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文史研究】张明福:李若讷小传

2023-04-24 11:04分类: 山东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明朝中后期,今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贾家村曾出过父子进士李汝相、李若讷。父亲官职做到从四品的河南布政使司参议,著有《李参政诗集》二卷、《李山人谬义》《掖垣疏草》,但官阶与文名俱不如其子。儿子李若讷,官职做到正三品的四川布政使司摄布政使,但文名异常显赫,于文、表、疏、策、论、序、记、说、诔、赞、诗、赋等无体不能,著有《四品稿》九卷、《五品稿》二十九卷、《犁邱赋》一卷、《二清堂诗集》一卷、《杨花诗》200首,是山左诗人圈中的佼佼者,与新城王象春、蒙山公鼐号称“山东三才子”。由于李若讷的诗文集在清代被列为,不仅没被收入《四库全书》也不准社会上刊印,因而一代文化名人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邑县政协曾出版过临邑县文史资料《李若讷专辑》,由于时人接触到的材料有限,对李若讷的描述不够准确系统。本人根据近些年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研读编排,罗列出这篇李若讷小传,还请知情者不吝赐教。

  李若讷(1572-1640),字季重,号渤海,明代济南府(今德州市)临邑县人,晚明重要官吏和山左著名诗人。其始祖李彦祥,原籍登州府莱阳县,永乐中迁临邑县业农。“彦祥生景仁,景仁生芹,芹生鼐,鼐生铭”,凡五传而至李若讷的曾祖。曾祖父李访,专攻《毛诗》,候补县学廪生。祖父李国祯,以子贵赠文林郎、陇西知县。父亲李汝相,万历八年(1580)进士,担任过甘肃陇西和北直隶魏县知县,晋升户科给事中,以弹劾内侍张鲸不法事有功外补山西按察使司佥事,后以河南布政使司参议致仕。作为临邑李氏家族九世传人的李若讷,弟兄三人,大哥李若虚,二哥李若思,自己排行老三。

  李若讷早慧颖异,15岁考中万历十四年(1586)秀才,成县学廪生。17岁中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后五试礼部,终于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正是多次考进士未中的经历,促使李若讷更加发奋攻读,刻苦自学,自《六经》诸史以及百家之言与裨乘掌故,无不了如指掌而融会贯通。其撰写的文章,也自制义以及诗、赋、论、叙、赞、颂、奏、对、铭、诔之类,无不力追作者,卓然一家。“故始虽屡困,卒致通显”。

  李若讷历官河南归德府夏邑县知县、内乡县知县、归德府同知、睢州知州、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南直隶太平府知府、湖广按察使司副使、四川按察使司川西副使,四川布政使司摄布政使、广东罗定兵备道参议。崇祯三年(1630),同榜进士的临邑人王洽遭遇牢狱之灾后,使李若讷看清了崇祯皇帝自毁长城的昏庸和明后期官场上派性斗争的残酷和凶险,加之自身耿直的个性更是常常招来小人的非难,遂于崇祯七年(1634)以有病为由辞官归里。

  李若讷晚年患有脾病(有说胃病),崇祯十一年(1638)因清军抢掠临邑县城受到惊吓而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崇祯十三年(1640)十一月十八日病逝,享年69岁。

  李若讷在家是个十足的孝子。他从读书到为官,时时处处秉承父命;不论到什么地方为官,他总是将母亲迎至自己的官邸,做到晨昏问安。母亲稍有不适,即辍政侍药饵,直到母亲康复而止。因自己做官有了俸禄,家中的良田美宅全部让予两位兄长。二哥早逝,抚其遗孤及诸孙,教诲婚嫁,不异己出。

  李若讷个人的家庭生活却一直充满不幸和艰辛。先是妻子病逝,继而爱女病故,再后他最疼爱的小儿子李士竑11岁病重去世。李若讷曾经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在所写《幼男士竑墓志铭》中说:“痛哉,男既殇,余适以不善宦,遭佐郡之命。余之沉沦以不慧,男之损折以慧,造物不可解也,如此!”情真意切,令人伤感。此后,每逢爱子的生日、忌日他总是忧郁不乐,先后写有《亡儿生日》《亡儿亡日》等诗稿思念爱子。

