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 忆英烈 德州籍著名英烈事迹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武大风(1915—1943) 原名武同心,字班昌。庆云县东安务村人。出生于一个下中农家庭,性情温雅端庄,忠厚俭朴,素怀大志,坚贞而有骨气。庆云简易师范毕业,经常涉猎社会科学,特别是对政治、哲学、法学及兵书战策等书,更是爱不释手。在简师就读时,被称为“书迷”、“奇才”。1931年加入中国。1934年参与领导了马颊河罢工斗争。1937年任庆云县三区区长。1939年任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2年任山东省阳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3年在铁营洼突围战中不幸牺牲。
邵东鲁(1917—1946) 字界齐,庆云县中丁乡刘古风村人。天津第一师范毕业后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参加了抗日救国军,后转入三十一游击支队政治部工作。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在八团二营任组织干事。1940年,随军开往鲁西,后任冀鲁豫一分区后勤部总支书记,继任分区政治委员。
他朴实刚直,是则是,非则非,从不苟同。曾参加天津爱国。抗战期间,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为工作不遗余力,积劳成疾,于1946年3月17日病逝于茌平。
庆云县人民政府县长郑德昌在建烈士祠时赠言褒奖,“东鲁同志,志壮、气烈、行坚、情深、思直,此五者,革命之行似已备,革命之风似可法。”
于曼青(1916—1939) ,原名于春溪,字静涛,禹城市李屯乡人,是禹城早期抗日武装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1936年加入中国。 1937年冬任中共禹城县第一届委员会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 1938年7月,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同年,任八路军129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团长。 1939年4月,调任范筑先抗日游击总队4营教导员。同年7月在截击日军时牺牲,时年23岁
戚夯(1893-1948),1893年生于山东省武城县戚庄村。原名戚伯黎,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戚夯。在革命队伍中,历任武城县抗日县政府代县长、中共冀南第六军分区抗日独立营长、冀南第六专员公署组织部长、邯馆铁路局筹建处财务处处长。
1948年4月27日夜,反动派纠集暴徒两千余人,将肥乡县政府、公安局和邯馆铁路办事处分别包围袭击。办事处全体干部奋勇抗击,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敌人登房纵火。在撤退中,他腰部中弹,伤势严重,流血过多,加上年老体弱,壮烈牺牲,时年57岁。
戚烽(1921—1942) ,原名戚绍炎,戚啸中,武城县杨庄乡戚庄村人。1938年春,他在动员委员会出版的《抗敌报》上,以必敬吾、啸中的笔名,不断发表文章、散文、诗歌,大声疾呼全国人民团结抗日,收复国土。1942年12月,他率领武城县大队60多人活动在城南一带,不断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在水坡村一带的反扫荡战斗中,他带一个班狙击敌人,命令其他战士突围。全体战士奋勇战斗,伤亡很大,子弹也快打光了,敌人蜂拥而上,他腰部中弹,不幸被俘。敌人要他跪下,他却愤然站起,对敌人破口大骂,用尽全身力气高呼:“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敌人没等他喊完,用刺刀向他刺去。他为中华民族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1岁。
李思孝(1905—1942) 原名李慕先,1923年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同人接触,接受了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1925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中国,是夏津县的第一名员。
1937年冬,在河南省新郑县参加“农民先锋队”。1938年初,长葛县建立“民先”大队,任副队长,并在沂水寨组建了以“民先”队员为骨干的“抗日救亡农民协会”,他任委员兼参谋。
1942年春,他赴豫东通许一带去活动,约10多天后,被支队司令王润民派人暗害。1985年7月,夏津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