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东西问丨王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

2023-04-22 10:48分类: 山东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中新社北京4月21日电 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讲述”中外文明互鉴?

  文化遗产是文明互鉴的见证者和讲述者。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以下简称“中国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已有4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数量居世界第一。

  这些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人类非遗”)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为人们讲述世界文明故事,尤其“中国茶”对中国和世界而言,具有独特意义。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如是记载。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制作技艺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技术价值。相关文化习俗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独特见证。

  茶是中国人与自然密切互动的产物,从造字之初即与天、地、人产生了特殊的关联。“茶”字在造字法上属会意字,由上部的草头、下部的树木、中部的人组成,即“人在草木间”,既用文字描绘了茶农采茶的画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这说明茶文化是在中华传统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天、地、人的和谐共生中良性互动,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和社会观,具有生态文明互鉴的中华基因意义。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的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等遗产项目榜上有名,形成了中国各地区各具特色的茶农业文化系统。

  “中国茶”申报人类非遗成功后,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将在今年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以“茶”之名为一座古茶山申遗,整合了“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人文生态景观格局。若申遗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茶起源于中国,唐朝时开始传入日本、朝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17世纪传至欧洲各国、美洲大陆、中东、俄罗斯等地区,盛行世界。中国茶文化更是传播海外,与各国国情、文化基因结合而催生出具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各种茶文化,比如日本茶道、英式下午茶等。

  “中国茶”申遗成功,在茶文化遗产复合性、有机性的系统保护方式上具有重要国际示范意义。这种全新保护方式为世界贡献了颇具价值的遗产保护思路,其蕴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和生态智慧,在当代世界具有文明互鉴的独特意义。

  联合国大会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这为人们从国际视野看待茶在经贸、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一个世界交流窗口。

  丝路非遗见证了中国特色商贸物资的对外贸易。与“中国茶”一道被世界熟识的,还有“中国瓷器”“中国丝绸”。茶、瓷、丝,三者可谓中国最受世界青睐的“丝路商贸三大件”,在不同历史时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丝路非遗见证了中华特色产品制作技艺的海外衍生。历史上,中国向世界输出特色优质瓷器产品;伴随着丝路贸易的中间商垄断、远洋贸易的商品供不应求等历史因缘,欧洲、中亚、南亚、东亚等地逐渐出现一些模仿或改良而形成自身风格的瓷器,例如日本的伊万里瓷、土耳其伊兹尼克瓷等,刮起了一股行销世界的“中国风”。

  丝路非遗见证了中国关键技术发明的世界传播。中国“四大发明”中,与古代造纸术紧密相关的安徽宣纸制作技艺是“中国造纸”的代表,与“中国书法”“中国篆刻”等人类非遗项目密切相关。中国纸、中国字与中国印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具有鲜明中国意象的绝美艺术画卷,得到世界的欣赏并被广泛学习;雕版印刷技艺、活字印刷技艺等“中国印刷”的代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及欧洲传播,影响了世界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效能。

  丝路非遗见证了海洋文明的习俗和技艺交流。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密切相关的人类非遗项目有福建南音、妈祖信俗等,随海外移民带到了东南亚,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最典型的是妈祖信俗,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人类遗产,在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亿多信众,其广泛传播与华人努力海外开拓和习俗交流密切相关;“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基于闽南人创造的民间仪式,成为中国与马来西亚共同申遗成功的人类非遗项目,展现出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

  文明互鉴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着非遗保护工作。中国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世界上最早加入公约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中国在非遗的海外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世界提供了对遗产的独特理解方式。

  从中国翻译“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个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看到中国对于世界范围内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保护的理解进路:“非物质”体现了“日用即道”的工匠精神,“文化”体现了“活态见证”的人文交流,“遗产”体现了“文化家底”的当代互鉴。其保护级别冠以“人类”的名词限定,则强调了全球不同国家、族群、社区、集体中“人”的核心作用,文明互鉴正是依靠地球上不同地区人们的广泛交流而推动的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和相互信赖。

  文明互鉴过程中,文化遗产提供了更有仪式感的见证和叙述。物质文化遗产可让人们看到实地、实物、实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让人们看到实人、实物、实事,及贯穿其中的传承人和代际赓续的口传心授。这些正是中国故事的上佳讲述材料,具有鲜明的可见、可达、可触、可感的天然优势。

  在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中,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留下诸多痕迹,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见证,其蕴含的中外文明互鉴内涵鲜明指向共生、共建、共筑以及交往、交流、交融的突出价值和非凡意义。

  人类非遗用诸多实际案例在讲述一个重要理念: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的非遗传承本身是全球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更好地服务于本民族和世界。

  王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礼制史、中古墓葬考古、北京文化遗产尤其大运河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在《中国史研究》《考古》《中华文史论丛》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合编6部。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彰显中国文化魅力2023维也纳联合国中文日即将开幕

下一篇:“妙手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农大”活动黑龙江启动 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