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 凭颜值走红的“花中神仙”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海棠,从口中吐出这两个字时仿佛就带着一股芬芳。海棠被人们誉为富贵娇艳的“花中神仙”,今天我们就来一道破解它的身世之谜。
2023年3月30日,以“陶然芳菲 万棠盛景”为主题的陶然亭公园第八届海棠春花文化节拉开大幕。程功
海棠,落叶乔木或灌木,是蔷薇科苹果属果实直径小于5cm的种类,以及蔷薇科木瓜属的部分植物的总称。海棠主要分布在北温带,横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中国是海棠的分布中心,具有丰富的野生海棠资源。苹果属海棠全世界有35个种,中国有22个,包括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山荆子、三叶海棠、花红、楸子等;木瓜属海棠全世界有5个种,除日本海棠外,其余4个均为中国原产,即木瓜、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和西藏木瓜。
海棠栽培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名花,素有“花贵妃”“国艳”的美称。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将苹果属的垂丝海棠、西府海棠和木瓜属的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并誉为“海棠四品”。
西府海棠在我国北方十分常见,就观赏价值而言,属“海棠四品”中的上品。它树干直立,树形多姿,似亭亭少女般挺拔、匀称。进入四月,它的花蕾小而红艳,似胭脂点点,含蓄明媚;几日之后,花瓣绽开,花色则由浓到淡,渐变成粉红,抑或粉白,如晓天明霞,烂漫动人,娇艳而不张扬。花谢之后,新叶亮绿,枝繁叶茂。到了深秋,一株株碧绿的西府海棠树上,挂满了像小灯笼一样红黄相间、小巧可爱的海棠果。海棠果酸甜可口,略有涩感。冬天的雪后,一些海棠树的树尖上,还零星地挂着深红色的海棠干果。这些被人遗忘了的小果子在雪被的覆盖下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雪映红梅”之感。
垂丝海棠因花梗细弱下垂呈丝状而得名,又因开花时树枝微微下垂,也被称作垂枝海棠。垂丝海棠多生于南方,花色艳丽,花姿优美,花期也在四月。垂丝海棠的叶是卵形或椭圆形,花朵簇生于顶端,花瓣呈玫瑰红色,朵朵弯曲下垂,如遇微风则飘飘荡荡,娇柔红艳,远望犹如彤云密布,美不胜收。垂丝海棠的果实比西府海棠的更小,成熟后为紫红色,也可以直接食用。
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是木瓜属植物家族中的成员。这两种海棠虽是灌木,却与身为乔木的苹果属海棠有颇多相似之处:树干高大挺拔,叶片呈椭圆形,每年4月前后开花,花朵为淡粉色,清新可爱,花谢后长叶,秋季叶片脱落。不同的是,苹果属海棠的叶片边缘是光滑的,木瓜属海棠的叶片边缘有刺芒状尖锐锯齿;木瓜属海棠的果实为青绿色瓜状,和苹果一点儿也不像。贴梗海棠,顾名思义,果梗短或近于无梗。它枝干黝黑,弯曲如铁丝,花朵以猩红色居多,紧紧地贴在树枝上绽放,果实成熟后微微缩皱,因此名为皱皮木瓜,是一味中药。木瓜海棠花的外形与贴梗海棠花很像,但花色比贴梗海棠淡雅。
蔷薇科木瓜属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资源,家族成员以海棠为主,东至辽东、浙江,西至新疆、西藏,南至云南、广西,北至陕西、河北都有野生海棠分布栽培。“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卫风·木瓜》,就以木瓜和琼琚描写了古人礼尚往来、永以为好的真挚情谊,是证明这类植物原产我国的最好证据。而我们现在常吃的热带水果木瓜,是番木瓜科植物,并不是蔷薇科木瓜。
木瓜属海棠在花期过后会结出长椭圆形果实,果实开始为绿色,成熟后变成暗黄色,有芳香的气味,但是直接食用十分酸涩。也许正是因为口感不佳,《诗经》才采用类比的手法,将木瓜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体现礼轻情意重之意。《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木瓜性脆,可蜜渍之为果。去子蒸烂,捣泥入蜜与姜作煎,冬月饮,尤佳。”在云南,少数民族同胞会用木瓜来做木瓜酸汤鱼,酸鲜爽口,唇齿留香。
目前,苹果属海棠经过漫长的自然生长演变和持续的人工培育,品种数量不断增加,全世界人工培育的栽培品种已达700多种。木瓜属海棠演变出的观赏品种则有30多个。无论哪种海棠,都是喜光植物,较耐寒、耐旱,对土壤适应性强,比较容易栽培。
