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188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倾听黄河的声音|河南沿黄八地党报特别报道全集

2023-04-19 10:50分类: 河南文化 阅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考察沿黄省区,为新时期黄河保护治理、流域省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实施。由河南省报业协会策划,河南沿黄八市(示范区)党报联手打造的大型融媒系列报道《倾听黄河的声音》,今日起以全媒体的形式重磅推出。系列报道均以“听觉”为线索,每个城市侧重“一种声音”,从经济、社会、文化、旅游、交通、生态、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多角度展现沿黄八市(示范区)的发展成就。

  报道从省内黄河沿线上游到下游顺次进行,首篇报道从三门峡市开始,然后济源、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最后濮阳收尾。

  报道采取媒体融合的方式,文、图、短视频结合,分别在各地日报、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客户端等传统纸媒及新媒体平台统一刊播,敬请读者、粉丝、用户朋友关注!

  3月25日,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段对社会车辆开放通行。市民驾车从天鹅湖直达函谷关,尽赏沿途好风光。

  沿黄生态美,打卡景点多。黄河蜿蜒流经三门峡206公里,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占到全省四分之一以上。

  奔涌的黄河入豫第一站流经灵宝,湍流变缓,两岸皆绿。记者一行沿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一路打卡,来到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的九曲黄河观景台俯瞰黄河,欣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壮阔意境。在这里,看似平静的黄河划出优美的曲线,显示了其柔韧的一面,仿佛一条飘舞的黄色缎带,与廊道的绿色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黄河不仅给东寨村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美景,也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过去,东寨村是个深度贫困村,缺少主导特色产业。随着生态廊道的建成,东寨村成了观赏黄河美景的最佳位置之一,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广阔。

  沿着黄河顺流东下,记者一行来到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村子三面环水,紧临黄河,犹如河湾中的一扇半岛。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后地村成为白天鹅越冬的温馨港湾。天鹅聚集的地方叫天鹅湾,每年冬季,上万只白天鹅在这里栖息,让冬日的黄河岸边不再单调、寂寞,从而拥有了迷人的景致、灵动的诗意、和谐的画面。春看杏花夏赏荷,秋品红枣冬观鹅,后地村成了游客旅游观光的新去处。

  在好阳河湿地公园,春风荡漾,绿色画卷徐徐铺开。站在观光平台上,举目环顾,黄河奔流,湖面清澈,木栈道、步行道旁边的树木绿意盎然,花儿清香弥漫,台塬护坡上植被造型的红色大字“祖国好”鲜亮夺目,拱桥、亭台、广场……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好阳河湿地公园是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重点建设区域,适逢周末,这里游人如织,车流不息。

  黄河绕着三门峡市区轻轻流过,赋予了这座城市无限生机和充沛活力。三门峡因河而生、依河而建、伴河而兴,被誉为“黄河明珠”。

  记者从黄河公园东门进入,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观景长廊,来到最北端的观澜亭。站在高处放眼远眺,奔涌的黄河向东流去,划出一道河南与山西的分界线。远处青山连绵,近处绿树环绕,明镜般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黄河之水的大气磅礴与城市生态的秀丽景观在这里相映成趣,蔚为壮观。

  诗人舒婷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白天鹅落脚的地方,是我们心中光明的河”。在三门峡,这种向往已成为人们真实的生活体验。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成千上万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栖息越冬。生态宜居的城市、洁白优雅的白天鹅、碧波荡漾的黄河水与深沉厚重的黄土塬融为一体。“天鹅之城”成了三门峡的闪亮名片,白天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摄影爱好者等前来“打卡”。

