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建议提案

2023-04-19 04:53分类: 山东名人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案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提高非遗传承发展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德州自古就是神京门户,人杰地灵。市志中记载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东方朔——著名文学家,祢衡——东汉文学家,颜真卿——书法家,邢侗——诗人、文学家,王祝晨——现代教育家等一大批历史名家名人,为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运河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1项,各县市区也已确定了省级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3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92人,建立了完善的名录体系。

  (案据)通过走访调研德州市辖区300个村庄,与民间艺人、非遗传习场所负责人、工艺作坊负责人、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和探讨,对德州市陶艺的制作、大鼓的制作,醋的酿造工艺、民间戏曲、哈哈腔等集中调研总结发现,现有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其他市数量多、质量高,文化底蕴深厚。加之市里相关部门积极挖掘保护,才使很多项目传承下来,而且得到了政策支持。

  德州市民间喜闻乐见的“杂耍”、“二古摔跤”、“万花筒”、“乐器制作(大鼓制作)”、“小炉匠”、“锯盆锯碗”等很多优秀传统工艺已经不见了,更谈不上发扬光大和传承保护了。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尽到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职责,更好更准确的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建言献策。我专门拜访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小组组长鲍家虎导师、山东省民俗专家张洪庆老师,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向二位专家征求意见和建议,二位专家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几个方面向我做了阐述,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结合调研了解,综合考量,经过反复论证,就加快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的看法和建议: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直接参与制作、表演等文化活动,并愿意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或者技能传授给政府指定人群的自然人或者相关群体。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首先要弄清两个概念,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前者是指传承人,如:表演技艺的传承人,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后者是指处于外围状态的社会群体,如:各级政府、学术界、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引导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就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在德州市辖区,有一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还十分艰难,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撑,让他们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不够。我们可以考虑经济因素的介入,最好能以群体资助的方式支持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2、大部分传承人的技艺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虽然收入提高了,真正属于自己创作的作品却越来越少。国家的扶持和输血助长了匠人的贪婪。非遗传承人对社会规则的无知演变成狂妄自大的个性和对金钱的畸形渴望。

  3、匠人的失职是尽心竭力的把自己的手艺做好,进而传承下去,但有些非遗传承人已经演变成了演员。变成了商人,每天工作变成了给前来参观的官员表演和在媒体面前做秀,技艺荒疏已久者众多。

  5、很多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并没有真正的将德州市历史名家名人,传统表演技艺,传统艺术技法技能,传授给市民、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为了追求名利。

  6、每两年一次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山东省文博会,这么重要的会议,有的不参加,即使参会也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而且存在互相打压的现象。

  (建议)围绕市委市府关于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对文化非遗的保护,推进文化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工作思路,建议实施措施如下:

  《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文化遗产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国务院制定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行政法规,借助相关政策,实施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强化文物安全工作,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振兴传统工艺、手工艺,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文化领域普法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省市两级举办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主题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协调和评估工作机制,要分别建立文物安全,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文化遗产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对于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别是那些年老体弱者来说,给与补贴的方式,建议政府,政策扶持与帮助,直接对接。而对于群体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比方说,戏曲、杂技等,建议政府能以群体资助的方式支持非遗传承工作。建议整合专项资金,将资助经费直接发放到传承人或者传承群体中,避免层层盘剥现象的发生。在审批过程中,既要考虑城乡差别,还要考虑到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差别,传承人年龄的差别以及身体状况的差别等一系列因素。

  建议开展一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分门类建立保护名录,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尤其是大运河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等项目开展分类保护。参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精心组织重要节庆活动。鼓励各县市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活态传承和经济发展双赢。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努力提升传统产业质量水平。研究口头传承和表演艺术类项目,保护传承的系统政策措施。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推动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支持传统戏剧表演团体排演传统剧目。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遗产发展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广泛利用各类媒体,公共机构,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组织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活动,凝聚起全社会广泛共识。加强研究阐释用“德州文化,讲好德州故事”。建议探索构建常态化、专业化、全媒体文化遗产传播体系。

