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做好黄河流域三篇“水文章”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水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总体情况来看,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欠账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生态问题相互交织,黄河流域水生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从整体流域情况来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上、中、下游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各有不同。因此,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做好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篇“水文章”。
以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恢复生物多样性为导向,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首先,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在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中的基础作用,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建立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制度,确定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定位,划定环境战略分区,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地块清单,分区管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严格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功能用途管制。合理疏浚河道淤积泥沙,严厉打击河岸非法采石采砂,大力修复河流湖库及其滨岸带生态环境,恢复水生动植物原生生境。
其次,开展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修复。加强黄河中上游土地沙化区生态修复,合理调整区域农林牧业结构,对土地沙化严重地区实行分区轮作休耕,限制载畜量,封育沙化弃耕地和退化草场,采取植物为主、工程为辅的固沙措施,推进土壤改良和林地抚育,大力恢复自然植被。加大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功能区、水力侵蚀区等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脆弱、敏感区域的系统治理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河流、湖泊、河湖滨岸带、天然湿地的保护,促进黄河中上游流域自然生态空间休养生息。采取调水、生态补水、河湖水系连通、严控地下水开采等措施,确保重要湿地生态用水,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再次,水陆协同,构筑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屏障。严格保护黄河干支流沿岸自然植被,大力实施天然林和水源涵养林保护、重要生态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和荒漠化治理等工程。积极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湖绿化美化。
最后,构建科学的水沙调控体系。统筹水资源分配及调水调沙,通过拦沙和联合调水调沙,协调水沙关系,减轻河槽萎缩和淤积,增大河道的过流和输沙能力,防范水灾水患。
积极借鉴长江大保护的有益经验,系统推进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促进水环境质量改善。一是建立基于“流域—控制单元—水功能区”的全流域水环境质量分区管控体系,实施精准治污。强化地表水水质目标管理,将水环境质量考核目标分解到各子流域、各级行政区及水环境控制单元,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对超标子流域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结合不同区域水污染特点,聚焦重化工污染、农业农村污染、黑臭水体、饮用水水源地、非法采砂、河道及河岸整治等方面实施水污染治理与修复重点攻坚,严厉打击非法排污。
二是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补齐污水收集和治理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开展工业园区及雨污合流制城镇排水体制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健全工业集聚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不达标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加强对受污染土壤、地下水的治理和修复。
三是深入开展沿河环境风险排查,提高环境风险应急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临河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为经济发展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四是组建专家团队,建立黄河保护治理修复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为重点城市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贯彻落实水资源利用上限制度,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方面,深入开展区域、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制定和完善水资源和水沙协同调度方案,实行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配置。采取闸坝联合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维持河流湖库生态用水需求。
另一方面,严控水资源利用总量、强度,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以水定人”的原则,落实水资源利用上限的刚性约束,严控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用水结构,倒逼高耗水、高排放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工业、城镇节水及中水回用,大力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用水保障体系,提高农田灌溉系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城市雨水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与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情况、水资源配额指标“双挂钩”,形成上下游地区共同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