  雨后,初晴,蓝天白云,碧空如洗。记者从湖滨区高庙乡大安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只见山坡上层层梯田,处处绿树鲜花。登上了观景平台,远眺九曲黄河,俯瞰大坝全貌,河水弯曲,群山连绵。 三门峡大坝、“湖大”铁路、大禹文化公园……“文化+旅游”在这里蓬勃兴起,生态梯田、盘山公路、生态廊道、水源工程、矿山治理等配套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是重点项目之一。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高标准规划、提升荒山梯田,采取植被绿化、矿区生态恢复等措施,打造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另一方面,种植油葵、油菜、丹参等景观农作物和中药材,带动民宿、农家乐和餐饮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生态长廊建设为三门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近年来,三门峡市根据黄河三门峡段的特点,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工程,打造万里黄河第一坝生态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形成水清、滩净、河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老的黄河焕发出新的生机,黄河正在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学毕业返乡创业青年张英杰,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家在黄河岸边的坡头镇毛岭村,从2021年至今,张英杰埋头为蔬菜制种产业而忙碌着,家庭农场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20亩。从育苗、移栽到浇水、打药、收获,每一项他都精心去做。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也在黄河岸边这片热土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益一年上一个台阶,去年达到18万元,成为济源蔬菜制种产业新秀,也成为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进入3月份以来,张英杰秋播的白菜制种花已相继开放,清香扑鼻,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与青青的麦田相互交错,经纬分明,恰似为大地织就的一层多彩煅锦。“再有不到1个月的时候,萝卜、洋葱等制种花都会完全盛开”,张英杰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每天穿行在菜花丛中,与工人们一道,细致管理层层叠叠的制种田,乐在其中!

  今年更令人陶醉的是,济源培育的4万多亩蔬菜制种基地菜花次第开放,这将是济源历史上面积最大的蔬菜制种田,正成为黄河岸边一道独特风景!

  在河南,济源已成为蔬菜制种产业的代名词,这里拥有全省最大的蔬菜种子繁育基地、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全国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蔬菜制种覆盖济源一半以上的村庄,90%以上的脱贫户靠此脱贫,2万农户增收近亿元。一个个朴素的村庄正在制种产业引领下,变得更加美丽幸福。

  从去年开始,一项蔬菜种业振兴行动正在济源拉开。未来3年内,济源将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发展1万亩以上蔬菜制种,2025年达到6万亩,2028年达到10万亩。到2025年,实现蔬菜种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而且对新流转土地发展蔬菜制种的种植户、新型经营主体等,给予每年每亩200元的奖补,从2022年秋季开始连补3年。

  济源蔬菜种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济源为此将投入近亿元,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科技攻关、现代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着眼建成一批现代化特色的蔬菜制种基地,成功创建蔬菜种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坐落于王屋山下的王屋镇柏木凹村,10年前,搭上制种产业的快车,全村不仅脱了贫,而且成为济源种植产业先进村。今年济源国际菜花节主会场就设在这里,届时1000多亩菜花将竞相绽放,欢迎来自四海宾朋。

  产业振兴让土地生金,曾经沉睡的荒地正被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唤醒。邵原镇张凹村共有1500亩田地,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流转到种田能手手中。村民翟小国近年承包70多亩田地,通过制种+谷子的种植模式,每年增收15万元上,其生产的富硒小米通过电商远销新疆、贵州等地。靠着驻村工作队帮助,张凹村还建起了政通农业专业合作社,搭建起电商平台,集体经济从几千元增至50多万元,去年在济源示范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擂台赛中跻身第二名。

  产业振兴带动着乡村振兴。2022年济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48元、增长7.1%,总量和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乡村风貌稳步提升,济源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市。济源国家级生态镇占比达64%,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园林镇、全域生态镇。济源乡村治理全面升级,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交流会在这里成功举办,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63.28%。济源示范区正努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样板”。

  “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昨日,洛阳国花园里响起阵阵歌声,园内牡丹次第开放,游客纷纷赏花观景、拍照打卡。

  又是一年春好时,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拉开帷幕,洛阳牡丹如约绽放,给河洛大地增添一抹“国色”。

