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原人物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女,汉族,河南省滑县人,中共党员,1955年10月出生。现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副教授。
巫兰英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亚洲、世界级飞碟射击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是中国射击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她曾先后五次荣获世界飞碟射击锦标赛团体冠军,1次个人世界冠军,3次蝉联亚洲个人冠军,16次夺得全国个人冠军。其中2次获男子全国飞碟射击比赛个人冠军,5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11次打破全国纪录,曾两次代表男子参加奥运会比赛,并荣获国际运动健将称号。2001年,巫兰英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在她的带领下,经过全院教职工的艰苦奋斗,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学院“二次创业”的胜利。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劳动模范、青年突击手荣誉称号,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7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最高荣誉奖章,被省政府通令嘉奖,并记大功、特等功多次。
男,汉族,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人,中共党员,1959年12月出生。现任源汇区干河陈乡干河陈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开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林东风原为漯河市粮油食品工业公司职工,1995年主动放弃“铁饭碗”回老家工作。他任职以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实施城中村改造,推进城镇化建设,使普通城郊村庄嬗变为现代文明社区。他把近3平方公里的干河陈村打造成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他先后开发建成住宅小区14个,建成住宅楼、商住楼150栋,使该村90%以上的村民住进新楼。他主持建立了村民生活保障制度,凡年龄5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400元的生活补助费,对高考被录取的学生,按院校层次分别给予1000至10000元奖励。他为村民统一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民生活保障覆盖面达到100%。他带领全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村集体控股的开源集团发展成为拥有7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2008年完成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收益2382万元,缴纳税金1591万元。他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十大农民标兵。干河陈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河南省文明村、河南省卫生村、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村。
男,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中共党员。71282部队炮兵指挥连原实习士官。
2002年12月,武文斌入伍到济南军区铁军师“叶挺独立团”,2005年9月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工程与导航士官一队,2007年7月被分配到铁军师炮兵指挥连实习。2008年5月13日,他随部队开赴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执行任务中,他始终以“铁军”精神激励自己,在心中默默践行“多干一点,再多干一点”的诺言,连续奋战32天。6月18日凌晨2时40分,他因长时间过度劳累突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6岁。集团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批准武文斌同志为革命烈士。表彰他为抗震救灾英雄战士。2008年底,他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原名姚冠三,男,汉族,河南省邓州市人,中共党员,当代作家。原湖北省作协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
1935年起,姚雪垠陆续在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发表短篇小说。1939年,他写的长篇小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开始在胡绳主编的重庆《读书月报》上连载。1943年初至重庆,他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台任东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同年夏季返成都创作了取材于自身经历的长篇小说《长夜》。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任私立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在此期间出版有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长篇小说《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他研究明代历史,发表了《明初的锦衣卫》、《崇祯皇帝传》等学术论著。1957年创作代表作5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1963年出版了第1卷,译成日文后获日本文部省、外务省颁发的文化奖;1976年出版的第2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男,汉族,河南省西华县人,中共党员,1982年出生。现为中南大学商学院学生。
洪战辉从13岁起就支撑着一个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弟弟读书、妹妹待哺的困难家庭。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由男孩成长为困难打不倒的男子汉。为了挣钱养家,他在兼顾学业和谋生之时,牺牲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周末还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为了照顾好捡来的妹妹,从高中到大学,从河南到湖南,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读书。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背着父亲四处求医。洪战辉用坚韧和自强支撑着不幸的家庭,用真爱和责任演绎着特殊的亲情,12年的顽强坚持,终于使父亲病情好转,妹妹健康成长,全家人重新团聚。2006年以来,已成为公众人物的洪战辉,又将爱心洒向社会。为资助贫困学生,他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学责任基金。为推动青少年思想教育,他欣然出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贫困山区看望困难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被团中央等部门授予全国大学生三好学生标兵、全国自立自强大学生等多项荣誉称号。
