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讲好新时代“孔孟之乡”的文化故事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一山一水一圣人”的美誉背后包含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助推文旅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山东省通过坚持“两创”,让孔孟之乡的“诗”和“远方”擦出更闪亮的火花。
孔子是学术民众化之第一人和士阶级之创立者,对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定鼎之功。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孔府、孔庙、孔林等“老三孔”是纪念孔子、读书人朝拜之圣地,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如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日益增添魅力。
在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工作人员通过多元多媒展示技术,活化复原了春秋时期的萧韶雅乐,生动演绎中国的礼乐思想。“过去在孔府就有古乐的传习所,它延续了中国礼乐学习、演示和研究,现在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将这一技艺继续延续下去。”孔子博物馆名誉馆长龚鹏程说。
近年来,曲阜市围绕“文旅强市”的战略部署,走出了“文旅深度融合 创新引领发展”的旅游发展新路子。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与孔子研究院形成“新三孔”,成为山东省文化旅游新地标。同时,还构建了从“三孔”拜孔到尼山“学孔”再到慢城“儒客”贯穿南北的儒家文化深度旅游大格局,让“新三孔”与“老三孔”完美呼应。
在儒学“亚圣”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市,每当假期来临,孟庙、孟府就成为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研学游不仅是旅游,还能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位游客说,“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耳熟能详,他专程带孩子实地体验。
据了解,邹城市将儒家传统礼仪活态展示与体验作为重点,推出成人礼、开笔礼等一批国学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孟子的成长之道、修身之道等10条研学旅游线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同时,还聘请专家开展《孟子》《中庸》《大学》《论语》系列解读,推出《孟子文献集成》《孟府档案全编》和“邹鲁文化丛书”等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开设孟子大讲堂、孟母大讲堂等公益讲座,在全社会形成了传承儒家文化的浓厚氛围。
在“中国牡丹之乡”山东省菏泽市,每当牡丹盛花期来临,当地采取“‘5G+VR’ 720°全景慢直播”“云见证百年牡丹盛开”以及多平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等多样直播方式,推出了“云赏牡丹”系列网络直播活动,让海内外游客在云端也能身临牡丹文化艺术的海洋。
云端绽放的牡丹在促进牡丹系列产品火爆的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一些县区纷纷借势推介中国牡丹之都系列商品销售,如定陶区采用“云直播”形式举办“玫瑰风情节”,加大玫瑰茶、玫瑰糕等玫瑰深加工产品推介力度,带动玫瑰产品销售8000余吨,总收入约2.3亿元。据不完全统计,牡丹节会期间,菏泽市共举办各类直播活动1.5万场次,销售量超3000万单,销售额达14.74亿元,在激发了消费活力的同时,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扑灰年画和泥塑的发源地——山东省高密市姜庄镇,当地将文化振兴与为民服务相结合,打造红高粱艺博园、高密泥塑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布局,还自筹资金2000万元建设了泥塑产业园,对泥塑产品从取泥—捏塑—上色—晾晒—销售—展览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整合,设立高密泥塑文化艺术馆、电商直播工作室等20多个功能区,有效推动非遗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就业。通过发展教育研学、文化旅游、文创展示、电商直播等多种业态,目前,姜庄镇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引领带动5000多名群众从事非遗产品生产、民俗文化研发。
山东拥有泰山、“三孔”、大运河、齐长城4处世界文化遗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诗”和“远方”加速融合。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主会场淄博博山颜神古镇,淄博刻瓷、周村烧饼、泥塑面塑等8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中华老字号企业现场展示展销,百余款非遗产品进行线上直播,既为观众推介了非遗好物,又极大丰富了景区业态。在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孔府印阁、章丘铁锅、平度草编、淄博陶瓷、泰山玉器等传统非遗技艺和现代文化创意紧密结合的“山东手造”产品,尽显齐风鲁韵百工之美,受到参会者的一致青睐。
山东在文化传承方面注重统筹保护利用,一系列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活化。同时,积极探索“文物+旅游”“非遗+旅游”新模式,让文旅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山东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8.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万亿元。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正通过文化“两创”新路径,为山东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