  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洛阳以花为媒,借助牡丹文化节舞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唱响新时代“牡丹之歌”。

  国风穿越节、全城剧本杀、博物馆奇妙夜……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精彩纷呈,将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沉浸式文旅盛宴。

  在撬动洛阳文旅的诸多杠杆中,牡丹文化节无疑是最有力的一个。以牡丹文化节为依托,洛阳充分发挥文旅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文旅产业由“景区游”向“全域游”、“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发展。

  沉浸式文旅是现阶段文旅产业发展的新风口。近年,洛阳把握文旅产业新变化,通过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将数字技术与场地、建筑、人文环境等相结合,积极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文旅资源的链接与创造,加快传统产业向沉浸式产业转型。

  和王维“对诗”、与邵雍一同“赏”牡丹……连日来,牡丹博物馆游人如织。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以牡丹文化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采取“实物展陈与互动体验相结合、传统展陈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等展陈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牡丹文化的魅力。

  打造全国首个剧本娱乐产业园、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在文化和旅游的水乳交融中,在特色项目建设的加快落地中,洛阳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来洛阳买点啥带回去?”“瞧这儿!牡丹花茶、牡丹丝巾、牡丹瓷,各有特色,可以多买几样。”

  昨日,在洛阳博物馆附近的一家牡丹特产专卖店里,两位外地游客正在选购旅游纪念品。

  洛阳牡丹,从一朵“只能看”的花,到一杯“可以喝”的茶,再到一种“能美容养颜”的化妆品,牡丹产品在链条化、多样化延伸中不断推陈出新。

  宣纸徐徐铺开,调色、点墨、勾勒,转眼间,一朵朵色泽饱满、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跃然纸上……走进位于孟津区平乐镇平乐社区的牡丹画创意园区,画师们正认真创作。

  平乐农民牡丹画是牡丹文创产品的代表。这些年,为推动农民牡丹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当地投资建成了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大力培训群众画牡丹。如今,平乐有1000余人从事牡丹画产业,每年有40余万幅农民牡丹画远销海内外,带动研学、文创、电商等新业态快速发展。

  牡丹擦亮了城市名片,也激活了文化基因。近年,洛阳持续打好“国花牡丹”牌,持续拓展牡丹衍生品领域,各类牡丹文创产品百花齐放,为牡丹文创产业拓展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在洛阳牡丹的故事里,从来都不只是一朵花的“芳华绽放”,更是一座城的“新姿焕发”。

  近年,洛阳市提出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聚焦打造平台型创新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青年友好型城市“三大目标”,以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城市风貌提升工程、青年安居乐业工程、社区文明创建工程、城市治理工程“五大工程”为载体,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一个个老旧小区化身“电梯洋房”小区,一座座青年人才公寓拔地而起;以电视塔、西工体育场为核心区的城市阳台项目悄然开动,一个新的潮流时尚打卡地蓄势而起;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娱”,于居民家门口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邻里中心建设全面起势……伴着城市提质纵深推进的春潮,一个个项目加快推进,打开了洛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新空间。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持续提升,让洛阳在新征程的发展舞台上舒展着“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新时代魅力。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伴随着一次次花开,在牡丹与文旅、经济、社会的互动融合中,“牡丹之歌”将更加响亮、更加动听。

  3月22日凌晨4点30分,郑州东站值班站长周冰妍被“滴滴滴......”的闹铃声唤醒,快速起床洗漱,随后开启一天的站内值班工作。

  凌晨5点,市民陈先生坐上出租车,前往郑州东站,准备乘坐第一趟开往焦作的城际铁路。

  清晨6点,郑州天刚发亮。从郑州东站驶出的一列列高铁呼啸而过,如同一缕缕金光划破天际,向人们昭示着崭新一天的开始......

