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乡村过去流行“五更拜年”这一习俗如今已逐渐变淡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人们拜年的方式已经多种多样,可以电话,可以讯息,可以语音,也可以视频。
当然,以上新型拜年方式主要流行在城里或者彼此相隔较远的亲朋之间,而对于生活在同一个村落的人们来说,登门问好的传统拜年方式依然是主流。
在笔者老家(栖霞),以往都流行在凌晨两三点钟左右出门。按照过去的时间制度,这算是五更天,故民间也称之为“起五更”。
如果严格来说,“起”这个字有时也并不太准确。因为老辈有很多人家在除夕晚上根本就不睡觉,而是一直守岁到午夜。跨年的钟声敲响之后,男丁们便开始放鞭炮,主妇们则开始准备年夜饭。待到放完鞭炮,吃好年夜饭,差不多也就到了五更天。这时的街上,就陆续有了拜年的人。而待到四五点钟,便更是人来人往了。如此这般,一直到天亮吃饺子,方稍稍停歇。
上述场面有多热闹?相信经历过的朋友都有深刻体会。不过,时过境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而又热闹的“五更拜年”场面,已经有逐渐淡去的势头。
笔者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人,自九十年代末(小学五年级左右)开始跟随长辈拜年,那时还算是赶上了“五更拜年”热闹的尾巴。而自新千年之后,其场面就有“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这种感觉主要来自两方面的感观,第一,各家拜年的队伍规模基本都在缩小;第二,拜年的时间也越推越晚。
平心而论,这两个现象,都属于一个渐变的过程,并非近几年才出现。只是在近几年的特殊情况下,表现地更为明显一些。
以笔者老家所在的村庄为例,2020年之前的几年 ,拜年时间虽然就已经从以往的三四点钟延后到四五点钟。但四五点钟毕竟也没有亮天,仍算是广义上的“五更拜年”。不过,从2020年春节开始,拜年时间便径直推迟到了六点以后。此时,天色已亮,实际上跟“五更拜年”已经不搭边了。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近两年疫情的影响,而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则与乡村人口老龄化有关。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民俗,都要以人为载体。“五更拜年”的习俗,载体则是农村的老一辈。
平心而论,他们本身属于相对愿意遵循传统的群体,但终究年龄不饶人。就笔者个人观察,现今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大部分都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而今年是2022年,这意味着其中的六十年代生人,年纪也来到了花甲左右。到了这个岁数,再熬通宵、串街巷,显然就有些吃不消了。
因此,在没有疫情之前,很多人家实际上都已经有了“不起五更”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理由。而2020年疫情的出现,则给了大家一个“顺水推舟”的机会。
2020年春节“五更拜年”的取消,的确是防疫的特殊需要。但近两年在疫情防控相对平稳的背景下,不少村庄“五更拜年”的习俗却并没有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也有的村庄还在坚持)。这多少能够说明:人们恢复这一习俗的意愿并不高。而考虑到乡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来即便疫情彻底消除,记忆中的“五更拜年”的场面,恐怕也难以重现了。
按照老家习俗,以往的年夜饭都是在“五更拜年”之前吃。但近两年,随着人们拜年时间的推迟,年夜饭这个环节也变得尴尬。不少家庭要么将它跟初一的饺子合并起来,要么干脆将它取消了。
虽然在胶东民俗当中,“年夜饭”本来就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质(除夕当天的中午饭最重要)。但一点不吃的话,似乎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本文作者:耳左月)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