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不是没有存在感是没有“绯闻”!
大家好我是特产笔记的小编,很高兴带大家了解各地的特产、旅游景点、人文和风土人情,各地数不胜数的美食以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有意思的体验,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感受,下面是今天带来的文章:
近年来,河北总被调侃没有存在感,甚至连地域喷都哑口无言,你可知,河北的沉默全部来自河北人的家国情怀。
大禹治水时期,河北属于幽州、冀州。处在古代的中原地区,如今的河北环卫着北京天津,这样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河北的战略身份----不惜一切代价保住首都的一切,保证首都的正常运转,而自古以来,河北人也是这样的侠义情怀---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国家的一切。
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上大夫,老将廉颇认为自己常年征战,战功赫赫,官位还不如蔺相如大,心中不服,处处挤兑蔺相如,还在大街上挤的蔺相如的车走了小路,门客问蔺相如:“你连秦王都不放在眼里,难道还怕廉颇吗?”蔺相如说:“强大的秦国不敢打赵国,是因为文官有我,武将有廉颇,如果我们两个起了矛盾,赵国岂不是变得很危险?”廉颇听后羞愧难当,光着膀子背上藤条就跪到了蔺相如的门口,请蔺相如责罚。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被人处处排挤不去报复,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负荆请罪”,全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团结不受外辱。
燕国被秦始皇攻打,国力弱势的燕国节节败退,纵使燕太子丹天纵之资也无力回天。荆轲为免燕国生灵涂炭,从保定易水出发,刺杀秦始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带着防卫图和樊於期将军的人头,踏上了必死的刺杀之路。如今在后世看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政策是对的,但在战国年代,燕国就是荆轲的国家,秦国属于外敌。
一个人在出发前就知道这一去就是个死,没有回来的可能,这得需要多深的家国情怀。
明朝,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都城在南京,年轻的朱允炆想要削弱各地王爷的势力,燕王朱棣借“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朱棣想在河北征兵,各郡县的官员却硬气的很,说他是造反,不跟他去。朱棣说:“民心向彼,奈何”,果不其然,朱棣大军走到河北,处处被当地官民阻碍、反抗。
朱棣越打越恼火,在河北来来回回打了几进几出,《南宫县志》记载:“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燕王打的河北赤地千里,保定、沧州、石家庄、衡水、邢台几个城市的所有县志里面都记载着“邑人所剩无几”没有人了。史书上记载“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无不诉说着当年的惨烈状况。
永乐年间,朱棣又从山西移民过来,填充河北的空缺。后来在河北各地都有“要问我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虽然朱棣迁都北京后,创造了明朝的辉煌盛世,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燕王确实是在造反,河北的群起反抗,背后正是深深的家国情怀。
抗日战争,彭德怀元帅发动百团大战,大部分战场在河北。当时的河北是沦陷区,在日寇的统治下,河北人民组织县大队、区小队、民兵,跟日寇周旋,打游击战。一个又一个的抗日堡垒村,遍地开花。河北老百姓在八路军的带领下,扒铁路、打机场、攻碉堡、搞破袭。
百团大战之后,河北军民又开始“反扫荡”,地道战、地雷战,一个个村庄连到一起,百姓真正地参与进抗日的进程。一系列战斗成功的背后,有八路军的群众基础好,也有河北人民的家国情怀。
河北人一直都知道,抵抗侵略、保卫国家不单单是当兵的事,是每一个国人的事,因为有国才有家。
而在现代,为什么河北的“绯闻”这么少,因为河北人知道,不给国家添麻烦,不跟别人找罪受,国家稳定、地方稳定、自己的家才稳定。