一起做公益,志愿者们都很高兴,每个人都愿意跟他参与志愿服务、贡献力量。在姚军的影响带动下,庆云县的志愿者队伍愈发壮大。
姚军因多年坚持扶残助困,事迹突出,于2017年1月当选县政协委员。“志愿者应成为残疾人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姚军说,未来他打算建立更专业的志愿者队伍,根据居住区域划分服务范围,让扶贫助残更加常态化。“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感染更多人,让家乡变得更温暖。”
潘国辉,女,汉族,1974年7月出生,1995年4月在校期间加入中国,199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德州市公安局德城分局车站街派出所所长、党支部书记,一级警督警衔。
潘国辉身材纤瘦、相貌文弱。2010年她担任派出所所长之初,有人担心一个女同志挑不起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然而,事实却证明,她不但干得了,还干得很出彩。她扎根基层,坚守初心,担当作为,廉洁务实,敬业奉献,10年时间先后担任过3个派出所所长,是德州市公安系统公认的“警营花木兰”。2019年带领车站街派出所在全省争先创优,首批挂牌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荣记集体二等功;她独创的“365全天候调解工作机制”在全省公安系统推广;她狠抓规范执法,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示范单位”;她的模范事迹被《人民公安报》、《大众日报》、山东省电视台以及人民警察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她先后荣立公安部和省市区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六次,获得“全国公安机关清剿火患工作先进个人”、“德州市劳动模范”、“德州市三八红旗手”、“德州市十佳青年卫士”等多项荣誉。2019年6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员”称号。
“干工作就要争一流”,是这位女所长的口头禅。2019年6月她交流到车站街派出所任职,该所是德州市最早成立的派出所之一,地处德州市区中心,有“一湖”(新湖风景区)、“一圈”(德百华联商圈),“两站” (火车站、汽车站)、“三多”( 流动人口比常驻人口多、宾馆酒店多、市场商铺多)的特点,社会治安状况十分复杂。她以为民的情怀、精准的举措、细致的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源头治理,抓队伍、促业务、提服务、铸平安、解矛盾,打造出了基层善治新格局,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队伍过得硬”,老所焕发出新容颜。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她靠前一步、主动作为,深化“365调解机制”,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筑牢了派出所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真正把执法和管理的过程变成了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深化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把矛盾化解在当地,解决在基层;她创新警务,以“市民警校”为载体,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警务共同体;她推进智慧警务,大数据落地见效,实现执法要素全流程管控;她用心服务辖区百姓,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她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锻造了忠诚、素质、 廉洁、活力“四型”基层警队。2019年12月,车站街派出所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审核验收,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的表彰大会上,她登上主席台捧回了沉甸甸的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牌匾,集体荣记二等功。
她刚担任所长的第7天,一名26岁的女子因家庭矛盾,爬上中心广场14米高的弧形平台上扬言自杀。此时,天正下着雨。轻生女子站在平台的边缘,半个脚掌已经悬空。她冷静应对,一边部署民警侧面包抄,一边爬上湿滑、陡峭的平台,与轻生女谈话并慢慢靠近。雨越下越大,她灵机一动,说:“雨太大了,我不拉你,就给你递把伞。”说着向前挪动了几步,递过伞去。紧接着,又一个箭步冲上,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一把抓住女子。跟上来的民警赶忙一拥而上,将二人死死抱住,拉回平台。“太悬了!稍有不慎,两人都会掉下去。”曾参与救人的一位民警至今仍心有余悸:“真看不出潘所还有一颗强悍的虎胆!”
