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沧州丨中国在沧州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原标题:党史百年·沧州丨中国在沧州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党史百年·沧州丨中国在沧州组建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
仲春时节,记者来到盐山县千童镇(原先的旧县镇)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救国军、冀南六专署办公旧址,寻找革命先驱们的战斗足迹。那段群情激昂的红色历史,像一团火焰在我们心中跳动。盐山县文史研究者吕少军的讲述,把我们带回了那段烽火岁月。
冀鲁边区,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河北省津南地区的部分县,与山东省北部的部分县合并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战略区。“七七事变”后,津南工委根据上级党的指示,要求各县委和基层党组织,迅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尽快组建抗日武装。工委委员马振华、邸玉栋、王俊峰,沧县(东南)县委书记刘子芳,以及盐山县地下党员傅炳翰、张耀曾等四处奔波,发表抗日演讲,筹组抗日武装。他们联合当地知名人士和爱国知识分子周砚波、崔吉章、李子英、杨铮侯、王立朝、王昭明等参加抗日斗争。
1937年7月14日晚,马振华、傅炳翰、周砚波等,在盐山县李连家村周砚波开办的学校开会,分析形势,认为迫于广大民众抗日浪潮已同意抗日,全国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当地,有刘子芳组建的50人贩盐武装;有经过工作、已经掌握并初步改造的崔吉章部约60余人的“绿林”武装;还有盐山县张耀曾、王立朝、李子英拉起的各有30余人的民团武装。与会人员认为,应趁日军尚未到达,迅速成立公开抗日组织,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领导广大群众和各阶层人士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会议经过讨论,确定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作为公开的组织名称,同时建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与会人员还研究了组建武装的、粮饷问题。周砚波当即表示献出几十亩地,用以购置枪械,其他人也都进行了为数不等的捐献。
7月15日,在盐山县旧县镇(今千童镇)北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宣告成立。周砚波、王俊峰、傅炳翰等参加了大会。盐山县长李天民作为统战代表也到会讲了话,并发给救国军小米,暂作军粮。大会号召广大劳苦大众和各阶层人士联合起来,团结一致,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枪口对外,一致抗日。
大会推举周砚波为救国会会长,傅炳翰任秘书长。救国会下设政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粮秣委员会和后方家属优抚委员会及锄奸部。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设总指挥部、政治部、供给处和卫生队,下辖两个大队。一支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正式建立。
在津南工委领导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不断扩大,各县抗日武装在县委组织下迅速发展。1937年8月,宁津县委书记李广文等组织了100余人的武装,到盐山县圣佛镇加入救国军,编入二大队。刘子芳、崔吉章在堤东村、旧县镇一带分别组织了100 余人的武装,编入救国军一大队。杨正泉、崔岳南等组织的武装,编为救国军特务团。9月上旬,救国会、救国军负责人在盐山圣佛镇召开会议,对救国军部分领导人进行了调整,马振华任政治部主任,王见新任副主任,张策平任参谋长。9月下旬,山东第五区专员赵明远的副官刘景良,带部分武装到旧县镇投入救国军。10月初,因为救国军缺少军事干部,经救国会、救国军领导人研究,救国军总指挥部改为司令部,由刘景良任司令,仍受救国会军事委员长统辖。
10月上旬,日军侵占盐山,随即兵分两路,向南进犯。一路经盐山、乐陵,一路经庆云、阳信,合围惠民。救国军驻旧县镇的王昭明部和驻乐陵的王见新、张策平、郑之英部被日军冲散。日军撤离后,救国军攻打并进驻乐陵城,将救国军一、二大队改为一、二团。崔吉章任一团团长,傅炳翰任政治部主任,李子英任二团团长,李广文任政治部主任。
10月下旬,各地组建的抗日武装向旧县镇、乐陵城集中。无棣县委书记石景芳及员关星甫、丁润生等带领190余人,宁津张策平、郑之英等组织的第二批武装100余人,均到旧县镇编入二团。乐陵县委书记杜步舟部200余人与盐山杨铁珊、王恩庆组织的武装合并,编为第六团,杜步舟和山东省委派来的红军干部周凯东分任正副团长,张墨仙任政治部主任。东光县开明绅士、武举刘子仁,率全家参加抗日,投靠杜步舟部,后编入救国军六团。其子刘虎臣、孙子刘松畴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10月18日,崔岳南、范普权、路牟班率新组建的特务团150余人到达乐陵城,路牟班任团长,马振华任政治部主任。这时,救国军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500余人的武装。
吕少军说,近几年,盐山县多次组织了冀鲁边抗战将士后代“重走父辈路,寻根冀鲁边”系列活动,踏着先辈的足迹,重温峥嵘岁月,学习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精神,这段历史我们将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