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河北地道战发源地不是河北清苑县而应该是哪里呢?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河北的地道战是极为出名的,在当时环境中,地道战成了打击敌人的经典方式。后来的军教片《地道战》也是风靡大江南北。但是河北的地道战最早的发端地不在出名的保定清苑县,而是蠡县,这是咋回事呢?
话说当年的冀中地区,在吕正操、孟庆山等将领的带领下,对日斗争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八路军多数是游击作战,而冀中地区多数是平原无险可凭,所以敌人如果来骚扰,我方人员的躲藏隐蔽都是大问题。
当时有一个清苑县的区长,在外出工作时遭遇敌人,情急之下他躲进一个被冲塌的坟坑中脱险。受到启发的他后来在县内会议上提议大家用挖浅坑的方式躲藏。因为这些坑多数较浅,只能容许几个人在里面蹲藏,大家还给它们起了个很有意思的别称叫“蛤蟆蹲”。
随着斗争形势的愈加残酷,一个两个洞口的蛤蟆蹲的弊端暴露出来。因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这些坑洞一旦被敌人发现,我方干部无处躲藏。后来在蠡县,本地干部将坑洞从野外转移到了村内,并形成了地下坑洞相连的形式,形成了最早的地道雏形。
1941年,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带着工作组来到蠡县、清苑县、高阳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回去后,程子华撰写了长篇报告,肯定了地道作战的意义。在第二年的三月,冀中军区发布了《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对地道作战进行大规模推广,这才有了后来的地道战。
最初的地道作战开展并不顺利。1942年5月,还因为很多群众挤在地道中被敌人发现而酿成了定县北疃惨案。后来地道作战在斗争经验中得到了积累提炼,形成了“四好”(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防水、防毒、防烟、防破坏、防封锁)、“三通”(高房、院落、地道相通)、“三交叉”(明暗火力、高房与地堡火力、墙壁与地平堡火力交叉)的整体地道战阵地。
到了1943年,冀中地区的地道总长度已经达到了5000多公里,地道内的功能和设施也愈加完善。到抗战结束前,河北的地道总长度接近一万公里,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而这其中,清苑县冉庄地道战和正定县高平村地道战非常典型,成为了后来《地道战》电影的拍摄地和故事背景参考地。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地道战是人民战争智慧的充分体现,它理应受到后世子孙的重视和珍视。
好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说完了,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发布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来说您想听的故事,想了解的历史,我们尽量满足您的要求,讲给您听。
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本号内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抄袭,违者必究!请您文明评论,杜绝谩骂、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