“不管多危险,群众一声唤,我还是第一个站头排!”10年来,从东地到湖滨北,再到车站街,每遇重大案件,每到重大节点,她都坚持一线作战。最危险的时刻,最复杂的局面,她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带领全所民警夜以继日,冲锋在前,连续奋战,全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织牢织密辖区安全防疫网。她每日通宵达旦工作,值班人员经常见到的一幕就是深夜里所长办公室那盏长明灯。2020年3月她被授予“全市疫情防控先锋”称号。
她嫉恶如仇,从不放过任何一起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辖区某学校一名女生被网络诈骗1700元,经初步侦查,犯罪嫌疑人远在海南。潘国辉坚定地说:数额不大危害大,就是天涯海角,也要抓捕归案,还社会正义,还法律尊严!最终,4名犯罪嫌疑人被成功抓获。近年来,她深入推进辖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带领民警侦办案件873起,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979人,是违法犯罪分子眼中的“冷酷克星”。
面对群众时,她又亲情似水、柔肠百转。辖区有位牟阿姨晚年丧失独子,为了帮老人排解悲痛,潘国辉抽空就陪老人家拉呱聊天,自己家里做了好吃的,总忘不了给老人送去,她的手机成了老人的热线,家里有什么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潘国辉打电话。久而久之,她成了牟阿姨天天念叨的“好闺女”。翻开潘国辉手机的通话记录,陌生号码占了绝大多数。辖区群众提起热心肠的潘所长,没有一个不翘大拇指的。在潘国辉看来,群众的信任,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不能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身为一名女所长,潘国辉将女性独有的细致发挥到极致。百姓无小事,案件无小事,她严格要求每一起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全部从执法系统流转。任职10年来,没有一起案件、一个民警因执法问题被追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常年保持“零记录”。她代表单位捧回“国字号”荣誉,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示范单位”。
“点子多,从不墨守成规。”是上下对她的一致评价。如何公正、合理、及时处理好矛盾纠纷?摸索中,她独创的以“三大抓手、六步程序、五法调处”为核心的“365”全天候调解工作机制逐渐成型,调解成功率达到94.6%。这一较早创新“枫桥经验”的做法,被《人民公安报》、《民主与法制》、《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在全省公安系统推广。
作为党支部书记,她坚持党建统领,探索建立了警徽红蓝黄“三色党建工作法”,从优待警、从严治警、业务强警,以党建促队建、以队建强业务,形成了良性循环。十九大安保期间,所里一名辅警患上急性肝衰竭,肝移植需要巨额费用,她用尽心血,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发动公安系统党员自发为手术筹集了部分款项,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她注重抓学习培训,注重在实战中培养锻炼业务骨干,在她带领下年轻干警不断进步成长。
她坚持从严治警,扎紧制度笼子,注重制度执行和监督,任所长期间,没有一名民警辅警发生违法违纪问题。她纪律意识强,以身作则,坚守底线,清正廉洁,保持了一名员的本色。她任职期间,单位连年综合考核优秀,多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多名干警受到公安部、省委省政府等各级立功嘉奖。她本人获“全市机关党支部书记讲评晒”比赛一等奖,所在党支部被首批授予“全市机关过硬党支部”,“三色工作法”作为党建创新经验在全市推广。2019年6月她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员”。
10年基层所长高负荷、高强度工作背后的艰辛,她从不言说;对孩子、老人、家庭的愧疚,她藏在心底;亲人们重要的节点,她总是“缺席”,但从不缺席的就是一名员和基层人民警察的“初心”。忠诚使命、服务人民、廉洁奉献,是潘国辉同志的品格;向我看齐、雷厉风行、创新担当,是潘国辉同志的风格。正是这种品格和风格,让她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兑现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忠诚与奉献,被她用青春谱成了歌,用初心酿成了诗,定格在群众和同事的心中。国辉,一如她的名字,在新时代闪光……
韶华岁月戛然而止,他的人生休止符定格在41岁。他叫杜振,是齐河县第一中学一位普通教师,德州市优秀裁判员,齐河县优秀教师、优秀员。2019年4月26日,因心脏病突发溘然离世。他的去世,在黄河之滨的齐河引起广泛关注。缘何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记住了这个名字,心生敬仰、念念不忘?
