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千年文脉“齐鲁文化”为未来而来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儒家思想与“上海精神”跨域千年时空相拥相融,汇聚出“合”的智慧;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全球文明交流辉映,超越肤色和语言,阐释着儒家文化“和”的普世价值;山东旅发大会上,“共享好客山东”的盛情邀约,流露着齐鲁热土“诚”的恳切;儒商大会发起至今即将迎来第三次盛会,主题从“大儒商道 至诚天下”到“相聚齐鲁大地 共话高质量发展”,不变的是儒商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感召力……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引导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山东牢记嘱托,在系统性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作上下足功夫。悠悠文脉在山东不断释放出鲜活生命力,也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丰厚滋养。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安与希望同在。面对历史的接力棒,我们将交给后世子孙怎样之世界?在前行的道路上,得到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丢掉的是什么?
共赢的前提是共识。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合作与往来,任何业态的交流与互动,都是以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内在支撑。忽视精神价值的契同而径自逐利,即便有短期成果,也只能是无根野草。
儒家思想浸润的齐鲁文化正是基于此点而发。这里有“管鲍之交” “鸡黍之约”的生动典范,有以德为本、以义为先、以义制利的伦理准则,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警世恒言,更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精神信条。这些文化内涵共同成就了齐鲁大地不竭生命力的源头活水,这些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缩影,也是破局起势亘古不变的良策。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深入挖掘、系统阐发、活化利用以儒家文化为重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打造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建设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聚力文化强省“两创”引领,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跃升。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历史的车轮呼啸驶过,厚重沧桑的齐鲁文化凝视着过去,也映照着未来。文化“两创”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定是一场双向奔赴,而由此在山东大地上结出的硕果,中国期待,世界也期待。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