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一半是山东人山东人为何这么“阔”?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国庆节前夕,记者到黄河边上的德州齐河县,参加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举行的座谈会,来自北京、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下游横穿山东,山东境内河长617公里,黄河“入海口”就在山东。座谈会上,黄河流域辉煌灿烂的文化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除了“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思想大家看山东”也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体系先在黄河流域奠基壮大,像汉民族、汉字、汉文化和思想都在黄河流域形成,然后不断向四周扩展。
上海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授余志鸿曾研究认为:中华文明以黄河流域为圆心,然后如石子投水般以“涟漪”状一圈圈向外围扩展,这和西方游牧文化以“点对点的线性传播”明显不同。
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核心部位是中国人常讲的“中原”,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在长时间的历史演进中,不同省份出现不同的发展“侧重”,像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承担起不同文化角色。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政统和道统之别。政统以君王为代表,表明皇帝具有世俗权力的合法性,而道统则以读书人为承载,担当道德标准和精神价值。
具体说来,陕西、山西和河南,都曾长期为我国的政治中心,是古代中国的政统承载地。在座谈会上,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大纲说:“陕西、山西这两个省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特别是汾河和渭河流域是黄河文化形成的核心区域,中国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此建立,它的政治地位确定了它的核心区域。”
渭河流域在古代中国较早地扮演起政统中心的角色,像秦汉、唐朝都曾经建都关中。与此同时,山西汾河流域在黄河文明孕育中也占据重要位置。中国黄河网总编、山西省黄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稳柱在座谈会上发言说:黄河文明的形成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山西体现在夏商周三代,此外山西的三晋文化也比较有名,存在大量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比如鹳雀楼、碛口古镇、黄河古渡、黄河铁牛等。
河南在古代中国政治中的地位也很特别。2011年3月28日,作家余秋雨到河南参加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时曾说:“河南这个地方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我曾讲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看一个地方的文明度,就看它有没有变成国都,国都很重要。那么,有8个古都被全世界确认,8个古都有一半在河南,充分说明河南的重要。”
河南在古代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集中体现在洛阳、开封等地。洛阳古称洛邑,曾为东周国都,晋朝也定都洛阳;隋唐定都长安,但洛阳地位越来越重要。武则天特别喜欢洛阳,说此地是“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还说“水陆通,贡赋等”;公元690年,武则天迁都洛阳,后继李唐重返长安,但在唐亡前夕,第19任皇帝唐昭宗又迁都到洛阳。宋朝往东,定都开封。
山东区域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但思想文化繁茂,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思想中心,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标志,山东开始在古代中国长期担当道统承载地的角色。
1919年,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面对列强慷慨陈词:“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这是从世界文化的高度看待山东之于中国的文化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出生和汇聚到山东,逐步创建起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所谓“诸子百家一半是山东人”。
山东的诸子百家思想引领中国思想两千多年,当年胡适到山东曾特别称赞“山东人阔哉!”。1931年1月,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来青岛网罗人才,被邀在国立青岛大学演讲时,对齐文化、鲁文化、鲁学、齐学以及孔子、阴阳家、神仙家、黄老之学等信手拈来,侃侃而谈,胡适旁征博引,借古讽今,演讲尾声,最后总结道:“鲁学的儒,齐学的道,都来自山东,山东人支配了中国两千多年,阔哉!”
山东人的确够“阔”。鲁国的孔子创立、孟子承继的儒家学说,以仁礼为核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很大,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鲁之小邾国人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以“兼以易别”为核心,体现和代表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呼声,是先秦显学。
齐国孙子写作《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兵学圣典”,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崇高地位,代表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后世的兵书大多受他的影响。
齐国管子的思想庞杂,包含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思想是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
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子,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是两位法家著名代表人物——李斯、韩非的授业老师。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山东东明)庄子,是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文章想象丰富奇特,哲理妙不可言,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大家纷呈,不一而足。综合看“山东地界”上的这些著名思想家,囊括了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派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至今是中国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和齐家治国的重要规矩和原则。
张大纲说:“黄河流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天地合一的思想,追求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形成社会大同理想,这是黄河文化的精髓。”从山东先哲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精华思想。山东目前拥有古籍近300万册,其中《论语》《春秋》《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过去曾主持参与过曲阜鲁国故城国家考古项目。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在曲阜的时间长了,刘延常就思考:为什么孔子出在山东,而不是别的区域?
刘延常的这个思考,很多人也想过,就是山东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代成为“思想中心”?为什么山东出了孔子、管子、孙子、墨子、孟子等“诸子百家”人物?
思考的结果是,齐鲁大地自周朝以降是一个多元思想交汇之地,既有原来的东夷文化,又有商朝带来的中原文化,特别是周王室分封在山东境内的两个诸侯国鲁国和齐国,一个带来了周朝礼仪文化,一个则包含商和周两种文化。从外部讲,经贸、文化、战争等方面的交流,从内到外,从外到内,使齐鲁大地成为思想百花齐放之所。
通过考古学和出土文物的研究,充分证明了齐鲁大地文化的多元性。《史记》记载: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
周公旦和姜子牙,一文一武,是周朝初期两位极为重要的人物,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分封到山东,给山东带来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孔子以周公思想为宗,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齐国立国之始就重民需,“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发展更注重实际,所以出现了管子“以人为本”的思想。
当然,山东能够孕育出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根本在于山东是黄河入海的地方。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山东能在古代中国一度成为思想中心,与其地处黄河下游的位置很有关系。
张稳柱表示:“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大河岸边,如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美索布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血脉。我们人是离不开水的,择河而居,包括农耕文明种植离不开水,文明的产生地肯定是大河。”
山东黄河促进会咨询委员会主任、原山东省旅游局局长李德明说:从地理上讲,大江大河最后的“入海口”是一个积淀的地方,一个总结的地方,这种积淀和总结会反映到经济和文化上,山东正好处于这样一个位置。
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化,从全国来看,无论是黄河的下游山东,还是长江的下游江南、珠江的下游广东,都是经济富庶之地,同时也会是文化繁荣之地——广东在传统文化思想上逊于江南和山东,但近代以来伴随着海洋贸易兴起而常得风气之先。在古代中国,农业为主,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平畴千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这应该是文化繁盛的根本原因。(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