因为,在立德树人的岗位上,他把生命的美好化成如兄如父的情怀,以勤勉奉献的精神把最深沉的爱留在了校园、留给了学生。
杜振2002年从烟台师范学院(现鲁东大学)毕业,来到齐河一中。2006年起,担任班主任工作。2013年,担任学校公寓科副科长。他和妻子单晓飞都在齐河一中工作,妻子担任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劳动强度大,加班加点是常事。
赵方洪是杜振班级所在的年级主任,从2002年起,两人就一起合作。“4月25日,晚自习下了课,我照例巡视各班,看到杜振还在开班会。我转一圈回来,杜振正跟两个闹矛盾的同学谈线,我和杜振还有两个学生一起走出教学楼。当来到北餐厅十字路口时,杜振往北去公寓楼值夜班,我往南回家属院。临走,他还朝我挥了挥手。没想到,这竟成为我们俩的永别。”赵方洪说。
那晚,杜振把两个学生送回宿舍,又检查完纪律,已是23:20。在与宿舍管理员华新廷交谈时,杜振突然双手捂住胸口蹲了下去,脸色蜡黄、额头上渗出密密的汗珠。“我不舒服,先回家吃点药,一会儿再回来。”杜振这样对华新廷说。骑电动车走出十多米后,他又折回来告诉华新廷:“你注意一下刚才那两个学生,虽然和解了,我怕想不开闹别扭打架。”安顿完后,杜振回家吃药,却再没回来。
因为零点以后回家是家常便饭,怕打扰妻儿,杜振总是悄悄进屋。那天正赶上高三第二次练兵考试,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妻子,批阅试卷至22:00,回家就休息了。4月26日凌晨,妻子去洗手间时,发现杜振趴在客厅地板上,已经去世了,手里攥着治胃病的几粒山楂丸。“他一直认为患有胃病,没往心脏上想,常备治疗胃病的山楂丸。我劝他去医院查查,他说等这批孩子高考结束后一定去,可是直到去世也没去检查。”赵方洪说。
杜振属于那种很勤奋、很心细、爱琢磨的年轻人。”他管的班级纪律好,学风正,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负责的公寓楼内务卫生整洁,文化气息浓厚,学生遵规守纪,是所有公寓楼中管理最好的。他给同事的印象一直是匆匆忙忙。家、教室、公寓三点一线。去世后,家人想找一张跟他的合影照片,结果除了与学生的合影,他与妻子孩子的合影竟一张也没有;3年前,1岁的小女儿由奶奶姥姥抚养,孩子整天妈妈、奶奶、姥姥叫得很溜,却唯独不会叫爸爸。
4月28日,杜振遗体告别仪式临近结束时,2018届毕业生王岩和父母急匆匆赶到,王岩母亲抑制不住大声哭起来。王岩读高三那年转入杜振班里,此前他成绩一直不理想,进入杜振的班里,王岩的成绩仍然一路下滑。那段日子,连父母都对王岩丧失了信心。杜振经过观察,读懂了他的内心世界,晚自习时间把王岩叫到办公室,一次次促拉家常般膝谈话,如同清清细流,让王岩有了认识上的巨变。“从那以后,杜老师隔一段时间就跟我聊聊,逐渐把我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上。没有他,我绝对考不上山东财经大学,是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在学生们眼里,杜振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他平时骑着一辆电瓶车匆匆往返于家校之间,身上总是穿一件藏青色冲锋衣。每天晚自习,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办公室和教室,社会上的交际场合几乎不参加。杜振挣的是死工资,身上背着房贷,但他对学生却很“大方”,学生病了去医务室甚至县医院治病,他不仅全程陪同,还自己掏钱。过后学生还钱他一概拒收,说要等到学生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后才可还账。
他是“治班能人”,常站在窗外“偷听”,杜振善于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根据学校安排,高三他只当班主任,不任课。任课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杜老师会经常站在窗外“偷听”。他会观察每个人的表情、神态,判断他们是否听懂了,是否走神了,用小纸条一一记下来交给任课老师。
王海燕老师曾与杜振在一个教课组,她经常会收到杜振递来的小纸条。“他会告诉我哪个学生对哪个问题好像没听明白,建议我课下给他开小灶;有哪个同学没认真听课,建议我下节课提问他。”王海燕说,“收他的纸条成了习惯,感觉我们就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现在他走了,再也收不到他的纸条了。”
在平时管理班级中,杜振极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他班主任有时为了抓学习进度,把班会时间改成了自习课。但是杜振从来没有,“他坚持开班会,45分钟,从头讲到底,而且内容从来不重复。”副校长陈显亮说。杜振在班会上,跟大家既探讨具体现象,又探讨人生话题;既揭开思想误区,又指明努力方向;既灌输哲学道理,又启发大家思考人生命题。他的班会富有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振带领的2015级学生考出了齐河一中历史上最好成绩:47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全部通过了本科线。