虽然名为海棠,但“海”与“棠”这两个字都不能反映它的真实身份。“海棠”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唐代贾耽所著的《百花谱》中:“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贾耽是河北沧州人,在唐德宗时当过宰相。他在《百花谱》中为什么提到“海棠”这个称谓?同朝代稍后时期的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又名《平泉花木记》)中给出了解释:“花木以海为名悉从海上来,如海棠之类是也。”之后,历代后人关于海棠的起源解释多引用此句。大诗人李白说过:“海红(海棠)乃花名,出新罗国(朝鲜半岛)甚多。”明代李时珍便根据李德裕、李白之说得出结论:“则海棠之自海外有据矣。”在名人效应下,海棠系舶来植物的说法在古代流传甚广。
现代学者则通过大量研究证明,“海棠四品”确系中国本土植物。中国是世界上苹果属的起源地之一,且是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苹果属植物很容易发生自然杂交,产生新品种,因此,“海棠四品”极有可能是原始种类杂交而来。
虽然海棠之“海”古今有别,但海棠家族的“海外天团”确实庞大,而且当代还出现了“海外天团”的“出口转内销”。1780年,中国的苹果属海棠传入北美,后于19世纪传至欧洲。欧美植物学家用山荆子、三叶海棠等,与当地的草原海棠、花冠海棠等进行杂交,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数百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杂交品种,英文统称为crabapple。因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最初引进的该类品种群主要来自于北美,因而习惯称其为北美海棠,其实,称之为欧美海棠更合适。截止到目前,我国大约引进了百余种北美海棠,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更多新品类。
傲大贴梗海棠是日本的木瓜属海棠观赏品种。20世纪60年代,日本园艺学家将来自中国的贴梗海棠和原产于日本的植株矮小、柔弱的日本海棠(又名倭海棠)进行杂交,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良品种,被称为傲大贴梗海棠(或华丽木瓜)。“傲大”表示相对于日本海棠而言植株较为高壮。该类海棠具有花色多样的优点,红色、橘红色、黄色、淡绿色、白色、粉色、渐变色,另外还具有跳枝(一株花色不同)、洒金(一朵花花色不同)现象,因此很受现代人欢迎,我国的各大公园也纷纷引进。
被古人误读的不只“海”,还有“棠”。“棠”字最早见于《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诗文通过对甘棠树的赞美和爱护,表达了对召公的赞美和怀念。
甘棠,杜梨也,白者为棠,赤者为杜。杜梨在现代还有,为梨属植物。而当代的苹果属下的许多种类,如山荆子、西府海棠、湖北海棠等花形与杜梨极其相似,果实均小且具有甘酸涩的口感特点。因此,有学者推测,当时人们尚未将苹果属与梨属植物区分开,作为文学作品的《诗经》中的“棠”既包括梨属的杜梨,也包括今天苹果属中的一些小果类植物,是古代典型的同名异物现象。
从现存文献分析,我国先民对苹果属植物与梨属植物的区分,大约始于西汉时期。在西汉刘歆编撰的《西京杂记》中,将“柰”与“棠”区分,“棠”指梨属植物,“柰”指苹果属植物。唐中期以前,文人多关注柰实,如杜甫有“小子幽园至,轻笼熟柰香”之句。唐代中期开始,才注意到柰花的美丽,并开始分化:以观花为主要目的、果实较小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海棠;以食果为目的、果实较大的,称之为苹婆果,即苹果。从此,海棠开始以其独立的观赏性,逐渐从杜梨、柰等中间分离出来。在称谓上,“海棠”两字出现前,还出现了“野棠”“海红”等称谓。
从《百花谱》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唐朝中期,海棠花一出道就得到“花中神仙”的评价。唐宋以来,歌颂海棠花的诗歌俯拾皆是,带有海棠元素的画作、艺术品也多如牛毛。在植物学不太发达的古代,正是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使得海棠的名字流传下来,并形成了独特的海棠文化。
海棠花姿超逸绝俗,花开粲然,娇艳而大气,天然带着一种贵气。自古以来,海棠是一种代表富贵吉祥的花卉,因为“棠”与“堂”谐音,海棠花开,象征富贵满堂。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寓意“玉棠富贵”;与菊花、蝴蝶相配,寓意“捷报寿满堂”;与五个柿子相配,寓意“五世同堂”。因此,海棠不仅受到文人的垂青,也一直受到皇族和王公贵族的喜爱。
宋代诗人释惠洪所著《冷斋夜话》记录了这样一则轶事:“(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便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因此,海棠除了“花中神仙”的雅号,还有“花中贵妃”之称,宋代文学家苏轼还曾据此作过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宋代诗人陆游也有相关的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到了宋代,海棠的名望超过牡丹,成为“百花之首”。宋真宗曾为御花园的花作诗,均以海棠为首章。宋徽宗在京城开封建造著名的传奇皇家园林“艮岳”中,专门用一“洲”种海棠,名曰“海棠川”。