  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等文化元素培养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理念。

  围绕运河生态产业园,美丽乡村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市文化产业资源和优势,将市域文化融入生活,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建设。

  积极推动扶持,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非遗传承工作。努力完善全社会参与非遗保护的工作体系,形成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为传承人提供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宣传策划,金融资本,产业信息,展示推广,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专业服务,厚植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生态,发现价值,激发潜能,做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创造德州文化非遗的美好未来。

  自2007年起,我们开展了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1项,各县市区也已确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669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1人、10人、123人、516人,建立了完善的名录体系。自2015年12月1日月起,我市拥有了地方立法权。《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纳入地方立法规划,列入2020年法规项目建议名单。目前,《德州市非遗保护条例》已开展多次调研,通过调研,详细了解了我市非遗项目的现状、急需解决的问题。但立法相关工作还未开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州市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数量缺乏。相比于省内其他地市,我市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上在全省处于末位。德州市有影响力的非遗名录相对欠缺。

  (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可借鉴成果少。《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于15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目前仅菏泽市出台了《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9年潍坊、淄博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立法起草工作,其他地市还没有将非遗立法纳入议程。目前德州立法可借鉴的立法成果不多。

  (三)保护资金不足。近年来,全省大多地市已设立市级非遗专项资金,我们多次以各种方式提出设立市级非遗项目专项资金的建议,但由于财政紧张等原因,一直没有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经费的短缺,是制约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非遗项目因缺少经费的支撑难以为继。

  在政策、资金支持方面,根据建立非遗名录进行分级保护的制度,积极争取非遗政策扶持。一是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022年为德州黑陶、宁津杂技、临邑一勾勾、德州扒鸡争取国家级非遗保护资金128万元,落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的补助, 目前上述资金已通过国家文旅部审核入库,正在等待分配资金指标;将跑驴、齐河黑陶纳入省级非遗资金申报范围,积极争取省级非遗资金补助;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6000元的补助。对经济特别困难的传承人,给予物质和经济支持,传承人专项补助资金全部用于购置传承工具、设备、材料及带徒授艺等方面,都较好的对所代表的非遗项目进行了传承和发展。二是市级非遗保护多措并举。由于我市财力困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没有设立专门的保护经费,市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没有固定保护经费。但是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各种非遗博览会、非遗跨市展演,一般来说都能享受一定的补贴;每年通过非遗项目送戏下乡演出1000多场,既解决了传承人的生存问题,又确保了传承保护;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非遗”保护,依托山东省文博会、中国非博会等平台展销推介我市非遗产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我市非遗项目,通过引进资金加强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此外,还组织我市非遗传承人30余人次参加了黄河流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中国非遗传承人群(黑陶)技艺研修班等培训,让传承人走出去,开拓眼界,提升社会知晓度。

  当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是当前重大政治责任,此外,还需要坚决做好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些非必要、非急需的项目支出需要大力减压,以统筹财力保障重点。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非遗普查工作,全市搜集实物711件,普查资源3262项,建立了11个“非遗”档案室、6个展厅。编制了《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汇编》、《德州民歌集锦》、《600岁的德州》等,并拍摄整理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集》。