杜振去世后,人们收拾他遗物时,一个圆形针线盒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原来,每天放学学生回公寓,杜振总是站在公寓门口,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进入。当他看到哪个学生衣服开了线,撕了口子,就把他们带到值班室,一针一线帮他们缝好。
在学校,杜振给予学生的是爱。在家庭,杜振对家人的爱也格外深沉。2017年,他父亲患上结肠癌,需要立即手术。可当时正赶上杜振要带学生去参加高考。高考结束后,杜振白天黑夜陪护在病床前,他还给父亲找药方,买来中药,亲手给父亲熬药。
熟悉杜振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周六中午陪父母吃饭,周日中午陪岳父、岳母吃饭。父母的衣服甚至内衣内裤都由他买。岳父2018年患小脑萎缩,他替老人订阅《中国老年报》让他阅读,并鼓励老人多做户外运动。
杜振的妻子单晓飞,教学任务繁重。杜振主动把家务揽了过来,洗衣、做饭、接送孩子……“每次下班,他都是先接孩子、再做饭,顾不上吃口饭就到了去公寓楼查寝的时候了。他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单晓飞说。
杜振走了,永远地走了,殡仪馆告别厅悬挂着他生前的照片,仍然是那么帅气。他微笑着,看着人间,看着他的同事,他的父母亲人,他的两个子女,还有他培养出的优秀学生。
这时,不知为什么,1岁半的小女儿嘴里竟然呀呀地蹦出两个字:爸爸、爸爸……那清澈的呼唤声,在告别厅里久久回荡。
2020年一个周日半夜,宁津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了一个“急性胸痛”的中年男性患者,患者胸痛剧烈、烦躁不安、血压持续偏低,心电图检查提示冠脉多支病变。种种迹象表明,该例患者为冠脉极高危,随时猝死风险极高。这样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唯有尽快急诊冠脉造影并开通堵塞的心脏血管,才能增加生还的希望。张涛和值班医生向病人交代急诊介入治疗,当得知介入治疗费用可能要几万元,陪同病人来看病的弟弟断然拒绝了治疗建议:“别说几万元,就是让他拿出三千、两千块钱都极其困难,我自己是脑血栓后遗症,也穷的叮当响,听天由命吧,我们真的是无能为力啊。”语气里满是辛酸和无奈。原来,这位病人家境窘迫,没有子女,妻子智力缺陷,生活无法自理,还有一个91岁的老母亲等他赡养。
看着病人因痛苦而扭曲的面容,张涛的内心像针扎一样痛:仅仅就是因为没钱,就眼睁睁看着这样一个生命离去,他实在于心不忍。他迅速向院领导请示,院领导紧急批示:“救人要紧,费用以后再说!”
他和团队成员为患者进行了紧急冠脉造影,冠脉病变极其严重:心脏一共三根血管,堵了两根半,能活着到医院真是奇迹!因为心脏最重要也是堵塞最严重的前降支动脉是开口即堵塞,开通血管的过程险象环生、历尽千辛万难。奋战两个小时,成功开通前降支动脉,病人终于转危为安,而他下手术台时已浑身湿透,时钟已指向第二天凌晨。
这样的危急情况他不知经历了多少,这样的与病魔战斗不知经历了多少但张涛始终坚守一位医者的初心与担当。他说:生命没有贵贱,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扶危救困,不让一个生命因为钱耽误抢救,不让一个病人因病返贫,让医学造福更多生命,让世间更多温暖,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2019年5月的一天,宁津县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突发昏迷3小时的75岁患者,测血压0,右侧肢体活动受限。急查颅脑CT排除了脑出血,心电图怀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跳次数每分钟只有30次到40次。到底是急性脑梗塞还是急性心肌梗死,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
大家应该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是随时要命的急病,多延误一分钟就有可能是终生的遗憾!但这么危重的病人,且不说急诊上手术台开通血管术中的风险,即使快速开通血管老人也很可能是个植物人。张涛一边向病人子女交代了病情,一边以最快速度完成急诊冠脉造影。病人心脏血管病变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左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且都发育细小。右冠状动脉特别粗大,老人的心脏供血主要靠右冠承担,但不幸的是右冠近端就发生了完全堵塞。病人之所以出现昏迷、休克,现在看来这就是罪魁祸首。病根找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当然是快点开通堵死的血管。但事与愿违:正在张涛和他的团队准备开通血管之际,心电监护显示发生了室颤(也就是心脏停跳)!事不宜迟,他带领团队马上给病人电除颤,除颤3次,没有成功,更危急的事情紧接着发生:心电监护显示直线!也就是心脏已经没有了电活动,希望实在太渺茫。张涛没有放弃,他下定决心要和死神抗争到底:心外按压、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急救药品肾上腺素两支、两支,一支......他们一边按压一边为病人迅速开通了巨大右冠状动脉。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抢救,病人心跳终于恢复正常,血压回升!