  李若讷仕途第一站是出任河南夏邑县知县。夏邑属贫瘠之地且盗贼丛生,李若讷任知县满一年后,境内赋税征收平稳,且盗贼也销声匿迹,百姓实现安居乐业。在他转任内乡知县时,民拥车送,泣者以万计。内乡的贫瘠程度比夏邑县更厉害。李若讷到任之后,问民所苦,对过去束缚经济发展和不利于百姓生活的条规逐一进行更改。当时县里的户籍和鱼鳞图册管理混乱,导致徭役不均,百姓怨言载道,李若讷因此重新厘定户口和地籍。过去很长时间百姓的赋税都是由里胥包揽,任意增加数额,李若讷则根据土地多寡制定和下发税单,令百姓自输,不许吏胥染指。内乡县城南旧有“顺阳驿”,县民颇受其供应和徭役所害,李若讷上书请撤,兵部遂将其迁到淅川。至于高利借贷、长吏所巧为条目以浚民自利者,一概废除殆尽。而社仓、义学、水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务,则按顺序依次修举。摘取《家礼》酌取可行者为一书,俾民遵守。遇到强硬的抗法者则用更强硬的手段将其制服,不允许任何邪恶势力存在。再就是修缮城池训练壮勇,严饬武备。黄耳半山等地方过去多次发生矿盗现象,西峡口通秦晋是食盐走私的必经之路,李若讷要求对进出两地的人严加审查与控制,直到离任该地未发生草寇为患的事。

  万历三十八年(1610)李若讷入京听候考核,以治行异等准备提拔内任,正赶上其父李汝相去世,吏部官员觉得晦气,就草草许给一个“同知”了事。服除,出任归德府同知。御史们认为李若讷当副职不容易发挥其特长,吏部便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将其调任睢州知州。睢州也是俗悍而侈,以难治出名。李若讷任内严格依法办事,坚持除恶扬善,很快扭转了此地凶悍好斗的恶习。

  李若讷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前后擢升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督易州饷,稽阅精敏,诸商输芻者不得欺,再次擢升正五品的户部郎中。时仓场多为宦官干政,变着法子冒领侵占,李若讷实事求是地上报给户部尚书,涉事宦官才有所收敛。

  万历四十六年(1618)秋,辽东军事重镇清河城(今本溪县清河城镇)被敌兵围住,城破时援军赶到,军饷告急,李若讷主动请缨为清河城守兵押送军事物资。按照明制押运军饷需要一位员外郎或郎中随行押送,当时的众郎官因怕派到自己而全沉默不语,但李若讷却能主动请缨前往,深得户部尚书称赞。送饷任务完成后,户部尚书便奖励给他几天的假期,李若讷借机回临邑探望自己的老母。

  不几日,李若讷便出任正四品的南直隶太平府(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江州区)知府。由于他熟悉民事,洞晰吏胥情伪,所以到任不久累年的积牍便廓然一清。当地习俗多讼,只要李若讷说上几句话,就能把是非曲直分析得明明白白,大家无不慑服,诉讼案件因此大大减少。为了加强太平府的城防,以芜湖帑廪之羡为采石矶修补城墙,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将营垒、什五、兵械、舟楫等进行补偿修缮。采石矶于江防为重镇,时海内无事,李若讷督促部下将营垒、什五、兵械、舟楫皆登记账册,受到按察使的嘉奖。再如为黄池镇修建城墙,修葺学宫,重修李白祠,铺采石矶至府衙的石板路面等,皆能因势利导,民不知劳,太平府辖区于是大治。

  天启三年(1623),李若讷转任湖广按察蕲黄副使,备兵下江(今湖北西部以下江面)。当时长江防守久弛,李若讷奉玺书,申明法律法规,征集和补充兵员,购买和打造兵器,制定奖罚措施等,军容大振。自阳逻(阳逻位于今武汉市东部,为武汉“东大门”)至新江(今广东翁源县附近)八百里,皆深箐茂林,聚众为匪者多隐匿其中,当政者很少有人到过这里。李若讷却能扬舲乘风,数次巡察其地,使得吏民叹服。天启五年(1625),李若讷被擢升从三品的四川布政司右参政,主管驿站事务,不久改为分司主管。尚未到任,因母病离世,李若讷再次回乡守制。政见不合者趁机纷纷上书,诬蔑李若讷在楚时独断专行,大兴无用之土木,浪费国家大量资材,李若讷因此而被降一级。服除后补从四品的浙江布政司右参议,莅治嘉兴湖州。嘉兴湖州为全浙门户,赋役繁重,征发纷纶,审核为难。两郡有司守令而下大小官吏百馀人,贤者与不肖各异趣,水陆防御军幕错处,所部士兵4000馀人,与老百姓的土地交错连袂,最不易治。李若讷正己率下,振举纲领。属下诸吏均能听从指挥,曹胥也能干净做事,使得湖州社会稳定民众安康。