女,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5月生,江苏省铜山人。现任黄河科技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1981年,时任郑州大学讲师的胡大白受学校派遣到外地授课,不幸烫伤,落下终身残疾。但她身残志坚,于1984年,创办黄河科技学院。历经10年耕耘,1994年,黄河科技学院第一个被批准实施高等专科学历教育。2000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她注重理论探索,创办全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本民办教育理论研究学术刊物《黄河科技大学学报》并任主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撰写学术著作120万字,主编民办教育理论著作650万字。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学院免费接收灾区学生100多人,先后有600多名残疾学生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自1998年起,学院坚持11年免费培训下岗女工3000多人。20多年来,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8万多名。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首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劳动模范、优秀员等荣誉。
作为一名普通的煤场工人,赵春娥爱岗敬业,惜煤如金,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每天猫着腰用手将漏在石缝里的煤抠出来,十个手指经常磨得鲜血淋淋,硬是一个人拣回150吨煤。为了方便群众,赵春娥把煤场供应户中的五保户和军烈属老人一一作了登记,为他们送煤上门。由于她长期干脏活累活,积劳成疾,但面对病魔,还坚定地说:“我宁肯倒在煤堆上,决不躺在病床上!我喜欢煤场,也离不开煤场,死后将我的骨灰撒在煤场上,让我看煤。”她助人为乐,在同事眼中是出了名的活“雷锋”。患癌症期间,她仍坚持为五保户、军烈属老人送煤送粮、打扫卫生、操劳家务,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女儿”。中共中央曾发出文件《向赵春娥同志学习,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觉悟的职工队伍》。1982年,赵春娥因病去世。1983年赵春娥被国务院追认为全国劳动模范。
1978年,赵趁妮刚把儿子送走参军不久,就遭遇婆婆、丈夫等4位亲人相继病故的重大不幸。为了让儿子安心服役,她强忍悲痛,封封家书报平安,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儿子在她的鼓励教育下光荣入党,并多次立功受奖。3年后,当儿子探亲得知家庭变故后,赵趁妮一再叮嘱他归队后不要把家中的不幸和困难向首长汇报,以免首长分心,影响部队建设。边境防卫战打响后,她又劝说女儿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参军报国,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她幼年裹过小脚,上了年纪后行动很是不便,但每年“八一”、春节等节日,她都要在亲人搀扶下,到部队看望慰问官兵。1998年,她冒着高温赴长江抗洪一线多箱苹果。赵趁妮几十年如一日,用农民的朴实与真诚,四处奔波,为官兵送去温暖和爱,在爱国拥军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她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爱国拥军模范。她先后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
男,汉族,辽宁省丹东市人,中共党员,1955年5月出生。现任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
1998年,郝杰兵主动请缨到焦作市民政系统所属的盲人按摩医院担任院长。当时医院濒临倒闭,人心不稳,困难重重。他竭尽全力,将濒于关停的焦作盲人按摩医院发展成为河南省首家康复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慈善医院,使其成为全国开展慈善医疗的样板医院。他先后帮助20余个省、市成立慈善医院,推动了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他开展的“微笑列车”、“重生行动”等十几项慈善医疗服务项目,为困难群众提供慈善医疗救助3万余人次。还面向全国开展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免费矫治手术8600多例,减免医疗费3000多万元,手术量居全国之首。在全省他率先创建老年康复中心,收治病残老人19000多人次,减免医疗费1000余万元。他曾荣获中华慈善事业特殊贡献奖、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2009年他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称号,是我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代表。
男,云南省彝良县人,中共党员,1971年3月出生。现任济南军区铁军师“秋收起义红二团”副政治委员。
1993年8月17日,他在探家归队途中,乘坐的长途公共汽车行至四川省筠连县境内时,车上4名歹徒向一女乘客勒索钱物,肆意侮辱。他见危相助,挺身而出,同歹徒英勇搏斗,胸部、腹部、臂部被歹徒连捅14刀,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他忍着剧痛,用背心兜着肠子,从车上跳下,追赶歹徒,昏倒在地。后经当地群众和医院全力抢救,转危为安。他住院期间,6000多名群众自发地前去慰问。他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在全军和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2月5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胡和军委副主席、张震等先后接见和题词嘉勉徐洪刚。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军指战员和全国广大青少年向徐洪刚同志学习。他被授予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女,汉族,中共党员,山东省曹县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生前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
幼年时期的崔兰田,家境贫寒,四五岁时便跟随父母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后辗转流落河南郑州。因生计无着落,11岁便开始学艺。练功时她比其他学员倍加刻苦,往往付出双倍、甚至几倍的汗水,入班仅3个月便能登台演出。她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形成颇具独特韵味的崔派演唱艺术,成为“崔派艺术”的创始人,与陈素珍、常香玉、马金凤、闫立品并称“豫剧五大名旦”,是中国豫剧功勋杯奖获得者。在她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4次率团晋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贺龙、、彭真、罗瑞卿、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登台与她合影。在京的戏剧界名导演、名演员、作家、评论家给予她“崔兰田的演唱艺术对于形成中国声乐学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豫剧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等高度评价。
女,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中共党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生前曾任河南省豫剧院院长、戏曲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常香玉自幼学艺,13岁即以演出新改编剧《西厢》而闻名。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刚柔并济,挥洒自如,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和艺术造诣;她的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优美大方,形成了独特的“常派”风格。她的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她积极传承民族艺术,主动提携新人。1948年,她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为香玉剧社,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领剧社在西北、中南等地区义演,以演出全部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被誉为“爱国艺人”。她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逝世后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