  回望郑州铁路发展的精彩时刻,每一个瞬间都是“高光”时刻。2012年,郑州东站的运营、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标志着郑州的高铁时代飞速而至。

  2022年6月份,济郑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开通运营、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运营,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真正由蓝图变成了现实。

  坐高铁回家过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2023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详细询问郑州东站的春运情况,向人民群众致以新春的美好祝福。

  如今,2小时内,西出西安,南到武汉,北至石家庄,东往徐州......从郑州出发的高铁,跨越山海、纵横穿越,拉近了城市与城市的距离。

  “从郑州坐高铁,去北京、武汉、合肥、徐州、西安、重庆等地都很方便,以郑州东站为中心,可以坐高铁去往八个不同方向,郑州是真正意义上的四通八达。”李萌作为一个城市旅游爱好者,近年来成为了一个“高铁迷”。随着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李萌的旅行足迹已遍布全国各大城市。

  2022年6月20日,随着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运营,郑州在全国率先建成了米字形高铁网,全省实现市市通高铁。以省会郑州为中心,至中原城市群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国家重点城市群、经济区实现5小时内通达。同时,京广高铁北京至武汉段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从郑州出发,最快只要2小时11分就能到达北京。

  “郑州米字形高铁网率先建成,这是具有交通枢纽优势再造、经济版图重塑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借助米字形高铁网,郑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至关重要。”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景说。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春运,郑州铁路优势尽显。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了一个流动的郑州,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1月7日至2月15日,国铁集团郑州局累计发送旅客1608.1万人次,较2019年春运同期增加34.7万人,其中春运高峰单日发送旅客64.47万人次。就郑州东站而言,今年春运期间,郑州东站累计客发431.4万人,1月28日(正月初七)达到春运发送旅客最高峰,单日发送旅客15.1万人。

  与此同时,“高铁成网”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河南物流格局。今年春运期间,郑州铁路累计货物发送量完成1863万吨,较2019年春运同期增加264.4万吨、增长16.54%。

  “郑州铁路客货运输持续高位运行,助力旅客美好出行和物资供给平稳有序,这预示着郑州乃至中原地区都有着强劲的复苏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孙景说。

  高铁用较高的速度和较低的价格,成为了人们在省内、临省等中短途出行中的首选。

  时速350公里,与风竞速,陆地飞行。在郑州高铁网日益完善的今天,让曾经耗10多个小时才能赶到的“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如今4个多小时便能轻松抵达。

  郑州到重庆最快只需4小时23分钟。让人们能够利用周末、短途假期走出郑州,到千里之外的“山城”转一转,陶冶情操、放松心情。

  郑州东站如今已满“10周岁”,在郑州东站工作9年多的周冰妍,对于郑州高铁发展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10年,郑州东站的运力提高了20多倍,如今每两三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发出驰向全国各地,每一天都有很多人背上行囊,从这里出发去寻找梦想。当然,也有很多的人通过郑州东站,走进郑州、了解郑州。”周冰妍告诉记者,她平时主要负责旅客问询、查询等工作,每天都会与数百名乘客打交道,高铁提高了人们的出行质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更加多姿多彩。

  除了高铁提速、运力提升。电子客票、网上订餐、静音车厢、车站智能导航、移动支付、刷脸核验、在线选座、扫码支付、候补购票等便民利民举措大升级,大幅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和体验。

  如今,流动的高铁,已不单单是交通领域的得力悍将,更是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强健基石。

  “郑州东站周边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成熟、活跃、动力强劲的高铁商圈,而且是一片加速崛起的经济热土。”在郑州创业的张先生表示,郑州得天独厚的高铁优势十分契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未来希望与郑州一起,踏上高速发展的道路。

  春风又绿黄河岸,优势再造谱新篇。悠扬的埙声,从黄河故宫飘出。春意盎然的季节,“敕建嘉应观”的朱红大门豁然开朗,涛涛黄河,激越跳动着文化之声。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嘉应观是黄河历史文化地标,是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的形象载体,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黄河故宫”。