恰逢该周末,张涛去参加一个国家级学术交流会,他和与会顶级医院的专家交流了这个刚刚救治的病例:他们纷纷表示难以置信:太不可思议了!这么重的病人我们根本不会考虑上台,你居然救了,病人居然活了,而且醒了,实在太难得了!
在张涛的努力下,宁津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认证的县级医院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他还在德州两会上建言推动全市胸痛中心工作整体发展,并积极帮扶德州其他县市创建胸痛中心。
胸痛中心的创建意味着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分昼夜的守护。2016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大雾弥漫,很多人早已进入梦乡,张涛收到急诊手术集合的信息,顾不上白天工作的疲惫,匆忙赶到医院为病人完成急诊手术,手术很成功,病人很快转危为安。结束手术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连续多日的熬夜急诊手术让他感到疲惫至极,只想尽快赶到家休息。然而大雾加上几天前刚刚下过的大雪,从医院到家不足3公里的距离,他竟然开车走了两个小时。凌晨3点回到家时,妻子因为担心还没有入睡。看到他一脸倦容,心疼地责怪道:“干工作哪有这样拼命的!这样下去你迟早会被累垮的。”边说边为他打来了洗脚水。他歉意地笑着:“下次注意。”“每次都是下次注意,真拿你没办法。”妻子无奈地摇了摇头。坐在床边洗着脚的他居然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2016年以来,张涛承担了宁津及周边县市急性心梗的急诊救治工作。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已经记不清。不管是雨雪天气、还是半夜三更,只要兄弟医院一个电话,他总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抢救现场。一次无意的网上违章查询着实把他吓了一跳:他在外县区间测速路段居然一个月有7次超速违章。每每谈起这段,他总是淡淡地说:为了救命,扣分,值。
万家灯火,总有隐忧,每个生命都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每一次拯救必全力以赴。汗水里的感动,22年无悔的付出,他用坚守诠释着医者担当,构筑一次又一次生命重生的希望。
春光明媚的早晨,宁津县长官镇小曹村的乡道上,两个老人正互相搀扶着在路上散步。这两位老人虽看着普普通通,但却是这十里八乡的“名人”。他们的出名并非有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们兄弟二人的手足情深
年长者曹宝庆现年64岁,是长官镇小曹村的一名普通村民。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35年漫长岁月中,多年如一日地精心照顾着天生聋哑、智力残疾的弟弟。他的感人事迹在周围的十里八乡广为流传,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最伟大的普通人”、“草根英雄”。他用三十五年的坚守不断续写着兄弟情深的新高度。
曹宝庆的弟弟曹宝玖现年55岁,从出生伊始便是聋哑人,还有智力残疾。曹宝玖自出生后便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期间为让其情况能有所好转,其父母四处求医问药均收效甚微。一家人面对如此境况依然乐观面对,兄弟二人与父母一起生活多年。大哥曹宝庆成年后组建自己的家庭与父母、弟弟分居。曹宝玖一直由父亲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曹宝玖平安地度过了人生的前20个春秋。
