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黄土 黄种人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黄河、黄土、黄种人,中华民族与“黄”字根脉相连。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4月18日—19日,黄河文化论坛在东营举办,届时全国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将共议黄河文化核心特征与时代价值、共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值得期待。
黄河文化,就是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仰韶遗址、鲁国故城、镇海锁浪铁门关之类过去和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文化,彰显沿黄人民团结奋斗搞生产、百折不挠保家园、自强不息勇攀登之类精神品格的无形文化,以及黑陶烧制技艺、杞柳编织手法、山东大鼓唱腔唱调等或有形或有声且被贴上遗产标签的非物质文化。无论哪一类,都博大精深、气象万千。
我们并非每个人都是黄河文化专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去窥探点滴,看个门道。
有人提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黄河岸边生息、繁衍、奋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也有人提出,“黄河文化存在的空间,可包括黄河流域的全部地区,即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区”。还有人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可商榷、修正之处,前者失之偏狭,将黄河文化巨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局限化了;后者失之过宽,四川大部属长江流域,陕西的秦岭以南地区和内蒙古阴山以北的大草原也不在黄河文化的范围。
黄河像一只大手,善淤、善决、善徙的她,所抚摸之处,在空间上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串联起华夏大地上不同民族和文化。
在时间上,从尧、舜、禹、夏、商、周,到汉、唐、宋、元、明、清,每朝每代无不在黄河水系辐射的扇面上化入化出、兴衰枯荣。不同时空下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各有差异,又一脉相承。在这张文化因子织就的巨网之上,无数根经纬之线,无数个网眼,都大有乾坤,这也是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之趣。
于是,黄河文化既包括从夏商西周黄河文明的早期形成、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的定型与多元融合、元明清时期黄河文化的发展,到新中国黄河治理与黄河流域样貌、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也包括黄河流域的精神信仰、对外交流、斑斓多彩的地域文化、文学艺术,还包括流域内的历史名人、文化遗产、古都名城,更包括名山大川、自然景观、黄河民俗、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用物质哺育了我们的身体,用文化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当下,探寻黄河文化的历史源流、现实意义、未来走向,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强国建设伟力的现实需要。
地处黄河下游的以山东地区为主的海岱文化区,是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探寻中华文明起源地特别关注的重点区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我国学者和学术机构独立发现、发掘的第一个史前文化遗址,便是章丘县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当时,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曾惊喜地宣称,有了城子崖的发现,我们不但替殷墟一部分文化的来源找到了一个老家,对于中国黎明时期文化的认识,也到了一个新阶段……至少可以说,殷商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成分,原始在山东境内。这说明,黄河中下游文化的“主脉”地位从探源一开始即备受关注。
此后,经过近百年的大量考古发掘,探明了从距今8000年—4000年发展出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自成序列的海岱文化区,的确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另一个中心区。
特别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象形文字,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黑陶,以及龙山文化城的发现,进一步提升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主脉地位。
由此,山东是黄河文化研究的“大课堂”。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变迁,流域广大,如今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至山东,一路奔腾5464公里,卸下一身尘土,汇入万顷碧海。万事万物“句号”之处,是总纳之处,亦是溯源之地。这里有黄蓝交汇、新生湿地、万鸟翔集,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地理资源;这里孕育了沂蒙精神,使用和保存了首版中译本《宣言》;这里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省会济南诗意泉城美名扬。
山东也是黄河文化发掘的“大富矿”。黄河贯通我国东中西地区,流域大多地势平坦、气候温暖,为早期人民生活、放牧耕种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使黄河成为促进中华文明融合发展、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天然纽带。黄河数次改道,多走海右之地,也使得这里成为黄河文化遗存的富集区。
研究黄河文化意义重大,至于如何挖掘阐释弘扬黄河文化,有无数种方法和渠道。
近些年,山东高度重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坚持法制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现代化发展、国际化交流,打好规划、保护、产业、服务、推介“五张牌”,努力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黄河声音”。本次黄河文化论坛上,上下两编共60余万字的《黄河文化通览》将与大家见面,书中深入细致地阐明了黄河文化的整体面貌,全面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丰富内涵,是山东全面挖掘、深入研究、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一项重大学术工程。
当然,黄河不只是山东的黄河,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坚持国家站位和全球视野,立足地方优势与传播实践,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蕴含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推动构建黄河文化对外话语体系,创新提升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方式效能,着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帮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更好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发展,围绕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其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作用、时代价值,探究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本次黄河文化论坛,就不仅设置了“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的主论题,还设置了“开启黄河文化与国际传播新篇章”与“弘扬黄河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个分论题。
身为黄种人,喝着黄河水,扎根黄土地,让我们以“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方式,向血液中流淌着的黄河文化基因温情敬意,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取动力,不断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