  “我们都知道,黄河之险,险在武陟。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而‘豆腐腰’的起点就在武陟县嘉应观乡境内。清康熙末年,黄河在嘉应观秦厂和詹店魏庄、四个地方五次决口,雍正带领河防官员修金堤筑御坝,并修建淮黄诸河龙王庙,赐名嘉应观。嘉应观不敬神灵敬功臣,陈列着18位治河功臣的塑像,记载并传承着可歌可泣的治黄史。”武陟县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翟嵩峰介绍说。

  治黄历史辉煌,传承任重道远。焦作这块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之地,养育着一方土地上的黄河儿女,透享文化滋养,传承时代精神,在黄河岸边奏响最美的乐章。

  站在离嘉应观不远的黄河大堤上,眺望四周,一块块绿田拔节生长、一座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条条生态廊道靓丽如画、一个个文旅项目齐头并进,一派绿色发展景象。以黄河沿线百公里的王园线为载体,焦作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高效农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文化廊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去年焦作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谋划‘打造高能级文旅,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作为黄河儿女,浸润着黄河文化基因,坚韧不拔的黄河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汇聚成干群拼搏竞进、勇争一流的涛涛之声。”嘉应观乡党委书记谢占强说。

  嘉应观奏响的新时代黄河协奏曲,让承载文旅项目的该乡御坝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了甜蜜的“文化蛋糕”。

  御坝村就在黄河边,村里2200多人、8000多亩滩地。过去,家家户户土里刨食。现在,依托黄河御坝文化,该村建成了黄河文化研学基地,实现村民常态化就业100多人,正在规划建设的民宿、餐厅、商业街等项目投产后,将会实现更多村民就业。

  “今年春节期间,研学基地入园量平均每天3万多人次,现在我们听到的黄河涛声,里面充满了幸福,是幸福河边幸福村的真实写照。”御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战通高兴地对记者说。

  “依托黄河文化,御坝村研学基地名气越来越大,顺势打造的御选好物直播平台人气也越来越旺,‘五星’支部创建让御坝村更加闪亮、村民更加幸福。”嘉应观乡党委成员、组织委员张俊杰说。

  这涛声,汇聚了沿黄人民治黄筑堤的未雨绸缪。昔日禹王治水、汤王筑堤、邢人作丘,今朝河务、水利、应急等部门巡堤查险、加固河堤,干群携手筑起坚不不摧的河防,经受住了2021年特大暴雨的考验,仍安澜无恙。

  这涛声,汇聚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农业样板。在襟黄带沁的怀川千里沃野,黄河“水患”变“水利”。去年,焦作有4个小麦品种亩产均突破900公斤,小麦高产创建再拔全国头筹。先后累计创造全国纪录30多项的焦作小麦,有效落实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擦亮了焦作“中国小麦之都”金字招牌。

  这涛声,汇聚了滋润怀川儿女的文化底蕴。黄河岸边的温县,依托太极文化,吸引世界各国数亿人习练太极拳。温县太极拳的成功申遗,让太极拳文化享誉世界;孟州韩愈首提的“踔厉奋发”,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武陟县打造了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一张张璀璨的黄河文化名片,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注入奔腾不息的黄河力量。

  这涛声,汇聚了黄河儿女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盼。“二月二,龙抬头”,一年一度的武陟县龙源镇万花村青龙宫庙会,舞狮现场强力“吸睛”,民俗文化表演镌刻着人们的幸福。传统文化丰富了生活,高跷、旱船、龙灯,演绎黄河涌动的模样;气势磅礴的黄河盘古、嘹亮震天的黄河号子、粗犷有力的怀梆,充盈着增加经济收入的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在耳畔回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征途上,作为黄河文化重要发祥地的焦作,蕴含着挖掘不尽的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描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塑造着黄河文化传承的新典范。而这,正是涛涛黄河激扬的时代乐章!

