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唱大鼓这个的哥“不一样”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乘出租车后正想付款,出租车司机说:“你是孙建老师吧?我听过你的讲座,这钱不要了……”
闻听此言,多年来一直全力打捞沧州本土历史文化的孙建感到有些意外,坚持要付钱。谁知,那位出租车司机又说:“如果你非要给钱,那就给我几本你写的关于沧州文化的书吧!”
这位出租车司机如此与众不同,居然如此喜爱沧州历史文化!孙建在感动中赶紧回家拿书……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这位与众不同的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他叫孟令伟,一位开着出租车在沧州街头传播本土历史文化的“快乐的哥”。
孟令伟今年51岁,戴着一副眼镜,由于长年读书看报,身上带着浓厚的书卷气。
作为土生土长的沧州人,孟令伟就住在紧守着运河的南川楼。说起运河,他仍旧留有鲜活的儿时记忆:来水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就下河游泳;没水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就到河床上踢球。
和大多数沧州人一样,孟令伟的人生也是上学、就业,也没觉得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什么不一样。
1996年,因为单位效益不好,孟令伟办理了停薪留职,开起了大货车跑货运。两年后,他又开上了出租车跑客运,成为一名的哥。
当时,孟令伟开的是一辆“大发”面包车。那时,沧州跑出租的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在车站或鲜有的几家宾馆前“蹲活儿”,在马路上“遛活儿”的基本没有,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出门坐出租车的习惯,当然那时一般人家也舍不得打车。
从那辆“大发”面包车开始,孟令伟所驾车辆换了一辆又一辆,先是换了一辆新面包车,后来又换成一辆两厢夏利车,再换成一辆三厢夏利车,直到换成一辆“威志”……而他也从一个刚结婚的年轻人,走到了51岁的年纪。
开出租车跑客运这么多年,孟令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人,其中许多是从外地来的客人。客人上车后有的喜欢聊天,孟令伟从中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不少外地客人经常会问一些关于沧州本土历史文化的问题,比如你们沧州有多少年了,出过哪些名人,有哪些值得看看的景点……每当客人问起这些时,孟令伟最初常常穷于应对,往往是搜尽脑子里所有的“库存”,也无法作出准确的回答。
这可让孟令伟有些“坐不住”了:我就是一个沧州人,哪能人家一问沧州的事,就给我问住了呢?
为解决自己发现的这个问题,孟令伟先是到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只要有时间,就去图书馆里翻阅沧州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那时,沧州图书馆还没搬到现在的新馆,但已经经常性地请来本地学者,举办各种与沧州历史文化有关的公益性讲座。孟令伟又迷上了听讲座。
在一次次听专家们的讲述中,孟令伟记忆中那个“曾经的沧州”日渐鲜明:一条大运河穿过沧州,桨声帆影不断,滋养了两岸人民,也滋养出许多独有的风土人情与美丽的传说……从铁狮子到灿若星辰的历代名人,沧州这片土地古老又神奇,蕴藏着数不清的“文化瑰宝”。
从2007年开始,孟令伟又迷上了剪报。当地报纸开设有专门的“人文”版面,经常刊登一些沧州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孟令伟每篇都要细心剪下,用专门的档案盒小心存放起来。正是从报纸上,孟令伟得知,自己一直生活在那里的南川楼,在历史上也是“有讲究”的,当年确实有座楼。据记载,南川楼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虽然建筑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南川楼”的地理名称沿用至今。
逛旧书摊也是孟令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起来的另一个爱好。他在旧书摊淘到了不少“宝贝”,其中就包括关于“诗经在沧州”的系列作品。孟令伟还特意拿出一本《1937·沧州!沧州!——日本随军记者镜头下的侵略沧州纪实》,也是他从旧书摊上淘来的。
近年来,孟令伟又多了一个学习的途径,那就是网络。但因为工作关系,他白天要跑出租,只能晚上临睡前上会儿网,查一些资料。另外,他还学会了借助网络买书。
出租车司机开车时,有听歌的,有听戏的,有听相声的。孟令伟听的很有特点,他喜欢听沧州木板大鼓。
沧州木板大鼓又叫沧县木板大鼓,被专家称为“京韵大鼓的母根”,吐字行腔采用沧州地方口音,唱法质朴粗犷,尤其是大悲调,抑扬顿挫、凄婉高亢,“其声韵顿挫淋漓,足表燕赵慷慨悲歌之声”。2006年,沧州木板大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孟令伟的父亲有几盘木板大鼓的磁带。孟令伟说,他当年也曾听过几回,但“听不进去”。直到随着年纪的增长,特别是在他痴迷沧州历史文化后,再听起沧州木板大鼓感觉就不一样了,“这可是咱沧州的宝贝呀!”
孟令伟说,沧州木板大鼓越听越有味道,全是用沧州方言演绎的人生大智慧、大沧桑,其中还有很多只有沧州人听了才能会心一笑的“俏皮话”。而最让孟令伟痴迷的,当属沧州木板大鼓所承载的“教化”意义,“都是教人向善、孝敬老人的,听一听(沧州木板大鼓),能让人受到很大的教益。”
孟令伟说,他听着听着就听熟了,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唱上几句。而这一唱,孟令伟说,他还就发自肺腑地喜欢上了。有时拉着外地客人,聊到酣畅时,他甚至会提议:“要不我先停好车,给您唱一段?”于是,在孟令伟抑扬顿挫的哼唱声中,许多外地客人也对沧州有了全新的观感。
这些年,孟令伟几乎跑遍了沧州的城市和乡村。他明显地感受到了沧州的变化:城市变了,农村也变了;路变了,环境也变了;车变了,坐车的人也变了……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孟令伟觉得,他对沧州历史文化的喜爱没有变,“我们不能丢了”。他说,他向乘客们解释最多的就是“沧州不是小说里的‘发配之地’”,这里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的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华文化。在沧州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太多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的人和事。
从为了“解决问题”开始,到对沧州历史文化的热爱,孟令伟不仅在坚持搜集、学习沧州历史文化知识,还行动起来,从生于斯长于斯的南川楼开始,寻访老人,记录整理当地历史文化信息,并和孙建一起抢救性地做着沧州“口述历史”的寻访、记录、整理工作。
爱这片土地,就从更多地知晓这片土地的历史做起。干出租车客运这么多年,孟令伟觉得,绝大多数乘客还是理解、尊重出租车司机的。为了这份理解与尊重,他觉得自己必须得好好干,比如每天都把车擦得干干净净,不管是本地客人还是外地客人有问必答,等等。
孟令伟在尽自己的所能,热忱地为客人服务。有一次,他在医院门前遇上一位患者,年纪轻轻的,患了一种不好治又费钱的病。行车期间,孟令伟对年轻的乘客一路开导,到了车站还说:“小伙子,我别的忙也帮不上,这次就不收钱了。”那个小伙子当时就掉泪了,不是因为孟令伟没收几块钱的车费,而是因为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身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孟令伟每天都会遇见许多人,听到许多故事,感受着不一样的世事悲欢。而他自己,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着一位又一位乘客,并在讲述传播沧州本土历史文化中,演绎着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人生。孟令伟说,他觉得“值得”,因为在付出这些的时候,他也收获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