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为“爬坡过坎”强心铸魂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齐鲁大地上,每一个年轮都有独特的文化表情,每一个个体都有难忘的文化记忆。
回望过去一年,触动山东人的文化收获很多:城市里开起来的一个个实体书店,手机APP上能便捷查询的一幕幕精彩演出,一场场聚人聚心的“邻里百家宴”,一个个感动你我的“时代楷模”“山东好人”……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场景,一个个愉悦心灵的瞬间,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齐鲁文化年度景致,折射了一年来山东对文化强省建设的高点谋划、高度重视,对新时代山东新形象的着力塑造,对当好“两创”探路者先行者的文化自信,对光大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初心不改,对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的着力培育,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共享发展理念的扎实践行。
把目光投射得足够辽远,更能读到山东延续历史文脉、扛起文化繁荣发展使命担当的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
当前,山东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文化强省建设上,山东把习总书记的关心厚爱,转化为强大动力,以蓬勃的文化实践磅礴的精神伟力,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强心铸魂。
即使时光之河已向前奔涌了五年多,回想起来仍让人心旌激荡。2013年11月26日,习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在临沂,习总书记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8年11月25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研讨会举行。(来源:新锐大众)
山东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文化自信和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勇担重任、阔步前行。五年的节点上,山东再出发。2018年11月,山东接连成功举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研讨会,用山东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证明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山东始终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推动沂蒙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用红色文化教育党员干部群众,推动全省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
“山东将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当好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为中国智慧贡献山东力量。”
省委书记刘家义的话铿锵有力,既是这一年来山东工作的有力总结,也为下一步工作绘就蓝图。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共筑伟大复兴之“梦”。
省委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此前此后,一系列重要会议,清晰展现了文化强省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逻辑。一系列重磅文件密集出台,更为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政策支撑机制保障。
这一年,山东深化理论研究阐释,为文化强省提供理论支撑。组织开展“文化三源”、国运文脉文化政论片和系列丛书等重大课题研究。“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研究”获中宣部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立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省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208项。
做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成立新旧动能转换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专班;形成《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绘就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蓝图。
衔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文化旅游、文博子规划等正配套制定。
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这一中心工作,文化顶层设计持续发力。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文化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文化专项方案》等,为文化精准扶贫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各市县文化部门跟进配套政策措施。
《山东省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发布,以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为龙头,辐射带动一批特色鲜明的影视产业园区,全省形成“1+N”影视基地(园区)布局。
这一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成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已成大势。制定出台《山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评定标准》,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成功举办,为产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省市县三级发放使用消费券9259.34万元,直接拉动消费3.7亿元,间接拉动消费81.8亿元。
有点也有面,重体亦重魂。布局谋篇,层层推进。在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文化强省的征程上,一幅幅壮丽的图景在齐鲁大地勾勒而出。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共筑伟大复兴之‘梦’。”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催人奋进。
一年来,山东立足文化资源丰厚优势,自觉承担起“兴文化”的使命任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
元旦小假期,曲阜尼山圣境景区体验式项目——“手读”《论语》吸引了大量游客体验,94个蒲团座位座无虚席,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供体验者用毛笔临摹《论语·学而篇》。这里推出的“礼敬先师、大学之道、手读论语”三大体验产品一改往日走马观花式的研学游模式,结合情境将传统文化体验极大拓展。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来感悟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
“将传统文化与旅游融合,尼山圣境在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传统文化与教育培训融合,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说,深挖厚重的儒家文化底蕴,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围绕“两创”,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在全省推开。评选出2018年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26个,挖潜泰山文化、大运河文化、海疆文化等文化资源。“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规划、“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规划齐头并进。
武警山东省总队济南支队王成龙同志被省委宣传部追授为“齐鲁时代楷模”。(来源:山东电视台)
山东依托沂蒙根据地、胶东革命根据地丰厚的红色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基地。“齐鲁时代楷模”王成龙等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不断涌现,不断丰富着沂蒙精神的时代内涵。
“许步忠,步步忠诚,一心为党为民!”去年11月,第14位“齐鲁时代楷模”发布。山东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基层道德品德创建的工作在全国叫响。系列“齐鲁时代楷模”“齐鲁最美人物”陆续发布;“四德工程”建设示范点达200个;“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不断深入。
这一年,山东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等重大工作历史契机,用遍布乡村的山东实践回应中央交给的重大任务。开展移风易俗,推动解决婚事高额彩礼问题,落实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减轻群众负担,基层一片叫好。
这一年,清明祭英烈、向国旗敬礼、“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举行;省第五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火爆荧屏;9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30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网上虚拟展馆。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目标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扎实有效。
这一年,“儒商大会2018”让全球重新认识山东,“厚道鲁商”品牌企业榜持续发布,“法信通·山东省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不断完善,发布失信被执行人近70万人,山东挖掘诚信文化资源创新营商环境改善的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这一年,齐鲁文化走出去的脚步更加铿锵、姿态更加开放。央视中秋晚会在曲阜尼山圣境浪漫演绎,全球逾2亿观众浸润在儒家思想精华中。山东当好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的使者,第五届尼山论坛吸引了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全年共派出15个团组200多人次赴18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展览,讲述中国故事的山东篇章。
“一年来齐鲁大地上源源不断的文化探索实践充分体现,当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浸润日常,当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渗透心间,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更加强烈地迸发出来,为各项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说。
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全省城市影院放映场次444万场,观影人次7769万人,票房26.02亿元,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票房指标分别比2017年增长14.7%、8.1%、13.5%。电影创作生产数量稳定增长,省内影视文化单位全年共申请备案265部。
“电影票房的增长,是群众文化消费热情高涨的体现,是文化产业发展利好不断释放的体现。”省文改办主任刘皓表示,2018年我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领域的“简政放权”,着眼于把该由市场做的放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交给社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照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文化体制越改越活,文化产业越做越强,文化惠民越来越实,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共同思想基础越夯越实。
改革不断深入,体制活力倍增。我省建立省直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会商协调机制,完成省直文化领域行业组织专项治理。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省直文艺院团深化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基本实现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文化市场执法经费和能力建设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广播电视台标准化建设工作启动。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培育一批优质项目;规划建设11家文化产业孵化器,孵化培育小微文化企业。
山东展区以“新动能 新山东”为主题,亮相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来源:大众网)
随着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文化产业朝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迈进。2018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602家,实现营业收入6498.1亿元。在第十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山东以“新动能、新山东”精彩亮相。成功举办第七届山东文博会,6个项目签约,投资额1216.8亿元。在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新旧动能转换高端论坛上,11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现场签约。
影视演艺、出版传媒、文艺创作活力迸发。我省3部作品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部作品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领先全国。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项目基地,多部国际大片同时拍摄制作。多部影视及文艺精品获得口碑和市场双丰收。
群众的笑脸是检验工作的“试金石”。我省组织52支省直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送文化活动200余场。第十一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第二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和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让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姿多彩。
扎根大地,深入人心。那些为未来播下的种子,终会有新的收获。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命力迸发出来,收获的是全省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推动齐鲁儿女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原标题为《文化强省建设:为“爬坡过坎”强心铸魂——2018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盘点⑦》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