  当朝霞从东方升起,白鹭在黄河岸边的湖面上翩跹,幼儿园里的孩子已经唱起歌谣,工厂里的女工开始一天的忙碌。

  沿着黄河大堤自西向东行走,大堤南侧的村庄逐渐减少,到了曹岗险工处,滚滚黄河水就在脚下翻腾。在这里,黄河向北滚动,南侧的河床变成了滩地,北侧的滩地变成了河床,反之亦然。黄河的力量给人带来震撼和惊叹。

  古代历史上的黄河在这里经常决口,史料记载,明朝1493年黄河决口,当地人民用荆帚堵河成功,当地建庙祭祀,后人将此地叫荆隆宫。当地的西堤、荆隆宫、金龙口、坝台村名,见证了荆隆宫人与黄河水患斗争的历史。

  “交通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少,老百姓只能地里刨食儿。”多少年来,黄河滩区群众在与频繁的水患斗争至今。为改善黄河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7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复《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一场涉及百万人的世纪大迁建开始全面实施。

  离黄河大堤五公里处即是荆隆宫安置区,这里一排排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通畅宽阔,俨然一座新城。

  循着机器声响,记者来到河南鲁豫文化有限公司。在缝口车间工作的杨君燕,其生活在短短一年中发生重大改变。一年前,杨君燕一家住在黄河大堤南边的老鸦张村,种地之余,她和丈夫到城市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打工的生活漂泊不定,他们内心也放心不下家中老小。2022年1月份,随着老鸭张村整体搬迁,他们全家搬到安置区一套四室两厅的单元房里。

  “告别泥水路,走上水泥路,从前脏乱差,现在明亮新。”说起生活的变化,杨君燕相当满意。安置区家家生活水电暖齐全,门口有商场,进城有公交,看病有医院,孩子也到县城上了初中。今年春节刚过,县乡联合组织招聘会,杨君燕很快找到这份缝纫车间的工作,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元。这场招聘会,企业共为搬迁群众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场签订就业协议900多人。

  在河南鲁豫文化有限公司工作的300多名女工全部来自安置区,能够在家门口打工,并且挣到和大城市一样的工资,让他们高质量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在黄河滩区搬迁安置区,正在建起越来越多的工厂车间,为安置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基础。

  过上幸福生活,可不止杨君燕一家。走进安置区温亮的新家,让人眼前一亮。在他家墙壁上,感谢党和国家的标语十分醒目。

  温亮是封丘县荆隆宫乡后桑园村脱贫户,他为人勤劳老实,逢人都说党的政策好。这不,他的两个女儿在国家助学金资助下完成了学业,一家人高高兴兴搬进宽敞明亮的安置楼房。

  “是党和国家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我想通过双手为社会做些贡献。”去年,追求进步的温亮光荣入党,安置区还给他提供了保洁员公益岗位。

  面庞黝黑的温亮,一直有着打乒乓球的爱好,来到安置区后,一有空闲就喜欢打上几板。问他技术水平如何时,温亮有些兴奋:“谁要不服气,就比试比试,我肯定不会垫底。”

  作为村里的保洁员,温亮总是来的最早、走的最晚。他总是说,是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这不,他经常叮嘱两个女儿,要积极入党,争取成为党员之家呢。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刘慧介绍,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是一项确保黄河安澜,关乎群众福祉的重点民生工作,新乡共规划建设10个安置区,目前已全部建设投用,16万滩区群众全部喜迁新居。

  驱车黄河大提,只见黄河滚滚东流,春风吹绿两岸,田间风车起舞,大美滩区的幸福生活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

  “叮铃、叮铃……”,风从宽阔的河面吹拂而来,越过高高的黄河大堤,跨过青色的古城墙,绕着开封铁塔盘旋,在塔角的铃铛就会发出悦耳的金属之音,浑厚、深沉、苍茫。仿佛在叙说一条大河、一座古城的千年故事。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在开封街巷漫步,偶尔会遇到放学的孩童,唱着这样的儿歌,追逐着,撒开脚丫子奔跑而去。由于黄河水患,开封城数度被淹,城下叠埋着6座古代城池,由此造就开封城摞城奇观。