  崇祯三年(1630),“以浙江右参议李若讷为湖广副使”,巡上荆南,兼管下荆南。面对千头万绪的五署事务,他能从容应对,常常跟无事人似的。李若讷因此改正四品的四川按察川西副使,代理布政使(从二品)。后入朝庆祝皇帝寿诞,李若讷又被蜚语所中,遂决计归里。崇祯七年(1634),李若讷补从四品的广东罗定兵备参议,遂以病请归,不顾同事挽留,彻底退出官场。

  李若讷以文学致身,其为政均是秉承儒家治国理念,既能勤政爱民,又能廉洁自守。所到之处振兴学校,奖励人才。在打击土豪劣绅上,有时也用一些强硬手段。任太平知府时,粤兵过芜湖,停留了两天两夜不肯离去,在当地人中引起恐惧。李若讷急忙赶过去,与其头目会晤,了解到粤兵的苦衷并帮助化解,粤兵才迅速离去。在湖北期间,赶上荆王去世到处选择墓地,结果其家奴相中了一块民田,而那户被占田的农户死活不同意,便诉之府台和道台。李若讷奉命同长史一起察看是否可行,最终裁之以义,终于使王府重新选择了墓址。

  史书说李若讷以不能阿谀奉承权贵之人,故虽然进入了郎署但很快就被挤出,只能浮沉于布政使和按察使之间,直到致仕归家。是时魏忠贤的阉党方擅威褔,势倾人主,热中于仕进、急于进取者多巴结其党,李若讷独不与之往来,可见其对个人的仕途并不那么看重。

  李若讷喜欢安闲度日,对于饮宴、声色、珍玩、宫室、輿马诸好一无所爱,唯独喜欢读书。为官所到之地,必载书自随,有空即展卷阅读。既然退休归田后,也是关起门来读书课子,不轻易到官府游玩。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小万卷楼”,足见其藏书之多。对造访的客人,不是志同道合者不曾宴请接待。居家期间,偶出郊外,也是幅巾草履而已。年轻时与王象春、公鼐齐名,晚年更加工于诗文。所著有《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四品续稿》十卷,《杨花诗》二卷(凡二百首),《训儿义》二卷,《学术辨》《良知议》《孟氏三事议》《原性》《原仁》《皇极经世论》《易老论》《佛氏轮回论》各一篇,《策略》若干卷。李若讷好奖诱后进,尤精识鉴,其所赏拔,皆有所成就。万历三十四年(1606)曾分校中州乡试,得士五人,其中有三人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有二人成了知名学者。

  清道光、同治《临邑县志》记载:李若讷工于文、表、疏、策、论、序、记、说、诔、赞、诗、赋等,无体不能,著有《五品稿》九卷、《四品稿》十卷、《训儿义》二卷、《二请堂诗集》一卷、《杨花诗二百首》二卷。《四品稿》《五品稿》诗集之名,是以李若讷写诗时所居官职的职级来命名的。该志还收入了李若讷大量的文稿,其中有《拟上命秋爽东宫讲学阁臣贺表》《请裁革二十四马房驴头疏》《钱谷论》《屯盐策》《原性》等文章26篇,诗9首,为后人研究明朝的赋税制度和临邑县的风土人情留下宝贵的史料。李若讷除了留下大量的文稿之外,还遗留有一象牙朝笏,光洁如玉,温润如脂,其高4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6.2厘米,今有李侍御村其后人珍藏着。

  康熙《内乡县志》记载:“(李若讷)清惠精明,民爱而畏之,迁归德府同知”。该志对此专门评论道:“清,则民不忍欺;明,则民不敢欺。李若讷为民所爱,又为民所畏,非真能清且明者乎?”

  康熙《济南府志》对李若讷的人品、官品、文品给予高度评价——“(李)若讷事亲至孝。守太平,郡以大治,而橐中止二十四金。荐历参藩,所至以文学饰吏治,清执不阿,不事结纳,仅以三品终……与王象春、公鼐主张重开诗界、不沿袭那些陈腐滥调,诗风纵横放驰,‘齐气’奔轶,独立一方。”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31位省级党委“一把手”到位山东籍7人

下一篇:数码摄像机动态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