怎奈天不遂人愿,曹宝玖20岁时父亲突患重病撒手人寰。这一噩耗不仅让兄弟二人心痛不已,更让弟弟曹宝玖以后的生活起居成了难题。
常言道:长兄如父。父亲走后,曹宝庆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重担,他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弟弟的日常生活。因为弟弟身体不便,日常的一日三餐均由曹宝庆负责。一年四季,哥哥曹宝庆都会按时为弟弟添减衣物。“为了让弟弟不出现个头疼脑热啥的,每天的天气预报是必看节目……特别是遇到突然出现的降温天气,弟弟现在年龄也大了,身体不好得多注意”曹宝庆说。时间一长,弟弟曹宝玖家的邻居都说:这曹宝庆就是活预报,只要一看见他晚上匆匆忙忙过来就知道明天要变天。
农忙时节,哥哥曹宝庆吃饭时就给弟弟带一份到住处。白天忙完地里的农活,他晚上帮弟弟把脏衣服洗干净晾好。晚上等弟弟吃罢饭睡下了他才安心地带上门回到自己家中。原本打算把弟弟接到自己家中方便照顾,可弟弟不愿影响哥哥一家人的生活便执意要求待在他熟悉的老房子里。多次劝说协商无果后,哥哥曹宝庆只能无奈的答应弟弟的请求,每天固定时段穿梭于两家之间。弟弟家的邻居问曹宝庆:“你这样每天来回跑能行吗?”他说:“农闲时也倒没什么,就是耽误点时间而已。可是农忙的时候就有点跑不过来,但是我不过来,弟弟就吃不上热饭,他看不到我心里也不踏实。”父辈留下的老房子,经历多年的风雨侵蚀逐渐破败,可弟弟曹宝玖仍要坚守在父辈留下的老宅之中。为了让弟弟安心住在老宅中,哥哥曹宝庆尽自己所能把这所老宅重新修葺一番,让弟弟有个舒适的住所。
照顾弟弟是曹宝庆的一份责任担当、一份遗志坚守,更是一份亲情延续。弟弟得了脑血栓住院治疗十几天,曹宝庆日夜守护在病床旁。他每天遵照医嘱给弟弟喂饭、喂药、擦洗身体,直到弟弟的病情稳定得以出院。出院后,弟弟仍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为了能让弟弟的病情尽快好转,他一有时间就帮弟弟做康复治疗,按摩、伸腿......一系列动作下来就得一个小时,累的通身是汗。由于弟弟肢体活动困难,日常的生活自理都成了挑战,曹宝玖每天就亲自端着碗给弟弟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春去秋来,五六年的时间里,曹宝庆一直坚持照顾弟弟的吃喝拉撒并帮着弟弟做康复锻炼。凭着他日复一日的努力、坚韧不拔的执着劲头,弟弟曹宝玖的身体状况不断好转,终于能够生活自理并下地行走。曹宝庆和弟弟曹宝玖都哭了。
这些年邻居们看着曹宝庆来回奔波劳累很辛苦,大家都劝他把弟弟送去福利院,一来方便二来自己也省心。曹宝庆说:就算是自己养的小猫小狗让别人照看都不放心,更何况是我的亲弟弟呢!父亲走了,我就要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让弟弟感觉到家的亲情和温暖。
35年来的不离不弃,35年来的精心照顾,哥哥曹宝庆真正成为了弟弟坚实的依靠,成为他生命中的支柱。邻居们都说:有这么一个哥哥是曹宝玖这辈子最大的福气。这些年曹宝庆对弟弟的认真照顾都被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对曹宝庆肃然起敬,称他是真正的“小曹村村民代表”。近些年曹氏兄弟二人均已年长,村民不无担心的问哥哥曹宝庆:“有你这个哥哥在,弟弟就有依靠,可如果有一天你走在了他前面,他该依靠谁啊?”曹宝庆坚定地说:“我走了,就把弟弟交给我的孩子们,他们也是弟弟的亲人。他们也会像我一样照顾好弟弟。”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文明绵延千年,传承的不只是四大发明、史书典籍,更有延续千年之久的传统美德。三十五载风雨路,丈量着五十余年的兄弟情。这份手足深情还将延续,让乡路留载、让村民铭记、让世人传颂,在代代相传中将孔孟之乡的良俗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