  “黄河文化是开封大运河、汴河文化的源头,也是开封文化的源头。保护、开发、弘扬汴河、大运河、黄河文化,就是保护发掘开封的根文化。”开封知名文化学者韩鹏说。让地下的走出来,让历史上的、书本上的、画中的走出来,在新时代,黄河带给这座古老的城市的“遗产”正在被激活,变成了发展生产力、造福人民的幸福密码。

  汴河蜿蜒浩渺,运粮船浩浩荡荡,号子声气势磅礴……3月21日上午,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汴河虹桥水域,正在上演一幕水上实景剧,游客们纷纷集聚过来,叫好声一阵接一阵。

  今年以来,开封旅游业强势复苏。仅2023春节黄金周,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超过230%,同比2019年增长超过61%,游客接待量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北宋都城东京的社会生活风俗画。清明上河园是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1:1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自1998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清明上河园通过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古代娱乐体验、持续创新的精品演艺,吸引世人目光,实现年游客接待量近400万人次。特别是以文化演艺为核心,推出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等节目,做活水文化,让沉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演艺中再现,保持了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吸引力。

  在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大批文物,见证中国大河文明。大梁门北侧的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年代不同的三层马道上下相叠情景,如同时光之痕,让人惊叹。北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博物馆项目正在建设,千年遗迹备受关注。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项目的建设,将深入解读黄河开封段“悬河”奥秘和开封城市“城摞城”奇迹,令人期待。

  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相伴,旅游品的开发和发展也蒸蒸日上。北宋官瓷源于宋徽宗,这位酷爱艺术的皇帝在开封皇宫建窑,用黄河水、黄河泥烧制瓷器,创出千古流芳的官瓷。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封匠人精心研究,复烧出开封官瓷,已成为开封最靓丽的文化名片之一。

  “开封深得黄河滋润,黄河的水,开封独有的白垩土,皇家的工艺,烧出了名闻天下的北宋皇家御瓷!”3月22日,在开封郭氏官瓷手工作坊,艺术总监郭根兴对记者说着他心目中的黄河。今年,发展形势令人欣喜,疫情翻篇,北宋官瓷的销量越来越大了。

  目前,开封正完善开封文化符号资源数据库,像官瓷、汴绣一样的一批文化名品已经被认定为“开封礼物”。

  开封文化贸易可圈可点。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成为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67个片区中的文旅型自贸片区。开封片区文化贸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业务范围也由港、澳、台地区扩大至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据统计,2021年开封片区文化贸易出口约7285.13万美元,同比增长338%;2022年艺术品进出境达8070.25万美元,同比增长14.12%。至2022年底,开封三次产业结构14.8:39.2:46,“三二一”产业结构更加稳固。

  汴河、大运河、黄河文化正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开封加快建设黄河历史文化地标城市,大力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正吹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号角。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日益成为造福开封人民的致富源、幸福源。

  4月8日下午3点,濮阳水秀国际大剧院,室外阳光明媚、春花烂漫,室内光影魔幻、掌声不断,一场超强冲击力的视觉盛宴正在上演:轻灵梦幻的吊环舞者、惊险刺激的空中飞人、激情肆意的极限飞车、新奇搞怪的小丑、神秘莫测的魔术、惊艳夺目的水中芭蕾……

  “第一次看到这种杂技表演形式,就像进行了一场梦幻旅程,真是太刺激了。濮阳之旅,不虚此行。”刚刚走出大剧院的河北邯郸游客刘俊伟,依然沉浸在精妙绝伦的演出中不能自拔。当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游客,观赏了这样一台将黄河、龙等文化符号以多种艺术形式与杂技融为一体,实现水陆空“三栖演出”的“秀”。