  为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开展“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德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精心组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完善“山东手造”组织架构,制定分工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围绕省里确定的“十项重点任务”,制定了我市重点任务,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科室,各项任务同步展开推进。二是建立并不断完善项目信息库。梳理本行业、本地区的手造资源,摸清底数、摸准数据、摸清现状,分层级、分领域建立基础信息库。项目库以国家、省、市、县四级传统手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为主,兼顾一些老字号、名牌产品。目前已征集入库项目八大类共230项。三是推进“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建设。非遗工坊具有保护非遗活态传承、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优势,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我局按照根据文旅部、人社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中的标准,对我市具备非遗工坊条件的场所开展了书面调研工作,梳理出40项具备条件的工坊,为下一步设立“山东手造”非遗工坊建设打下基础。四是加强我市“山东手造”项目的宣传推广。协调市级主要媒体统一开设手造专栏,积极联系省级媒体扩大宣传,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对入库项目分批次、分类别推出系列深度报道上百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动手造产业进景区、进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指导县市区培育一批手造重点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工作,建立起集产、销、研、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手造产业体系,打造领军品牌;统筹利用文化产业、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等政策,扶持本地手造企业;积极参加“山东手造”的各项重点展会活动。

  今年春节期间,市文旅局组织开展了“视频直播家乡年”工作。在“腊八”“小年”“除夕”“春节”“元宵”等各个传统节日节点,相应的策划了适合的非遗项目,联系齐鲁晚报、市电视台、德州日报、德州晚报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抖音、快手平台发布,策划指导德州电视台在上述各节日节点推出五期栏目对非遗进行宣传。这些报道带动了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许多传承人也发布了大量的视频,工作受到省文旅厅通报表扬。

  积极部署开展城市社区和乡村共同开展的文化惠民文艺演出,精心编排演出文艺节目,讲好新时代故事,多演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逐年提高基层群众的满意度。一是在全市行政村、贫困村全面部署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艺演出活动,常态化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2021年,全市累计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215场、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8855场次,全市行政村覆盖率为100%,村均演出场次为1.77场,超额完成省对市考核目标任务,仍与上年相同,于其他完成100%覆盖任务市并列全省第一名;二是积极开展城市剧场、城市社区文艺演出。成功举办德州市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永远跟党走——德州市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新创重点剧目现代京剧《追梦》、原创歌舞剧《兵出渤海湾》在德州大剧院展演活动,红色杂技舞台剧《大刀传奇》在宁津德百蟋蟀谷常年全天候演出。乐陵、禹城市文旅局创排冀鲁边红色舞台话剧《富平镇》、歌舞剧《大禹治水》也分别在本县市区剧场进行展演活动;三是积极承办第四届中国歌剧节,为德州市争取到2台4场代表国家级最高水平的歌剧剧目展演,由于行动迅速、谋划细致、氛围营造浓厚、组织保障有力,德州市获国家文旅部优秀组织奖;四是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10月份,组织市京剧院人员到新疆喀什市伽师县举办为期1周的京剧培训班。11月份,组织富有德州地域文化特色的京剧、杂技、黑陶、剪纸、书法、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拔尖人员到新疆十二师开展为期1周的“齐鲁文化兵团行”文化交流活动。

  除上述“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宣传工作以外,市文旅局加大“山东手造”宣传工作。自3月启动山东手造工作以来,我市的宣传报道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央视、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山东电视台、大众日报、德州电视台等国家、省、市重量级媒体发布德州手造项目报道百余篇。目前正在与央视《齐鲁巨匠》栏目组接洽来德采访事宜。在海外宣传方面,积极响应国侨办举办的“网上外派教师试点”项目,保证德州传统文化疫情期间依然走出国门、坚持“两创”,通过网络平台,向国外学生传播德州优秀传统文化。德州市面塑非遗传承人、德州市剪纸非遗传承人等隔着屏幕和韩国的小朋友们进行互动。齐河黑陶作品“玄艺杯·国色天姿”还登上巴西《哥伦布日报》,以独具艺术魅力的中国风范受到关注和好评。

  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说到底为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是把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今年来,市文旅局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以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旅生活需求为目标,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着力构建“1+6+3”工作体系,实施“八大工程”,包括:文艺精品创演工程、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行业管理创新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治理能力提升工程、机关党建引领工程。我市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进乡村,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力求各项工作“出圈出彩”,开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青岛最美的名人故居之一一座德式小洋楼曾是康有为的家

下一篇:山东胶州在历史上出过哪些名人?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