金元明清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北迁,海棠,特别是西府海棠,在北京落地生根,走进了北方的皇家园林、王府花园,清朝御花园的绛雪轩就植有古海棠。据载,乾隆帝常与群臣吟咏于此,御制海棠诗。另外,颐和园、圆明园、什刹海、恭王府、醇王府也都种植大量西府海棠,北京古迹中,无处不见西府海棠的倩影,红墙、绿叶、粉棠构成了北京独有的海棠风景,也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歌咏海棠的神仙贵气,古代文人墨客也常借雨打海棠表达惜花伤春之情。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由“海棠依旧”而至“绿肥红瘦”,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以花自喻,发出青春易逝的感慨。“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垂柳边。”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柳枝词》中的一句,借垂丝海棠表达了花开花落、红消香断的寂寞和无奈。
《红楼梦》的怡红院中,也有一株西府海棠,“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之后,海棠无故死了半边,对应晴雯之死;忽然(十一月)开得很好,预示着不祥之兆。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选择海棠作为反映女儿命运、寄托宝玉情思的重要载体。
现在,一说到海棠,更多关注的是“观其花”,其实,海棠本身是果树,只不过凭颜值走红。苹果属海棠的果子很好吃,除了鲜食,还可以做成海棠酱、海棠酒和海棠干,其中比较独特的是北方的冻海棠。
北京人的院里讲究栽果树,西府海棠是常种的一种。春天的海棠赏花,秋后的海棠看果:小果子由青变黄,又渐渐染上了一抹红,等深秋了,果子也成了通红的小灯笼,一串串垂挂在树枝上,给暗淡、寒冷的秋冬平添了一抹亮色。
新鲜的海棠果好看,咬起来有些发艮,酸甜里还带着些苦涩。所以海棠熟了,有经验的居民都是先摘一半,当作秋果或做成果酱;另一半则不着急摘,而是让它挂在树上,等它完全熟得发紫、自然掉在地上,再捡起来放在室外。到了寒冬腊月,室外的海棠果皮上会挂一层淡淡的白霜,里面已经冻成了瓷实的冰球,这就是别具风味的冻海棠。
冻过的海棠,就像冻过的柿子一样,苦涩全无,还浓缩了一股略带发酵味儿的果香。冻海棠很硬,要想吃冻海棠,需先放进凉的清水里解冻才行,这个过程北京人叫做“拔”:捧上一把冻海棠,放进凉水里,冰会渐渐融化,冻海棠缓缓化成艳红透亮的果子,带着冰碴儿放进嘴里含住,感觉像含了冰球,一口咬下去,舌头上甜丝丝的,身上觉得透心儿凉,牙齿和太阳穴都冰得发紧,脑子也清醒了不少,真是一种奇妙的品尝体验。
吃冻海棠一定要现拔现吃,吃多少拔多少。如果拔出来不吃,放上一会儿,果皮颜色暗了不说,果肉也软乎了,吃起来面乎乎的,像吃烂海棠。另外,吃冻海棠一定要用凉水拔,不能用热水化,吃用热水化过的冻海棠也是吃烂海棠的感觉。
上世纪90年代前,冻海棠很容易吃到。一到冬天,小摊儿、店铺都有卖的,有些干果铺里还把它和炒香的瘪花生“半空儿”、冻柿子一起趣称为“岁寒三友”。现在,冬天的水果多了,北京市面儿上很难看到冻海棠了,但在东北还有,和冻梨、冻山楂一起,成为东北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夫妇搬进中南海西花厅。西花厅庭院种植有许多海棠树,从此西花厅的海棠便和周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海棠年年都花丰叶茂,树影婆娑。每年海棠花开时,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总要抽空和一起漫步,欣赏如霞似锦的海棠花。每每工作到深夜,周总理也会走到海棠树下伫立良久,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似乎一切劳顿顷刻便可消除。
1954年,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而此时,周总理远在瑞士日内瓦,不能欣赏海棠花。细心的特意剪了一枝海棠,做成标本托人带给周总理。在日内瓦参加会议的周总理在百忙中做了一朵芍药标本托人带回给。回国时,周总理不忘把那枝海棠花标本带回。后来把海棠和芍药的标本同框装裱。
周总理离世后,睹物思人,写下《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文,回忆周总理在西花厅的点点滴滴。无限深情地写道:“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海棠花古朴温和,恰如周恩来总理的品格。西花厅的海棠依旧,人的初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