  《水秀》,10余年间,7次改版,演出1600余场经久不衰,引客入濮300余万人次,入选“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成为濮阳一张亮丽文化名片,为濮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生动演绎了从“一场秀”到“一座城”的跨越。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培植了灿若繁星的黄河文化。地处黄河中下游“豆腐腰”段的濮阳,杂技艺术是其黄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传承弘扬,不断发扬光大。

  濮阳华龙区东北庄村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并称“杂技南北两故里”。村子西边有一座中原杂技博物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以杂技为主题的单体博物馆,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影像、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示了东北庄杂技的古老与现代、传承与创新。

  “远在数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人就在狩猎、耕作、畜牧、战争、祭祀等过程中创造着最初的表演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表演艺术逐步分化成演奏乐、歌唱、舞蹈等形式。其中偏重于技艺性的表演,便是萌芽状态的杂技。”博物馆讲解员田钰杨介绍说,东北庄杂技起源于春秋,形成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

  东北庄杂技流派纷呈,其中以乔、刘、李三家最为出名,有“三班竞秀、驰骋华夏”之说。“我们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杈耙锄头当道具、田间地头练杂技’。”出生于1944年的乔金生是乔家班第六代传承人,也是东北庄目前最年长的杂技艺人。现场,他拿起铁锹就用下巴顶了起来,令人拍案叫绝。

  在离东北庄村约20公里的濮阳杂技艺术学校,一群10多岁的孩子,或脚踏滑板,或踩着独轮车,在特制器材上苦练本领。自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跨界跨项选材新路径,濮阳创新提出“体育+杂技”发展模式,先后两批向国家输送体育人才 162人,其中66人入选国家雪上项目集训队,目前已夺取国家级赛事4枚金牌、2枚银牌。

  濮阳杂技不仅以惊、险、奇、绝的特色节目,享誉国内杂技界,而且,很早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30余个国家的人民共享来自中国、来自河南、来自黄河岸边的杂技艺术。

  2016年,在万里之遥的大洋彼岸,河南(濮阳)杂技集团成功收购了美国布兰森大剧院,成为第一个在海外购买剧场的中国文化企业。该集团董事长付继恩说:“中国杂技能带给人们意蕴悠长的精神享受,外国人非常欣赏。只要有演出,都是场场爆满。”

  2019年,全球50个国家的500余位杂技艺术家齐聚濮阳,在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上献出各自拿手绝活,引得八方来宾惊呼不已、掌声雷鸣,中外杂技艺术相互交流切磋,恰似百花争艳;2022年,第五届中国杂技艺术节又花落濮阳,濮阳杂技艺术再次惊艳中国、叫响世界。

  近年来,依托杂技这张亮丽名片,濮阳市精心书写文旅融合大文章,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先后建成,东北庄杂技艺术学校、杂技故里文化街、民俗杂技大剧场、野生动物园、大集古镇等多个特色旅游项目亮相濮阳,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努力向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强市目标迈进。

  如今,濮阳杂技已由街头杂耍成长为有着无限潜力的朝阳产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成规模的杂技团体超50家,常年在国外演出的人员有1000余人,形成了杂技演艺、杂技出口、杂技旅游、杂技教育等国内最完整的杂技产业链条,年经营收入近10亿元,年创汇超过1亿元。

  赓续千年文脉,谱写文旅华章。濮阳杂技,黄河之滨的一朵艺术奇葩,正踏着新时代的鼓点,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奋力奏响新时代黄河文化大合唱的最强音!

郑重声明:本站旨在学习分享各地特产、美食、景点、文化和民俗等,文章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QQ:21241043

上一篇:传承中原文化弘扬英烈精神 固始县信合外国语高级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来啦!将举办10项主体活动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

关注我们

    特产188
返回顶部
brand86 365整形网 Axial 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