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气韵,虽然与文化、精神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年间,稍入诗境……气韵沉雄,时少及之者”(《唐才子传·张南史》),此借喻君子之神采丰韵。中国人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气,以气为质,以韵为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苏轼也认为“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一个城市,都在其成长发展中进行着自我建构和展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气韵。城市文化气韵,关联着城市历史、维系着市民生活、决定着城市发展,在历史与未来、社会与人文、地理与文化持续交汇融合中,推动城市生生不息、拥抱未来。
城市文化气韵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既从历史发展而来,又从时代旋律中来,亦从未来需求上来,既有城市建设的主动牵引,也有文化发展的历史惯性,还兼取外来因素的有益成分。郑州作为新兴的国家中心城市,多项国家战略交汇之地,既是千年文化名都,又是最早的都城所在地,其与生俱来的文化气韵蕴含在社会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当中,连贯着历史、维系着生活、传承着使命。
追溯一座城市的历史发源,足以论证其历史渊源之久远;阐释一个城市的文化,则需回归到其起源的人文解读。周宣王封其弟国号为“郑”,从那一刻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郑”的基本意蕴都成为后续文化发展、变迁的根本。查阅“郑”之起源,我们可以看到:“郑”字,从“奠”,上半部为祭祀用的酒器,下半部为盛放酒器的基物,代表郑重、庄严、正式的意思,《广雅》中认为“郑,重也”。千百年来说,郑地的历史文化因实践而日趋丰富,因时间沉淀而愈加浑厚。
知往以察来,追溯郑州都市文化气韵之源,能够勾勒郑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呈现郑州城市成长的文化密码。这是提升郑州城市建设质量的重要基础,是郑州塑造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更是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的文化奠基。那么郑州的文化气韵有哪些?从何而来?笔者认为:
郑地的由来,可追溯到周宣王时代,经郑桓公东迁进入今新郑地域,为区别于原郑国都城陕西华县等地,故称之为新郑。郑州历史悠久延绵,赋予郑州都市文化气韵以理性,即“通”:通变、通达、通情。
通变,是通晓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应对社会人事的纷杂变化。历史文化带给郑州的通变气韵,是面对兴衰更替的荣辱不惊,历览黄河奔流的处变不惊。无论是五朝为都的荣耀、郡县州府的变换,还是社会治乱交替、丰年灾年轮转,郑州都静而待之,顺势而为,阐释着郑州对于社会人事、自然万物变化之理的认识、理解和实践。郑州饱受黄河决堤改道之苦,从大禹治水到贾鲁治河,充分展现了人们对水土关系的理解,“疏”“堵”“浚”相结合的治黄策略至今依然为世人称道。
通达,是通晓事物变化规律后的达观,以调适得失荣辱的无常变迁。郑州地处要道,四通八达,通达不仅是郑州这座城市的地理表征,也塑造了这个城市的心理状态。通达是通晓自然、社会、人事的发展变化规律后的宠辱不惊,没有个人的思虑和负担,这是一种崇高的君子境界,《系辞传》总结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只有达成这种无私虑、无妄为的超然状态,才能达到“感而通”天下的境界。晚年客居郑州的开国大将徐海东是被主席盛赞“为革命立了大功的人”,正是他不顾个人荣辱得失的通达成就了徐海东将军纯洁的党性和辉煌的功绩。
通情,是通达心态支持下的情感共鸣,以取得风土人情的内在认同。通情才能达理,中原具有敦厚朴实的区域性格,把人们对于事物之理的理解延伸到社会人事的实践层面上来。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充分展示了在政治斗争与亲情体谅冲突时的温情关怀;这种历史故事广泛流传,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其蕴含的孝义精神深度契合了人民群众对于情理的理解和认同,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广雅》认为“郑,重也”,郑州地处天下之中,这种地缘优势强化了郑州对正统性的自我认同,演变成郑州深入骨髓的都市文化气韵,即“正”:正统、正派、正气。
正统,即郑州的城市站位,代表了官学特质,以统一核心价值。无论是上古时代垂衣裳而天下治,还是变诈之兵并起的春秋战国,抑或延续千年的封建专制时代,中原的文化价值演变始终成为整个中国价值嬗变的一条主线,其核心价值具有典型的正统特征。这种文化的正统性,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浸染着郑州的社会人事,逐步成为稳定的城市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坚决而彻底地贯彻党的战略决策,尤其是作为传统的粮食大省,始终坚守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固屏障。近日,省政府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建设实施“一核三区”发展战略,举全省之力打造千亿级的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为国家粮食战略提供安全保障。
正派,即郑州的城市气质,散发着浩然之气,以规范生产生活。 “郑”的起源,即有庄重、正式的基本内涵,郑州尤其重视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规范。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殖民入侵和阶级压迫,郑州以刚正不阿的精神传承延续着血脉、文脉,积极以实业、革命等手段力图振兴。从穆藕初在郑州兴建豫丰纱厂开始,郑州纺织工业兴起,到新中国成立后改建郑州国棉二厂,发展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无论是面对西方殖民入侵、国内的阶级压迫,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国家建设、服务人民生活,郑州纺织工业就努力维系着一方基本的社会生产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着基本的生活需求。
正气,即郑州的城市品格,彰显着求真务实,以匡正城市形象。一个城市的品格,是历史传承和实践催生的产物,从区域到城市,郑州都具备典型的历史文化传承优势,在社会实践上也富于浩然之气。中原人民素有弘扬社会正气的历史文化传统,《易经·蒙卦》认为“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养正乃是圣人之功,赋予人们天真纯正的品性。近代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豫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则彰显了郑州的满城正气,先烈们的鲜血浸染着这片英雄的土地,浇筑成了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牺牲的城市品格。
郑州天地之中的地缘位置,阐发出一种趋中尚和的文化态度,给予郑州融入血脉的文化胸襟,表现为生产生活中对社会人事的从容大度,即“容”:包容、宽容、容纳。
包容,是城市的外显之“和”,彰显着城市的和谐程度。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多项战略交汇落地郑州,把郑州潜在的包容性更加充分地激发出来。古老的传统文化承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推崇“同人于野”的大同精神,彰显一种宽广的包容之态。当前,郑州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包容成为城市建设的必然需求,这就使得传统文化 “和”的时代价值得到了放大,逐步演变为一个城市对外的基本态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气度胸怀,潜在地决定着社会优势资源的动态流向,成为城市竞争力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炎黄子孙同宗同祖的情感纽带,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仰慕者,建立起吸引人才、建立人才高地的重要文化情怀。
宽容,是城市的内在之“善”,反映着城市的共生程度。无论是应对自然灾害的奋争,还是对于外来入侵的抵御,或是生产生活关系的处理,郑州都呈现出对于生命的珍重、对自然的和善。这种外在的宽容与内在的共生统一于都市文化气韵之中,个体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现为个体素养,群体的集体宽容,则更显一个城市的高度文明。当前,数字经济在引爆下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增长点的同时,更要坚持数字技术向善,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为算法逻辑支配下的实体经济提供规则保护,形成社会多元主体之间、虚实要素之间的良性共生生态。
容纳,对城市的实践之“行”,展现着城市的开放程度。郑州对于外来人口、外来文化的接纳,决定了郑州城市发展的新生元素和发展动力。历史上,郑州地处大运河旁边,往来客商云集,旗号铺肆林立,近代更是成为中原的交通枢纽,这都促成了郑州地区频繁而深入的文化交融和人口迁移,伴随而来的是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随着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增长极等城市定位的不断叠加强化,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智汇郑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成为郑州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这与包容接纳万物的文化气韵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