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理 你知道这些都市古代都是怎么称呼的吗?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篡政后,迁都北平后改的,意与南京相对之意。
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简称津。
天津属于华北平原,北靠燕山,西遥依太行山,东临渤海。这里原是茫茫大海,是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滚滚泥沙形成的冲击平原。历史上黄河经常改变河道,曾有三次改道从天津海河入海,天津平原拜黄河所赐,并形成一个渤海湾。现在的天津市区,几百年前还都是一片汪洋。
天津经过多次城市规划和行政划分,现辖13个区、3个县。中心市区:和平区、河北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市郊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郊县:蓟县、静海县、宁河县。天津居住人口1170万,常驻人口900多万。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直辖市。1967年1月2号,天津又改为直辖市,直至今日。
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在地图的四方边界,分别标注了北至苏州府嘉定县界八十里,西至华亭县界一百一十里,东至大海五十里,南至华亭县界七十里。500多年过去了,把部分称谓代代传承下来,是今天上海的幸事。
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亶之的《水利书》中。至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上海还简称沪。
黑龙江省因黑龙江这条河而得名,黑龙江这条河因它的水的颜色和河道走势而得名。黑龙江在唐朝中期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在此之前肃慎、东胡、秽貊、挹娄、夫余、鲜卑、勿吉和靺鞨等族群先后定居在此。
《辽史·道宗本记》:“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也就说公元1077年“黑龙江”一名才正式使用。有地方志记载:“黑龙江水黑,蜿如蛟龙,故名为黑龙江”。
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将军(将军是一官衔),管辖黑龙江地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将军为巡抚,黑龙江才正式成为一省,但省会是齐齐哈尔。那时这一地区还有其他省,包括嫩江省、合江省、绥宁省、松江省和哈尔滨直辖市。
1949年黑龙江省和嫩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成新的松江省,省会哈尔滨。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称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往哈尔滨。
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简称吉。
乌拉是满语,意思是“江”,也是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因世居于松花江畔(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而得名。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也就说这是吉林这一名称的最早起源,但是它是指吉林城,那时并没有吉林省。1907年,清廷才正式建吉林行省,设吉林巡抚,省会设于吉林市。也就说“先有吉林市(城),后有吉林省”。
全中国就吉林省特殊,有一城市与省同名。以前,吉林省的省会是吉林市,1954年9月27日省会才迁往长春。
据介绍,辽宁省在清末称为奉天省,改变省名与张学良“东北易帜”有直接关系。在詹洪阁珍藏的1929年《中华最新形势图》及相关资料中可以发现,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全国统一。由清朝延续下来的含有“奉天承运”封建色彩的奉天省进入改名之列。经一番斟酌后采用了辽宁省之名。
辽宁省名和地域在80多年中变更了多次。“九·一八”事变后,又改叫奉天省,抗战胜利后恢复辽宁省名。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地区改设为辽东、辽西两省,1954年,又合并成为辽宁省。
相对于黄河为北。唐朝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为河北道。因古代属冀州地区,所以简称冀。
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省简称“豫”据《说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周易》64卦的第16卦刚好是“豫”卦。其卦辞云:刚应而志行,顺以动。《周易》曰: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利建侯行师。
西汉设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朝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沿用,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销,将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2市及新乡、安阳、濮阳3专区划归河南省。
山西名称的出现,大约始于战国。山西作为太行山以西地区的称谓,始见于北朝,偶见于隋唐。
金代及蒙古国时期,山西范畴缩小,先则指代西京,后则专指大同,元代设河东山西道,治大同,辖全晋;明初行中书省于太原,山西省成为定名。
山东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还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山东的历史沿革,夏、殷以前已不可考,西周、春秋时,山东分属齐、鲁、曹、滕、薛、郯、莒及宋、卫国的一部分。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九年移至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将山东政区的名称正式定为山东省,此后一直沿袭不变。
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攻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
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
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自江北视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别称江右。古称“吴头楚尾,叮户闽庭”,是“形胜之区”。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约于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初年)。公元291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
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黄河中游,古时在陕原(今河南陕县)以西,故周初就称陕西。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元设陕西行省,清为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现辖3地区、7地级市,6县级市、84县,50多个市县对外开放。全省面积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14万,有汉、回、满、蒙古等民族。
自西周、秦、汉至隋唐盛世,十二家皇朝建都长安。它是中国六大古都之首,古代东方文明的圣都。陕西地处西北地区通向东南各省的门户地段,关中、陕南铁路交通便利。
以清朝时的安庆府(今安庆)和徽州府(今歙县)的头一字组成。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简称皖。
清康熙元年即1662年安徽省正式成立,“安徽”二字则取当时全省政治中心安庆、经济中心徽州两府的首字作为省名。
“安”寓意着安康与和谐,而“徽”则蕴含有善良、美好之意,这就是“安徽”的由来。
是以清朝时的江宁府(今南京市)和苏州府(今苏州市)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苏。
江苏简称苏。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纵贯全省南北。全省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左右,有汉、回、满等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密的省份。省会南京。
江苏,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是以古代甘州(今长掖),肃州(今酒泉)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甘。境内的六盘山又叫陇山,故又简称陇。
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
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唐朝初年现在的四川省剑阁以南设东川,西川。这里的川,是平川广野的意思。宋代分设益州,榨州、利州等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元朝设四川省,简称川。三国时是蜀国领土,所以简称蜀。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
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正月,宋光宗赵淳先是被封为恭州(重庆)的恭王,后被册封为太子,二月份即以藩王受禅又回到京城当了皇帝,他大喜,自诩“双重喜庆”,诏命升其发迹之地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而得名,至今已800余年。
民国时期,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97年经全国人大批准,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
因在云岭以南而得名。相传汉武帝时有人在白崖看见彩云,派人追彩云到这里,因为设立的县在彩云的边,所以叫云南,简称云。因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国,故又简称滇。
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古代设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取前两个州的头一个字就是福建。明朝设福建省,因是闽族人居住地区,所以简称闽。
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古代台湾称「夷州」或「流求」,又称「东番」、「北港」、「大员」、「大湾」,后来又改为「台湾」,清光绪年间建立台湾省,简称台。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
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这里原为古代西夏地区。取夏地安宁的意思,因此叫宁夏。1928年设宁夏省。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明朝初年建广西省,1958年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简称桂。
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元朝、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因为它在中国西部,称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简称藏。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古代称西域,公元前一世纪起,成为汉王朝的一部分,因为是新开辟的疆土,习惯上称新疆。清光绪年间设置新疆省,解放后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是蒙古族聚居地区,清朝时,为区别外蒙古,习惯上称为内蒙古。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所有简称中最长的一个。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囯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